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郎城址
千年古城——淇阳城村位于林州市临淇镇西部7.5公里处,共有13个村民小组,2700余人。始建于公元24年,毗邻淇河,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建城,俗称“郎城”,东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当地官员嫌王郎名声不好,改名“淇阳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林虑郡,南部分置淇阳县,县城在今淇阳城村。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置岩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岩州,淇阳县,临淇县划入林虑县,属魏郡。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古时,立春这天,林州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民间俗称"打春儿"。《重修林县志》载:"立春前一日,县官率属具威仪鼓乐,迎春于东郊,耕籍田,鞭土牛,具五辛盘,食春饼。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曰迎春。远近观者如堵。
十五这一天的烟火也十份壮观。烟火由民间各区以一个大村为首筹办,十五前开"点老杆"。老杆上的各种做事,都用烟火表现。届时,远远近近男女老少,观者如集。老杆一点,两个多小时才能完结,上元这天,民间的各种文艺活动出串演比赛,热闹非凡。
- 中文名称
- 淇阳城
- 外文名称
- QiYangCheng
- 别 名
- 淇阳川、郎城、郎子城、淇阳县、千年古城
- 行政区类别
- 村级行政区
- 所属地区
- 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
- 下辖地区
- 红土沟、窑沟
- 政府驻地
- 淇阳城村村委会
- 电话区号
- 0372
- 邮政区码
- 456575
- 地理位置
- 林州市临淇镇西部7.5公里处,东经113°49'-52',北纬35°46'-47'
- 面 积
- 3.55平方公里
- 人 口
- 2765人(截止2017.3.20)
- 方 言
- 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林州话
- 气候条件
-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著名景点
- 大尖脑 玉皇庙 淇河淇阳城段
- 机 场
- 林州通用航空机场
- 火车站
- 红旗渠站
- 车牌代码
- 豫E
- 经济作物
- 红薯、大豆、芝麻、棉花
- 主要农作物
- 小麦、玉米
- 建村时间
- 公元24年
- 耕地面积
- 1.45平方公里
- 山地面积
- 1.72平方公里
- 村庄面积
- 0.38平方公里
- 村民小组
- 13个
- 著名人物
- 王昌、徐海东、黄克诚、王凤梧
- 行政代码
- 410581
千年古城
千年古城——淇阳城隶属于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始建于西汉末年(公元24年),迄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汉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建城,俗称“郎城”,东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当地官员嫌王郎名声不好,改名“淇阳城”;隋开皇三年撤销林虑郡,南部分置淇阳县,县城在今淇阳城村。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置岩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岩州,淇阳县,临淇县划入林虑县(即林县,现改名为林州市),隶属魏郡。概况
淇阳城村位于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西部7.5公里处,全村地势东高西低,辖有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辖区面积3.55平方千米,2700余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以红薯、大豆、芝麻、棉花为辅。交通
淇阳城村地处河南省林州市最南端,临淇镇西部7.5公里处,毗邻淇河,距林州市区45公里,界于东经113°49'-52',北纬35°46'-47'之间。历史沿革
夏:属冀州。周:属卫国。春秋:属卫(后属晋)。战国:属韩国(后属魏国,而后又属赵国)临虑邑。秦:属邯郸郡临虑邑。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属并州、朔方刺史部河内郡隆虑县。西汉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建城,俗称“郎城”或“郎子城”。东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当地官员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河位其城南(阳)”之意,改名“淇阳城”。属司隶校尉部内郡林虑县。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属司隶校尉部内郡林虑。三国:属魏国司州河内郡林虑。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属司州汲郡林虑。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属前赵汲郡林虑。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属后赵汲郡林虑。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属前燕汲郡林虑。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属前秦汲郡林虑。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属后燕汲郡林虑。