林垟是浙江省瑞安市南滨街道的一部分。先前被称为林垟镇,后因行政区划调整被改名为林垟办事处。2011年4月,林垟与阁巷两个办事处合并,被称为南滨街道。林垟是典型的浙南水乡,有学者称其是“浙南威尼斯”。
- 中文名
- 林垟
- 地理位置
- 东海之滨
- 总面积
- 8.7平方公里
- 别 名
- 浙南威尼斯
概况
林垟位于东海之滨,飞云江入口段南岸,东靠阁巷,南接平阳,境域总面积8.7平方公里。据《省名村志》记载,林垟古名寺庄,地处飞云江下游南岸冲积平原的泻河中心地段。1800多年前还是一片海岸浅涂。三国吴,曾在这片浅涂的南边横屿山下建立造船中心,取名横屿船屯,这片浅涂当时可停泊上万只船舶,有“万船”之称。以后,浅涂逐渐淤积成陆地,成为河网如织的水乡。“船”与“全”谐音,因此,“万船”雅化为“万全”。至今当地仍留有“沉下策洲垟,涨起万全乡”之谚语。在这里,登高远眺海口,回顾屿山逶迤,凭吊古船屯遗迹,浮想三国时万船竞发之胜状,令人油然而萌激情。
风景
【风景概述】
林垟是水乡古镇,水是林垟的灵魂和血脉。林垟境域总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河流面积1.9平方公里,池塘面积800亩。这里河流分布密集,数十条大小河流绕镇而行,水质清澈秀丽。它由数十个河中小洲组成,有大小桥梁300余座,各洲间由桥梁联成一片,洲中又有数个大小湖泊。河流面积与陆地面积比例为1:3。千百年来,这里的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河身多曲折,为林垟增添了几分婀娜姿态,透出悠悠的水乡韵味。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葱翠的草坪,绿得着实可爱。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桥纵横在河岸上,犹如纯情少女头上的发饰,清纯靓丽之余,并不显夸张做作。葱郁的野草和多姿的树影,掩映着细纹的波鳞,脱尽尘世的一种清澈秀逸,可说是超出了图画、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更调谐更匀称的了。临近民宅的河身两岸有众多的河埠,两岸的居民在河边洗涮时,相互闲聊、玩笑,朗朗的说笑声随着河水的波鳞荡漾开来,反映出林垟质朴的民风。河上的风情还不止如此,若乘微舟流连其间,只身徘徊于巷陌之中,无不能领略此地的清纯与从容,感受江南水乡的秀逸。
古时村民几乎每家备有小船,往来河汊之间,于是就形成了河多,桥多,船多的水乡特色,被誉为“浙南威尼斯”。这里土肥地沃,河道如蛛网遍布,灌溉便利,适宜种植水稻。水稻一年两热,清朝时,这里就是瑞安东南部的粮仓之一。林垟东部离海岸不到8公里,海鲜随潮上市,加上内河鱼、虾、蟹等水产资源丰富,附近的鱼、米大都在此集散,形成集市。民国初,有一条小街,邻水而建,长不到200米,两侧屋檐相接,巧留一线天际,沿街店铺鳞次栉比,商贩朝聚夕散;古时是万全垟商贸中心,此街至今还保留着。此外,还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明清时代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水上文化公园】
水上文化公园是一九九七年为纪念浙南著名教育家金嵘轩先生诞辰110周年庆典而建成的。
公园为开放式。其东面和北面是广阔的田野,北面的田野与公园之间隔着一条宽阔平坦的林阁公路,交通非常便利。西、南两面是清澈宽广的霞泽潭,说是潭其实是河,因为河水很深,故称之为潭。公园被广阔的田野和清澈的河水包围着,带着浓厚的乡村气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飞扬的尘土,多了一份宁静和清新。
公园内环境优美,全园有十多处姿态各异的园艺区,绿化面积广,空气新鲜。公园两面是河,河上有座石桥,曲曲折折地绕成九道弯,伸向河中心,故称九曲桥。在桥的尽头是一座造型古朴美观的湖心亭,亭子与公园遥遥相望,别有一番情趣。
前不久,政府又拨款在公园设置了一些运动健身器,提倡全民健身活动,更体现了古镇的精神文明。
