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报恩寺
报恩寺历史变迁:
报恩寺之名,系取自《佛说心地观经》和《大方便佛报恩经》中“报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禅寺始建于南朝梁代梁武帝萧衍天监(公元502年-519年)年间。原址在溧城西北50华里处,在今上兴、上沛镇一带。
报恩寺的建立正值佛教鼎盛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皇帝都笃信佛教,佛教几乎成了“国教”。梁武帝信佛教,曾4次舍身于建康(今南京市)城中最大的寺院同泰寺。他对佛教的推动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唐诗人杜牧曾歌吟:“南朝三百六十寺,……”可以想见当时崇楼峻阁、高台宝塔耸入云天的壮观景象。
原在溧城西北的报恩寺于唐代武宗会昌(公元841年-846年)年间废弃。至北宋哲宗元礻右五年(公元1090年),本县人高先将报恩寺迁至溧城东南的黄家村。南宋时,宋徽宗赵佶宣和(公元1119年-1125年)年间更名为神霄宫,后又复改为报恩寺,由丞相李纲书寺名匾额。臭名昭著的南宋宰相秦桧的弟兄秦梓隐居溧阳报恩寺旁,于是报恩寺也别称秦公寺,又因寺近下桥(今作夏桥),故当地人又称下桥寺。进士出身的秦梓长子秦火育作了《报恩禅寺碑记》,可惜碑记未能流传下来。清仁宗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大殿与千佛楼毁于火灾。清文宗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据守溧阳四年间(公元1860年-1864年)报恩寺被拆毁。清德宗光绪《溧阳县续志》记载:“报恩寺,在秦公桥,毁于兵,同治(公元1862年-1874年)年间住持某建平屋三椽,经大慧僧募建两进。”重建的报恩寺大殿在抗日战争(公元1937年-1945年)中为日寇焚毁,仅剩山门外几十米黄墙,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寺前有数亩大的一片树林,林中还有几座(俗称石龟)上载石碑。
建国后,在1951年土地改革中,寺中僧人因需自食其力,参加体力劳动。报恩寺只剩下9间破平房,4个住庙僧人共分得9间屋及地基1.2亩,可耕地2亩。土改后,全县大部分僧人回家分田分地,寺中有一名僧人就地还俗后参加工作。
报恩寺自南朝梁天监年间始建至今已历约1500年,移至今溧城城外黄家村也历900余年,尽管迭遭兵燹后屡毁屡建之举,仍可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
报恩寺文物:报恩寺迄今为止,曾留下两件文物,一为(俗称石乌龟),一为石井栏。
石制品 :用作碑座之物。因上面已无碑石,故不知何年何月遗留文物,现移置于天目湖区报恩寺内,今载《重修报恩寺记》。这件石制品也是古代所遗文物,可供信士及游人参观。
石井栏:这件井栏石系我市古井栏之冠,有确切的年代记载。它最早置于今城西门外的唐代零陵寺(今溧阳宾馆处)。唐代时,零陵寺中有一井称澄观井,此乃澄观法师所掘,此井栏石后称“唐井栏”。宋代后,此井栏后又迁至溧城外黄家村报恩寺前。上世纪90年代初迁往北郊凤凰公园内,建亭安置。这是我市保存独一无二的、千年以上的唐代文物。井栏石四周刻有记叙:“维(句首语气词)唐元和(公元811年),五月甲申,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常住(通驻)石井栏并石盆,并充供养。”后署“大匠储卿、郭通”刻石。清代嘉庆时,溧阳知县陈鸿寿(字曼生)以偈赞曰:“此是南山石,将(用)来造井栏。留传千万代,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不朽年。同沾胜福者,超于弥勒前。”偈虽不刻在井栏上,却说明一段因缘。此井栏至今已经历1190余年,可谓溧阳古文物中的长寿者。1957年秋被江苏省人民0列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 古城区 1印象丽江
- 古城区 2丽江大研镇
- 古城区 3文笔山
- 宁蒗彝族自治 4里务比岛
- 永胜 5营盘村墓群
- 宁蒗彝族自治 6扎美寺
- 古城区 7东巴谷
- 古城区 8观音峡
- 古城区 9东巴圣地玉水寨
- 宁蒗彝族自治 10里格半岛
- 宁蒗彝族自治 11里格村
- 古城区 12木府
- 玉龙纳西族自治 13寨神泉
- 古城区 14金龙桥
- 宁蒗彝族自治 15吉意溶洞
- 宁蒗彝族自治 16高原温泉
- 宁蒗彝族自治 17永宁温泉
- 宁蒗彝族自治 18博凹湾
- 古城区 19宝山石头城
- 宁蒗彝族自治 20泸沽三岛
- 宁蒗彝族自治 21日月河、开基桥
- 宁蒗彝族自治 22戛姆山
- 古城区 23丽江黑龙潭公园
- 宁蒗彝族自治 24泸沽湖村落
- 古城区 25黑龙潭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