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属相州魏郡林虑。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属相州魏郡林虑县。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属相州林虑郡临淇县。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林虑郡,属司州林虑郡临淇县。北周:复置林虑郡,属相州林虑郡临淇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林虑郡,置淇阳县、临淇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林虑县改置岩州,淇阳县并入林虑县。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岩州,淇阳县、临淇县划入林虑县,属魏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属河北道岩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废岩州为县,属相州林虑县。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属河北西路彰德府林州。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属中书省彰德路林虑县。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属中书省彰德路林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州为县,属河南布政司彰德府林县。清:属河南省彰德府林县临淇集。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属河南省河北道林县临淇区。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林县临淇区。1952年11月:属河南省安阳专区林县临淇区。1962年:属安阳专区林县临淇区。1983年10月:属安阳林县临淇区。1986年:属安阳林县临淇乡。1988年12月:临淇乡撤乡建镇,属安阳林县临淇镇。1994年1月24日至今: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由河南省直辖,暂由安阳市代管。今属安阳林州市临淇镇。名称来历
改名历程
郎城:西汉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建城,俗称“郎城”或“郎子城”。淇阳城:东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当地官员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河位其城南(阳)”之意,改名“淇阳城”。淇阳县: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废林虑郡,林虑县分置淇阳县;淇阳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596年),林虑县置岩州,淇阳县并入林虑县。淇阳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岩州,淇阳县,临淇县划入林虑县,属魏郡。民间传说
淇阳城 原名郎城。民间传说,王郎(即赵汉皇帝王昌)当年追杀刘秀来到此地,见这里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便决定在此定居建城。“郎城”一名即此而生。东汉王朝建立后,当地官员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河位其城南(阳)”之意,改名“淇阳城”。而在民间,郎城的村名却一直流传了下来。至今已过去了1900多年,现在当地的老百姓还是这样称呼。气候
淇阳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属暖温带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历年平均气温12.7一13.7℃。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17.4℃。全年平均气压1001.5毫巴。全年降雨量为606.1毫米。无霜期210天左右,是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交通方便、林茂粮丰的好地方。林州古城——郎城
淇阳城位于今临淇镇淇阳城村。民间俗称“郎城”,西汉末年,邯郸人王郎在此屯兵筑城得名。王郎是西汉末年一个政客,他的老巢在邯郸,因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来到林州。当行至临淇盆地时,见这里山河壮丽土地肥沃,便乐不思返,在此驻守建城,“郎城”地名由此而始。东汉王朝建立后,人们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村庄位居淇河之北”之义(古称河北为阳),改名“淇阳城”。历史上的淇阳城,不仅是林州古城之一,还曾是淇阳县城的所在地。《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7年)省(撤销),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由此可见,淇阳县仅存24年,但淇阳城和郎城的名称,却一直流传至今。直到1970年,村西头劵门上,仍存有砖刻“古淇阳城”四字。抗日根据地——淇阳城
