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宁波镇海城北的后海塘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杰作。它东起与招宝山对峙的巾子山麓,西至俞范镇嘉燮亭,塘体蜿蜒伸展,全长4.8公里,塘面宽3米,高9.9至10.6米。远远望去横亘其间的石砌海塘犹如一条银色的巨龙倾伏东海之滨,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 中文名称
- 镇海 后海塘
- 地理位置
- 浙江宁波
- 著名景点
-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年 代
- 唐乾宁四年
- 全 长
- 4.8公里
区域特色
后海塘原为一道挡风、堵水的护城屏障,始筑于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距今已有1090余年历史。当时修的是土塘,因“常有冲决之虞”,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作石塘,但仍抵御不了飓风狂浪的冲击,多次溃塌。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县令王梦弼为抗风潮侵袭,具状上呈,恳请朝廷拨款修塘。王县令经过广泛调查,博采众议,认为“单石薄土奚能永固”,遂于风涛顶处改建夹层石塘576.5丈,次要地段修石塘396丈,新建石塘51丈,修北面坍城表里810丈。他亲临工地指挥,历经三秋,才把旧石塘改筑成新砌石塘,形成城北巨障,其夹层塘设计之精良,工程之浩大,为浙江省沿海所罕见。以后近百年未曾大修。直到清道光十年(1837年)以来,又屡遭飓风恶浪,土石溃决,不得不几经整修、改建、加固。
1918年为防止海潮侵袭,改善水利和发展农业生产,59岁的镇海闻人
朱彬绳先生发起疏浚前大河及修筑镇海后海塘。不但自己捐款千元,又向旅沪同乡募捐巨款,使工程顺利开工并主其事。在此期间,朱彬绳“晨夕筹维,躬亲监视,功垂成,而病又复,扶杖蹒跚巡视不辍,见者相与感叹不置。为此1919年由内务部土木司奖给:河工一等奖。1923年8月修万弓塘(石塘1020丈,土塘3400丈)告成。时会稽道黄庆澜、华洋义赈会英人巴显荣、浙海关税务司英人甘福履及旅沪诸乡老王一亭、李宝裕、盛竹书、傅筱庵、谢蘅窗等莅镇巡视塘工,叹为艰钜。
据民国《镇海县新志备稿》记载:
东管乡有前大河,长三千余丈,沿河田数千顷资以灌溉。河身淤浅,屡议浚治,以费钜不果。戊午夏,邑人戴运来首出五千金为众倡。忠煜亦自捐千金,复劝募合二万余金。即招工开浚,钜细躬亲,不数月告成。复浚白龙洋至平水桥、城下河、护塘河诸河道,北乡水利始竟全功。东门浦为四乡出水之总汇,复修治之。而工程之伟大,尤莫如后海塘,塘系全城之保障,风涛震憾岌岌可危。癸亥春众议修治,集资无数。邑人傅宗耀复由华洋义赈会拨出钜款,推忠煜任其董,晨夕筹维,躬亲监视,功垂成而病又复。扶杖蹒跚巡视不辍,见者相舆感叹不置。是岁七八月,飓风大作,毁物无数,塘工屹峙无恙,实心任事之效,乃益昭著耳目矣。
解放后,后海塘仍是镇海、江北地区的重点防洪设施,于1957年,1964年两次修葺。到20世纪80年代,因城区发展建设需要,在塘外又筑“镇北”和“灰库”两条新塘。至此,这一投工百万,利民800余年的石砌“巨龙”才完成了它捍城防汛的历史使命。
如今,这条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的石塘已成为宁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内外宾客游览胜地,是人们茶余饭后新的休憩和游乐场所。清晨,这里烟霞飘渺,天地一色,是晨练的好去处;傍晚,灯火闪烁,一片繁荣景象,那是浙江镇海石油炼化总公司炼油车间的烟囱喷出的火焰在跳跃。当你漫步镇海城区最热闹的城河东路尽头,沿着环城公路向北看海塘,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招宝山对峙的巾子山麓,巾子山“山形卓立,形如巾帻”,来到山脚下,拾级而上,登临山巅,清凉的海风便扑面而来。极目远眺,塘内是鳞次栉比的房屋楼宇,塘外过去是一望无际的海涂,现在是镇海口正在开发的新区。沿着塘身东往西走,塘下护城河水波光粼粼,塘体上新栽的夹竹桃树郁郁葱葱,形影婆娑,置身于此情此景中,定会使你流连忘返。
旅游特色
如果你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石塘中段和西端半掩在地下两只碉堡的痕迹,这是镇海人民抗击日寇入侵的历史见证。石塘的东西两端各有一处歇凉亭。东首巾子山上古有八面楼,为邑之官宦吟诗饮宴之所,今已改建成仿明石亭,内置张世杰纪念碑,有全祖望《张太傅祠堂碑记》。相传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迫近临安(现杭州),宋将张世杰移军驻扎镇海,元都统卞彪奉命前来说降,张世杰闻之大怒,遂断其舌,施以磔刑。后人对此多有诗词吊赞。明林时耀《登山吊越公》诗曰:“孤臣一旅捍危城,巾子山前白浪盈,今日田张昔日卞,越公遗恨定难平!”塘的西端为嘉燮亭,亭内碑上记录了千年来当地人民围海筑塘的悠悠史实。
重点保护单位
后海塘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生物
在后海塘,有许多生物生活着。
植物
植物主要有空心莲子草、硬毛果野豌豆、合萌、茭白等。
动物
主要是小龙虾、明线瓶螺、某些鱼类。
生物入侵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但是由于后海塘污染较为严重,基本已经死亡。
明线瓶螺Pomacea lineata,由于后海塘污染较为严重,基本已经死亡,仅存极少数螺再此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