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慈惠石柱,又称北齐石柱,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石塔古建筑。该石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建于北齐大宁二年(562年)年,是杜洛周、葛荣起义军遗骨埋葬之处。石柱造型奇特,雕刻带有强烈南北朝风格,是少数北朝时代的遗存至今难得的的艺术佳作。
1961年国务院公布义慈惠石柱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
- 义慈惠石柱
- 别 称
- 北齐石柱
- 级 别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地 址
- 河北省保定市
- 修建时间
- 北齐大宁二年
- 建筑风格
- 南北朝风格
历史
义慈惠石柱地理位置义慈惠石柱坐落于定兴县城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柱身上刻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九个大字和长达三千多字的“颂文”。因建于北齐时代,所以也被称为北齐石柱,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永安元年(528年)间杜洛周、葛荣、韩娄等人领导起义军转战数州,声势浩大。后在北魏举国兵力镇压下失败。起义失败后,当地百姓收拾义军残骨埋葬,并立木柱做为标志。后北齐统治者将木柱改为石柱,在柱身上遍刻约3,400余字的《标义乡义慈惠石柱颂》,记叙起义,葬骨和立柱的经过。题额左下方有“大齐大宁二年(562年)四月十七日”的题刻。义慈惠石柱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碑文记载,时值北魏孝昌年间,政治腐败,贪污腐化成风,官吏大肆搜刮民财。百姓不堪忍受,纷纷起兵造反。在河北,525面柔玄镇人杜洛周起兵造反。“颂文”记载的内容是北魏孝明皇帝亲征镇压起义军。当时定兴一带属于幽州、瀛州交界处,正是起义军和封建统治者武装交锋之地。事后人们收敛残骨,在当时的范阳县(今定兴)城西沙丘寺埋葬的地方立木柱作为标志。到公元562年,起义战争后的三十多年,已经取代了北魏王朝的北齐统治者,为了对人民进行威胁与恫吓,由皇帝下旨,让其县在大齐太宁二年(即公元562年),把木柱改为石柱,并加上了上面所说的“颂文”。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壮有力,是遗存至今难得的北朝时代的艺术佳作。
结构
全柱分基础,柱身与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础是一块大石,东西两边各唱米,南北两边略小。基石上有覆莲座柱础。莲座包括方台、枭线、覆莲三部分,为一宽约1.23米的方石,高55厘米。柱身高4.5米,用两短浅棕色的石灰石垒接而成。柱身为一不等边的八角形,自下而上逐渐收小,每高一米,收约2.5厘米。柱的上部,约于通高的四分之一处,东南、西南两隅角为了镌刻题字而未削边棱,形成平面,“颂文”和题名等刻在柱身的各面。
石屋建在柱顶之上,为一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四阿顶小屋。石屋刻出屋顶、檐椽、角梁、斗、阑额、柱子,前后当心间刻火焰龛门、佛像,两次间刻出方窗,恰如一座完整的三间殿宇的模型。石屋下面一块长方形石板,作为屋的基础,也是柱身的盖板。在盖板的底面,刻莲瓣、圆环、古钱及花果等纹饰,使人从下面望上去,不致单调乏味。佛像的脸型、背光均为南北朝雕刻风格。石屋柱子卷煞收分以及其他手法,都是研究南北朝时期古建筑形状极其可贵的实物例证。
此石柱不仅设计精美,雕刻细腻,造型奇特,而且刻在石柱各面的“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此文共3,400余字, 记叙了自北魏孝昌元年至永安元年间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颂文虽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所写的,但它却反映了当时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伟大情景。
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壮有力,是遗存至今难得的北朝时代的艺术佳作。石柱用石灰石累迭而成,通高6.65米,分基础、柱身和石座三部分。柱顶还有一座殿堂模样的石屋。有彩绘于石屋底部。色彩鲜艳。
景观
就遗留的建筑看,范围应该很大,石柱在一片4米高的土岗上。地势高,惊叹于石柱的高大和精美,石柱通体刻字,字迹经历千年还很清楚。石柱周围在明清时期有个大的寺院,目前仅遗留了几通石碑,字迹有些模糊但也能辨认些大概。据当地老人讲寺院在文革中彻底的摧毁,仅仅留下石柱矗立在高岗上。很静很静,风吹动柳树条,敷在你的脸上,你能静静的感觉道历史的声音,从嘶喊的农民起义到百姓赶着牛车把义士的尸骸聚集在一起掩埋在石柱地下。
不时有些附近的学生来参观,但他们不是很了解这段历史,我充当了一次导游,他们也惊叹于石柱的精美,字迹的清晰,我告诉他们这是80年代文物部门从新整固的结果,没有维修前石柱歪斜,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感谢国家能维护了石柱原本的威严。站在石柱旁,向北望去,就是北易水河,易水河流淌了千年,最出名的就是发生在战国燕国的故事——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入虎穴兮探蛟宫,仰天呼兮成白虹!
地理
从保定出发走107国道,到定兴
,从定兴向西去走易(县)定(兴)公路,经过景安村的墨兰幼儿园,再向西,有个景安砖厂的小牌子,路北有个小道直达石柱村。石柱村在高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