太行根据地的抗日堡垒:抗击日伪的主战场1938年8月,115师344旅由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调率领进驻林县淇阳城一带。344旅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抗击日军侵略,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会,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旅部派民运科长王凤梧在淇阳城发展党员4名,建立了中共淇阳城党支部。接着成立了淇阳城农民抗日救国会。林南第一个农村党组织1938年秋 ,八路军344旅政委黄克诚率344旅挺进林南地区,进驻临淇镇淇阳城村,组织群众,宣传抗日主张,建立抗日根据地。黄部把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加以培养,先后发展了梁玉春、梁玉琪等6名党员,建立了林南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淇阳城党支部,为中共在林南建立根据地奠定了组织基础。语言
淇阳城的主要语言为林州话,林州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行成了独立的方言,林州话与安阳其他县、河南话都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非当地人不容易听懂。林州话,或称林州方言(原来的林县即现在的林州),是一种汉语方言,属北方语系。林州方言语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亢宏亮,发音清晰,浑厚直硬,变音较多,四声分明,去声字多多。词汇丰富,词尾多有后缀;句中常有语头、镶中和缀尾,说话常省略某些词语 。林州话对多音节词的首音节词读得沉重、响亮、节奏长,末音节词读得轻、低、节奏短:常因发音速度快,省略或轻放读个别词的声母、韵母,听起来好象改变了原来词语的音节 。林州位于河南最北部,与河北邯郸接壤,是安阳下属的一个县级市。林州与安阳相隔不过一个多小时车程,但其口音却有着天壤之别,彼此用方言交流都难以领会,而且这种口音和正宗的河南方言听起来完全没有类似之处,于是,除了林州人自己,很少有人听得懂这种在北方语系里按理说应该很好理解的方言。林州话和河南话不属于同一语系:典型的河南话属于中原官话,而林州话则属于晋语。 “晋语前身应该是汉代扬雄《方言》提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晋语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万(86年是4600万),其中山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大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方话中的山里话”。林州话,放在河南话,或者放在晋语邯新片中都是非常晦涩的,甚至因此林州人受到河南人的嘲笑。淇阳城方言特殊词汇1.称谓 秀子?iu?【妻子】 姥姥lau【外婆】 2.食物3.动物4.天文、地理5.时间词6.人体器官7.综合8.其他特产
淇阳城特产有:红薯、大豆、芝麻、棉花等。饮食
淇阳城特色饮食有:大烩菜、卤面、水饺、捞面条、宽面条汤、凉粉、粉条、和乐剏、鸡蛋面疙瘩汤、红薯面窝窝等。大烩菜
由于制作简单,口味鲜美、醇厚,在淇阳城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除了饭店里做的大烩菜,基本是家家都会做,每天都在吃。由于淇阳城历史上比较穷,在吃饭上不讲究,炒菜时不一盘一盘的炒,而是把各种菜依次放到锅里一起炒熟,从而成为烩菜。随着生活的改善,烩菜里的配菜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好吃,逐渐形成淇阳城一种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现在配菜主要有:白菜、豆角、海带、香菇、金针、木耳、粉条、粉皮、皮渣、豆腐、红烧肉块等组成,做成后油而不腻,咸淡可口,大大增强人的食欲。在饭店里一般配以大米主食,在上一碗鸡蛋紫菜汤,让人回味无穷。在个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为主食,在过节日是,有时会配馒头为主食。现在淇阳城大烩菜已成为淇阳城特色菜,每每有结婚喜庆的时候,主人家都会支起大锅,一连做好几天大烩菜,招待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卤面
在淇阳城,卤面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主食,由于卤面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办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城市乡村,随处可见三轮车上放着大笼屉,笼屉里面放着做好的卤面,下面放着加热的火炉。中午时分,在街上行色匆匆的生意人随时可以坐在马路边要一碗卤面,热情的老板还会免费为你端上一碗面汤,在上世纪90年代,1.5元的价钱就可以让你吃饱喝足,然后接着去忙自己的事情。淇阳城卤面做法独特,做好后1天之内口感不变,被称为中国淇阳城式快餐。淇阳城卤面是将面与卤(肉)汤混合,使面充分吸收卤汤入味后上笼屉蒸制。蒸好的卤面没有汤汁,香而不腻,干而不柴,百吃不厌。卤面的配料一般是:细面条,五花肉,黄豆芽(或豇豆,蒜苔)等。卤面的独特做法保证了它的独特口味:1、将肉切成粗丝状或块状,用老抽,五香粉,姜片,葱段,料酒腌15分钟; 2、用蒸锅烧水,将面条上锅,水沸后中火蒸15分钟; 3、用另一灶开始炒菜,热锅倒花生油或调和油少许,放肉进锅,炒至五花肉出油,放入黄豆芽,煸香,加老抽和盐适量上色、入味,翻炒两分钟,加适当温水,水开后继续烧10分钟;4、面蒸好后将面放入稍大的锅或盆中,打散,越散越好;5、将烧好的菜连汁儿一起倒到面上,充分拌匀,让面将菜汁儿吸干;6、将拌好的面上蒸锅中火再蒸5分钟关火即可食用。水饺
在淇阳城,水饺也叫扁食,代表了团圆、喜庆、关爱、牵挂,它是逢年过节等隆重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盘馅、擀面皮、包饺子,每一步精细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对亲人的关爱融入了进去。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元旦、冬至等节日,水饺总会出现在淇阳城人每家的饭桌上。对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融入到了水饺,每每有亲人远行或归来,都会用水饺来送别或接迎。捞面条