【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林垟文化公园的西面,有一条曲曲折折的九曲桥直通湖心亭,湖心亭由于这湖的名字,又称“霞泽亭”。与文化公园为同年修建。亭子为六边形,亭顶由六根圆柱支撑着。正对着桥的两根柱子外侧刻着林垟谢吉轩老先生撰写的诗:
“霞落凫飞水天共一色,泽深鲤跃物我乐忘归。”这句诗很好的描写了林垟醉人的美景。六根圆柱的内侧亦有诗曰:近临亭口九曲尽风姿,景色天然南风熏客醉。旭日喷金江山添异彩,华灯照夜飞阁耀流丹。湖滨化柳歌舞乐忘归,远眺南山层峦呈耸翠。
人置身于亭中,可尽揽四周的佳境。在亭子的中间,放置着一张石桌和四张石凳,桌子上刻着中国象棋的棋格,这里常有三五成群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切磋棋艺。水乡的人们在这里下棋、喝茶、聊天,过着平静、悠闲而又其乐融融的生活。
【一线街】
这条传统的水上古街,称林垟街,古时称万全垟商贸中心。这条一线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人们无意和不自觉中逐渐自发形成的。林垟古时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村落,林垟街邻水而建,两侧屋檐相接,巧留一线天际。沿街店铺鳞次栉比,商贩朝聚夕散。林垟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在逢年过节或家中办喜事、办丧事者,都会到林垟街购买所需的物品,这里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玩的,不管是日常用品还是馈赠佳品,几乎无所不有。商贩们惟恐自家的生意不如别家,于是就使劲儿将自家的屋檐往外探,柜台往里搬。由于当时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责任的不清晰,导致这种私自占用土地的现象无人制止。结果你得一尺我进十寸,直到街两侧的屋檐都要碰到一块儿了,这才停下来。自这以后,在街上抬头看天空,就只留下一条长长的缝隙了,因而称之为“一线街”。据当地一些年长的老者回忆,大约在民国五年,曾经有一场大火将一线街从南头一直烧到北头,烧得只剩下一片灰烬,后来商家们又重新修建起来,保留了原来一线街的风貌。
自从一线街形成至今,每逢下雨天,雨水就从屋檐间的缝隙中径直地往下滴,看着就像一匹长长的珠帘,滴到地上,也似一条曲曲直直的线。在这样的一条街上,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滂沱的雨天,都不需打伞,让人们在这样的天气中也可以轻轻松松地购物。
【谢氏节孝牌坊】
牌坊,也是林垟的一大特色。首先是谢氏节孝牌坊,该牌坊国柱三间,石质。通面宽6.94米,明间阔3.25米,高5米,次间宽1.7米,高 4.5米,柱径40×40厘米。
牌坊正背两面各有雕刻。明间上额坊刻“为故儒谢正礼妻陈氏立”,两面相同。下面裙板正面刻“节孝”、“嘉庆贰十贰年岁次”(直书),北面刻“节孝”二字。下额枋正面浮雕双龙抢珠,北面浮雕夔龙纹饰。次间额枋正面浮雕双狮戏球,背面浮雕缠枝花卉。明次各间脊梁上有石刻的吻兽。裙板有浮雕和楼雕,浮雕有人物图案,镂雕有如意和缠枝花卉,雕刻较工整。
据《谢氏宗谱》记载,谢正礼生前娶三房,大房仇氏,二房宋氏,三房陈氏,在陈氏二十五岁那年,其夫谢正礼去世。从此,年纪轻轻的陈氏便在夫家守寡。平日里,她上孝敬长辈,下悉心教导子女,更是恪守贞节,至死未另嫁他家,严格遵守当时“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嘉庆六年十月廿四日,浙江巡抚听闻此人事迹,证实后奏效当朝皇帝,圣上下旨在此为其建一牌坊,为乡人树立榜样,为子孙后代流传。此牌坊于嘉庆贰十贰年建成。
有民间传说,此牌坊初建成时为单面,朝南,背面向北朝路。后有人说圣旨牌坊背面朝路会遭“违背圣旨”之嫌,于是就请人连夜为其背面篆刻,所刻文字图案与正面相似。因此,谢氏牌坊两面都有雕刻。
