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是中国辽代佛教建筑。在北京西城区(原宣武区)广安门外天宁寺内。
- 中文名
- 天宁寺塔
- 地理位置
- 北京西城区
- 性 质
- 佛教建筑
- 建筑时间
- 中国辽代
- 所属国家
- 中国
- 所属城市
- 北京市
- 适宜游玩季节
- 四季
- 开放时间
- 9:00-16:00
- 建议游玩时长
- 20-30分钟
- 门票价格
- 免费
简介
据清《日下旧闻考》引旧籍考证,寺始建于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 (602)称宏业寺。唐开元改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寺院毁于兵火,殿宇无存。明永乐时重修,宣德间改今名。天宁寺坐北朝南,现存古塔 1座,清代重建山门、弥陀殿及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十七年(1782)两次重修天宁寺碑记等。天宁寺塔始建无明确纪年。据梁思成考证应为辽代所建,明、清两代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是北京现存著名的古塔之一。1988年随着北京市西厢工程的竣工,天宁寺塔被修葺一新,并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构造
天宁寺塔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证,天宁寺塔的建造年代为辽代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据1992年大修时发现的辽代建塔碑可知,此塔建于辽天祚帝天庆9年至10年,即公元1119-1120年 。天宁寺塔塔高57.8米, 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基座呈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 个壶门形龛,内雕狮头。上层略内收,每面为5个壶门形龛,内浮雕坐佛,上下层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仰莲座共3 层,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设有半圆形券门,门两边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雕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十三层塔檐逐层收减,呈现出丰富有力的卷刹。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伟壮丽,体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塔为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 57.8 米,塔基为方形平台。底部为须弥座,在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壸门雕有狮兽头,间柱上浮雕缠枝莲纹,转角处雕金刚力士像。须弥座上又加一道束腰,其壸门内雕刻坐佛像,间柱及转角处均雕有金刚力士像。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栏、斗栱均仿木结构,再上施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门,门侧砖雕天王像。余之四面为直棂窗,窗侧砖雕菩萨像,形象生动,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塔檐为飞檐叠栱十三层,逐层收迭,使塔的外轮廓形成缓和弧线。每层塔檐下施仿木结构的双抄砖雕斗栱。塔顶用两层八角仰莲上托小须弥座承宝珠。天宁寺塔在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同时该塔又是研究辽代南京(今称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该塔年久失修,再加上自然灾害,已受到严重破坏。1976年 7月唐山地震波及北京,顶部受损严重,塔刹坍塌,塔杆外露,个别砖雕也被震坏。- 塔河 1漠河北极村
- 松岭区 2伊勒呼里山
- 加格达奇区 3大兴安岭资源馆
- 松岭区 4绿水林场
- 加格达奇区 5大兴安岭
- 新林区 6碧洲林场
- 呼中区 7大白山风景区
- 加格达奇区 8加格达奇北山公园
- 新林区 9新林区中心苗圃
- 新林区 10塔尔根林场
- 加格达奇区 11兴安湖风景区
- 新林区 12塔源林场
- 松岭区 13大子杨山古人类遗址风景区
- 松岭区 14东北抗日联军纪念碑
- 呼中区 15呼中公园
- 加格达奇区 16五花山
- 呼中区 17呼中区森林公园
- 加格达奇区 18映山红滑雪场
- 松岭区 19大扬气林场
- 新林区 20大乌苏鹿园山庄
- 新林区 21新林生态原林园
- 松岭区 22南瓮河景区
- 呼中区 23佛山景区
- 呼中区 24休闲广场
- 松岭区 25新天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