淇阳城饮食是捞面条的天下,无论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的正餐一定是捞面条。面条可选细、宽各种种类,以手擀面为佳,水开后,将面条下到锅内,用筷子搅散,等锅再次滚上来时,加以适量凉水,如此加水反复三次,面条煮好,即可捞面出锅。捞面条好吃,还需调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捞面需要的配菜或卤菜。在淇阳城,臊子可以是各种炒菜,并无固定配方,但是,不论荤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细,这样炒出来的臊子,菜细汁浓,加到煮熟的捞面条里,搅和均匀,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鲜美的捞面条就可以品尝了。介绍几种淇阳城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鸡蛋炒西红柿、菠菜炒鸡蛋、西红柿炒茄子、土豆炒肉丁等等。面条汤
在淇阳城,小孩满月那一天,会邀请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举行庆贺,中午饭吃过,会给乡亲们花饭,除了大烩菜外,其中必有宽面条汤,宽面条有2cm宽,其中有着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后人生道路宽广、事事顺利。这么好的饭,自然也就成了淇阳城人饭桌上常见的饭了,一般会在晚饭做,只不过面条会适当细一点,另外会加上一些青菜,用烧热的菜油一烘锅,再加上馒头或火烧,就发展成了淇阳城常见的晚饭。疙瘩汤
人生病后,一般都肠胃虚弱,不喜饮食。家里人一般会做鸡蛋面疙瘩汤给病人喝,根据病人口感,或调以白糖,或加油盐酱醋。鸡蛋面疙瘩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还可以滋养脾胃,完全无污染、无添加剂,很有利于病人康复。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融合,淇阳城饮食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出现了:米皮、凉皮、面皮、米线等各种街头小吃,大饭店里更是融合了东南西北中各式饭菜。历史文献
《隋书》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魏郡(后魏置相州,东魏改曰司州牧。后周又改曰相州,置六府。宣政初府移洛,以置总管府,未几,府废。)统县十一,户十二万二百二十七。安阳(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邺,开皇初郡废,十年复,名安阳,分置相县,邺还复旧。大业初废相入焉,置魏郡有韩陵山。)邺(东魏都。后周平齐,置相州。大象初县随州徙安阳,此改为灵芝县。开皇十年又改焉。)临漳(东魏置。)成安(后齐置。)灵泉(后周置。有龙山。)尧城(开皇十年置,名长乐,十八年改焉。)洹水(后周置。)滏阳(后周置。开皇十年置慈州,大业初州废。)临水(有慈石山、鼓山、滏山。)林虑(后魏置林虑郡,后齐郡废,后又置。开皇初郡废,又分置淇阳县。十六年置岩州。大业初州废,又废淇阳入焉。有林虑<谷共>、仙人台、洹水。)临淇(东魏置,寻废,开皇十六年复。有淇水。)《清史稿》
柯劭忞等 志三十七 地理九 △河南彰德府:林繁。府西南百十里。林虑山,西二十里,太行支。其异目:西黄华、天平、玉泉,西南谼峪、栖霞,西北鲁般门、倚阳,皆林虑之异名者也。浊漳自山西潞城入,缘涉界,左会清漳为漳水,东入河内。水经注所谓“迳葛公亭、磻阳城北合沧溪”者。其南,洹水自黎城伏入,复出为大河头,迳城北,左合史家河、陵阳河,至龙头山复伏。西南:淇水自辉入,迳石城、淇阳城,右会淅水,入汤阴。县驿一。《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十九 河南四○淇阳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大业初,并入林虑县。又阳城,在县西北八十里。或曰:石赵时置县于此。有沧溪水,经城西北隅入于漳水。又有石城,《括地志》:在县西南九十里。秦惠文王十一年,伐赵,拔石城,即此。《水经注疏》
(北魏)郦道元撰○淇水 《隋志》魏郡林虑县下,开皇初,分置淇阳县,不名沾阳也。又东迳冯都垒南,(会贞按:《名胜志》引此,冯作洪,云在林县南七十里。此句指淇水。)世谓之淇阳城,(守敬按:《隋志》灵泉下,开皇初,分置淇阳县,大业初废,盖即因此城为名。《彰德府志》,淇阳城在林县南七十二里,俗呼郎子城。)在西北三十里。(会贞按:上言淇水迳垒南,则此当作在北,西字衍。)《水经注》
淇水《水经》讲: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又东迳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杞州改称滑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滑州易名滑县。同年,废林虑郡,林虑县分置淇阳县。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内黄县,隶相州。开皇十年(590年),邺县北迁邺城旧址,于安阳旧城东北洹水南岸重置安阳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林虑县置岩州。大业初废州,临淇县、淇阳县并入林虑县。《传世藏书》
传世藏书书 水经注, 大唐西域记, 海国图志季羡林, 侯仁之, 史念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第1014页明洪武三年,以林虑县省入州,又降州为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五里)。〇淇阳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大业初,并入林虑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隋代卷 - 第 319 页 周振鹤, 施和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 585页淇阳县〔 583 — 605 〉《隋志》林虑县下: "开皇初郡废,又分置淇阳县,大业初废淇阳县人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第 1062 页 魏嵩山,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51374页淇阳县降胥开皇初分林虑县置,治所在今河南林县南。大业初废。《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史为乐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438页隋开皇初置,属相州。治所在今河南林州市南七十二里淇阳城。大业初废。《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淇阳县】古县名。隋开皇初分林虑县置,治今河南省林州市南。属岩州。大业初废。《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