【柯氏节孝牌坊】
柯氏节孝牌坊有四间,为石质。正面朝西,有雕刻;牌坊明间上额枋刻“为乙酉科举人柯梦其妻林氏立”,上面的裙板刻有“圣旨”,两侧书“纶音垂奕叶”、“台范勒贞混”,下面的裙板正面刻“节孝”、“嘉庆丙寅年”(直书)。下额枋正面浮雕双龙抢珠,次间额坊正面各有双狮戏球浮雕。明次各间脊梁上有石刻的吻兽。裙板有浮雕,有人物、花卉和动物,浮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该牌坊四柱的抱鼓石还保存着。全市现仅存林垟二牌坊,具有很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林垟古桥】
林垟大桥建于北宋崇宁四年间(1105年),是由当地一名叫吴三十九娘的女子出资所造。大桥呈东西跨架,为三孔梁式石桥。跨度11.6米,桥面宽1.6米,东、西、中各铺桥板石四条,边孔桥面再铺石级七级,形成独特的风格。中孔桥板两侧篆刻“吴三十九娘奉答四恩三有造此桥”和“时乙酉崇宁十一月十五日乙酉日建”铭文。此大桥是我市最早的梁式石桥,是研究浙南古代桥梁建筑的实物资料。一九八六年八月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十月,市政府拨款维修,使古桥重焕青春。
另据《市地名志》记载,林垟蔡桥村有一石板桥,明洪武年间由蔡姓人捐资兴建,故名,并以桥名给村命名,曰蔡桥村。现此桥已失存。
【西洋教堂】
林垟虽然至今仍延习着淳朴的民风和传统的特色,但在很早之前,林垟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座西洋教堂就是很好的证明。据县志记载,该教堂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它坐落在林垟办事处西湖村村口,坐西朝东。天主堂由钟楼和教堂两部分组成,平面呈“凸”字形,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呈西洋建筑风格,外观颇为优美。钟楼宽2.7O米,深2.60米,呈正方形。教堂面阔三间,左右两面墙壁上开有拱形门窗。里面砌有两行八条梅花形砖柱,并列明间左右。
据说该教堂是李正全带头兴建,李正全是阁巷人,后迁居至林垟,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当时林垟是万全垟商贸中心,周边地区往来客商众多。林垟本地人和众客商中也有不少天主教徒,而当时林垟无天主教堂,每周聚会必须到平阳,时间久了多有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正全向平阳教会建议林垟也兴建一座教堂。平阳教会同意投入部分资金,李正全等人在民间又筹集部分,于1934年建成此教堂。
【慧日寺】
林垟有一寺庙名慧日寺“慧”即“智慧”,“日”有“如日中天”之意,合在一起即“无限深广的智慧”的意思,此乃佛学中的“佛陀”。
慧日寺坐落在林垟林北村横街,始建于南宋咸淳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林垟佛教信徒们聚集法会的场所。
慧日寺所处的这块地被称为“莲花地”,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讲从前慧日寺所处之地,四面环水,惟有一桥与道路相连,犹如一朵莲花开在水中央。又一说法是慧日寺以北邻水有两块地,以南亦有两块地,慧日寺所处之地正居其中,整体看这五块地,西面相连,东面被水分开,极似侧看莲花的模样,一块地就是一片花瓣,慧日寺就是这朵盛开的莲花的花心,故而称其为“莲花地”。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佛教中的佛主菩萨们大多是或坐或立于莲花之中的。如来佛主和观音菩萨就常是如此。莲花向来被认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让这些佛主菩萨们坐立于莲花之中,有意无意地提示着人们,他们是无限圣洁的。