第 4 卷 - 第 394 页 谭其骧,浙江人民出版社开皇初,分置淇阳县。在今林县南三十里。不名沾阳也。又汲郡魏县下:旧曰朝耿,开皇十六年置清淇县,大业初改朝歌曰卫,废清淇入焉。有淇水,不云有沾水也。《二十五史补编》
第 4 卷,第 1 部分 - 第 56 页 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开皇初郡废】县^相州【又分置淇阳县】今林县南三十里《水经注全译》
第 167 页 郦道元,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5 - 726页又东经冯都垒南边,一般称为淇阳城,在淇水西北三十里处。《中国文化精华全集》
第 15 卷 王书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2第764页沙沟水又东径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瑶曰:在怀县西南。又径殷城西,东南 ...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俩,炀波? ... 又东径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河南省》
第 6 卷,《河南省》编纂委员会 商务印书馆, 1993第177页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林虑郡废,南部分置淇阳县。第179页淇阳城[ Qyángchéng ]在林县城关镇南 32 公里。属临淇乡。西汉末年,王浪守此。建郎子城, 俗名郎城。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 606 年)废。因在淇河之 北,故名。村落呈矩形,东西、南北主街十字相交。《林县志》
林县志编纂委员会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第8页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分置淇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岩州,辖林虑县、淇阳县、临淇县。陏大业元年(605)废州,淇阳县,临淇县并入林虑县。《林州市建筑志》
房其清 主编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第163页四、其他城址淇阳县城址:位于临淇镇淇阳城村,建于陏朝时期。《林州文史资料 第15辑》
林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546页淇阳城临淇镇淇阳城村,民间俗称“郎城"。此名缘何而来?据考证,它和两汉末年一个叫王郎的人有关。关于王郎其人,可参见110页“马刨泉”一节。他的老巢在邯郸,因追抓刘秀而来到林州。当行至临淇盆地时,看到当地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便乐不思返,在此定居建城。“郎城”一名即此而生。东汉工朝违立后,村民们嫌工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河位其村南(阳)”之意,改名“淇阳城”。历史上的淇阳城村,不仅是林州古城之一,还曾是淇阳县城的所在地。《隋书 地理志》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7年)省(撤消),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由此可见,淇阳县仅存24年,但淇阳城和郎城的名称,却一直流传至今。1970年以前,村西头券门上,仍存有砖刻“古淇阳城”四字。《河南省志 区域建置志》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94178页历史上,林县境内先后建有淇阳城、辅岩城等,其建置沿革情况大致如下:淇阳城:在县南。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大业初年并人林虑县。辅岩城:在县东。本为安阳县的水冶村,金兴定三年(1219年)置为县,属相州,元朝废除该县建制。《康熙林县志》
沿革·古迹淇阳城 在县南七十二里车辐社,隋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林虑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废省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郦道元《水经注》云:废淇阳故城。俗谓之郎子城。《地理志》云,即淇阳也;《乾隆林县志》
疆域·沿革隋开皇三年,郡再废,又析置淇阳县;十六年改置岩州;大业二年州废,复为县,并淇阳入县,属魏郡;其临淇县亦废入焉。山川·古迹淇阳城 在县南七十里车辐社。隋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省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俗呼郎子城。山川·诸水淇水 (在县西南七十五里)。东北流迳淇阳故城,又东北迳石楼南,又东北迳冯都垒南入汤阴界,又东流三十余里入淇县界(按《水经》云,“淇水,出河内林虑县西大号山。”《山海》云,“淇出沮洳山,水出山侧。”疑大号、沮洳,一山异名。沮洳山在辉县西。即卫诗所谓淇水是也)。《顺治林县志》
沿革·古迹淇阳城,在县南七十二里车辐社。隋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林虑,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废,省人林虑县。淇水在其南、郦道元《水经注》云:废淇阳故城,俗谓之郎子城,《地理志》云即淇阳也。山水·诸水淇水 (在县西南七十五里)东北流经淇阳故城,石城西北,城在源上,带涧枕淇。又东北经石楼南,又东北经冯都垒南,至河头村西南二里许,淅水注之(按《水经》云:淇水出河内林虑县西大号山。《山海经》云:淇出沮洳山,水出山侧,疑大号、沮洳,一山异名。沮洳山在辉县西,即卫诗所谓淇水是也)《民国重修林县志》
地理上·山川·河流又南有淇水:上源来自辉县之侯兆川(《山海经》谓淇水出沮洳山,《水经注》及《淮南子·地形训》为出大号山,沮洳、大号今皆未详所在,《一统志》谓即今之淇山)。入境东流过石城,亦名石楼,一石面水壁立,下有门如城楼(《水经注》有石城,为淇水所经。又有石楼,为淇水支流西流水所经。皆在淇阳城东,与此不合)。又东过淇阳故城,南苇涧河自南来注焉(水出淇山中)。地理下·古迹淇阳城 在县南七十里,俗呼郎子城。《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省,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又《水经注》:“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经石楼南,又东经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按《水经》魏郦道元注,其时已有淇阳城,则筑城在先,置县在后矣。地理上·沿革(文)隋置岩州,今境分为三县:曰林虑,位淅水以北,即州治,今有其全境者也;曰淇阳,位淇水上游,今盖得其东境;曰临淇,位淅水下游,今盖得其西境。地理上·沿革(表)地理上·乡镇(村)临淇区(县正南面积一千六百六十方里)著名人物
王昌(赵汉皇帝)
王昌(?-公元24年):又名王郎,汉愍帝,汉兴宗,赵汉愍帝。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西汉末年,王郎在此建城——郎城。因在淇河之北,东汉初年,改名"淇阳城"。初以卜相为业,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刘林率数百车骑入邯郸城,清晨在赵王宫殿,王昌即皇帝位,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称这一政权为“赵汉”,以区分于玄汉、赤眉汉。王昌任命刘林为丞相,李育为大司马,张参为大将军。王昌派军占领冀州、幽州,他利用民众依然思汉的心理,宣称新朝建立之前反对王莽的翟义没有死,而在拥护他,从而获得声望。赵国以北、辽东以西被王昌管辖。当即王昌颁布圣旨:“天下有得刘秀首级献于朕者,赏邑10万户。”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初,刘秀募兵壮大实力,刘植、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归刘秀。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派遣突击骑兵支援刘秀,王昌开始处于劣势。之后,王昌在河北各地连战连败。四月,刘秀进军邯郸,五月,邯郸城破,王昌乘夜逃出邯郸,途中被杀,至此,赵汉政权结束。黄克诚(第三四四旅政委)
黄克诚(1902—1986),1938年8月,时任115师344旅政委,进驻林县淇阳城,建立了最早的淇阳城中共党支部。徐海东(卓越军事家)
徐海东(1900年6月17日-1970年3月25日),1938年8月,旅长徐海东率领115师344旅进驻林县淇阳城一带,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抗击日军侵略,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会,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王凤梧 (解放军将领)
王凤梧(1901—1985)少将,1938年,115师344旅派民运科长王凤梧在淇阳城发展党员4名,建立了中共淇阳城党支部。民俗风情
淇阳城的民俗风情与临淇镇其他乡村差别不大,民间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象璀璨的明珠点缀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光彩。在传统节日中,虽然存在一些落后和迷信的东西,但其主要作用在于丰富、调节人民的生活,加强人民群众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同时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以及对邪恶势力的厌恶情绪。正是这种内涵美,使一些传统节日久传不衰。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一些与人民生活联系淡薄的节日逐渐被淘汰,有的节日内容不断更新,抛弃其落后迷信的份,发展其健康有益的内容,逐渐成为人民的生产劳动之余庆贺丰收,改善生活,游乐嬉戏,追求光明的有益活动。一、过年
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隆盛的节日。淇阳城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二、 打春鞭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大好春光里,希望人丁兴旺,生活美好。古时,立春这天,林州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民间俗称"打春儿"。《重修林县志》载:"立春前一日,县官率属具威仪鼓乐,迎春于东郊,耕籍田,鞭土牛,具五辛盘,食春饼。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曰迎春。远近观者如堵。
三、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是夜,张灯结彩,猜灯谜,观焰火,吃元宵,赏月赋诗,相沿成习。隋、唐、宋以来,盛极一时。十五这一天的烟火也十份壮观。烟火由民间各区以一个大村为首筹办,十五前开"点老杆"。老杆上的各种做事,都用烟火表现。届时,远远近近男女老少,观者如集。老杆一点,两个多小时才能完结,上元这天,民间的各种文艺活动出串演比赛,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