解放后,因国家政策规定,慧日寺被林祥米厂征用,由于国家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精神的落实,1995年,慧日寺使用权重归宗教团体所有。在众信徒们的精心管理下,慧日寺法会正常,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
【广济圣王庙】
除了慧日寺,林垟还有一座寺庄古庙,始建于南宋成淳元年(126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一直是佛教信徒们聚集法会的场所。庙中尚存抱鼓石一对(时代万历元年)、石狮两只(清朝道光二十六年桂月)和石砚一只(据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传说古庙中广济圣王俗姓林名三益,字友直,祖籍闽东,后迁居寺庄(即现林垟)水井地方,生于宋熙宁元年(1068年)五月初四日。一年夏季,他在瑞安县城东门永丰桥亭中休憩,汗流浃背,人们问他原因,他说:“我刚刚见到海口有商船遇难,去救他们去了。”事过三天后,有几个福建榕城的船商来登门拜谢,人们这才相信他所说的。一天他对人说:“那件事(指救人之事)过去已有一段时间了,一个右丞相还给我送来了团花锦袍和白玉带皂帽。可明天我的寿辰就要到了。”当天他沐浴后换上丞相赠送的团花锦袍和白玉带皂帽,第二天就坐化了。他死后面色就和生前一样,乡里人都觉得奇怪,报告当地的地方官,官吏们将事情的始末逐级上奏朝廷。圣上下旨在瑞安立庙供奉。有传言说,如果有水旱疾疫,只要到庙里祈祷就必定灵验,到了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被封为广济侯,是为广泛救济之意。
古庙尚存一对抱鼓石仍在大雄宝殿门口两侧,两只石狮垫在广济圣王的脚下,有保天下太平之意,其余四只已遗失,所剩两只不成对的人石砚现由古庙的管理人员加以保管。
【林北古榕】
古榕已在林垟生活了63个春秋。榕树西面邻水,村民在河边筑起了一圈长长的铁栏杆和花岗岩石凳,以供人们休息乘凉。河水清澈见底,河的西面尽是绿意盈盈的田野。据当地人介绍,这棵榕树是早在63年前,一位名叫陈云弟(当地人称麻脸伯)的人种的。当时农村里一般不让在自家门前或附近种榕树,他们认为已经过世的人的鬼魂常常聚在榕树下,因而害怕被鬼魂缠身。但是当时这位麻脸伯不相信这些迷信的说法,在克服了种种阻挠之后,毅然种上了这棵被众人认为极不吉利的榕树。榕树一天天长高长大,不断地长出枝叶。这么多年来,它以自己宽大的绿荫逐步化解人们对它的忌讳和摒弃。
榕树一年四季长青,它不仅舒适了人们的生活,而且美化了当地的环境。1998年10月,市政府为这棵榕树挂上了“古树名木”保护牌,编号:浙CFO114,加强了对榕树的保护
名人
林垟不仅是一个水乡,还是一座文化古镇,人才辈出,名流荟萃。元明之际,我国南戏鼻祖高则诚曾经居住在阁巷镇;著名学者金鸣昌,浙南著名教育学家金嵘轩先生,我国古生物学家伍献文先生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曾寓居古镇。林垟素有耕读与商读的文化,当地居民勤耕奋读的古朴淳厚的遗风,代代承袭,为林垟积累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此外,林垟的著名人物还有: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就被任命为中科院院士,被称之为中国现代水生物研究开创者的伍献文;曾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医学,金嵘轩的次子金志庄;辛亥革命时期的烈士林昌镇、陈益年;新月派剧作家陈楚淮;台商、书法家谢昌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著名铁路建设专家谢文淦;南拳大师金霖龙(阿树)等,均为林垟这个小地方出来的优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