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溧阳古桥
首页  > 江苏  > 常州  > 溧阳   »  溧阳古桥景点介绍

溧阳古桥

溧阳古桥
溧阳桥型之多,数量之众,桥情桥趣之丰,自古以来令雅士墨客所陶醉称奇。

    据溧阳县志记载,溧阳桥梁始建于隋代大业末年(617),如今全市犹存5200余座桥,其中石桥468座。

    在溧阳古桥中,引人瞩目的还是清代以前建造的256座石桥。它们经历数朝世事沧桑,风范犹存。

    清代以前建筑的南渡至旧县之间的南渡、中桥、施家桥和溧城镇的夏桥(秦公桥)、昆仑桥、、双桥、土山桥为石拱桥,具有境内上下分层壅蓄河水之势,故有“上三把锁,下五把锁”之称。全市一些镇、村亦因当地古桥名而命名,如竹箦桥、余桥和道人桥等。

    溧阳桥名各具特色。有以吉祥物命名的,如凤凰桥、双凤桥、吉龙桥;有以动物命名的,如金鸡桥、鲤鱼桥、獾墩桥;有以地名命名的,如杨庄桥、余桥、汤桥;有以地理位置命名的,如溧城镇的南门桥、北门水桥、东风桥、西城桥;有以材质命名的,如石坝桥、木头桥、板桥、石板桥;有以民间传说与故事命名的,如藕石桥、寿星渡桥、竹箦桥、观莲桥;有以桥体外型命名的,如花木桥、鹏程桥;有以临近大建筑物命名的,如太平桥、陈福桥、医院桥、公园桥。其中上黄镇的太平桥,又名叫浒郎殿桥。宋景定年间(1260-1264)编纂的《建康志》上就有记载。浒郎殿是桥西堍山坡上的一大殿,终年香火日盛,名传江浙,后更名为太平殿,浒郎殿亦随之更名为太平桥。桥腹雕花刻龙,凤飞蝶舞,制作精湛。桥堍石牌坊挺立,石人石马、石鸡石像,栩栩如生,是上黄镇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座石拱桥。

    古桥中夏桥的传说在当地脍炙人口。此桥位于溧阳城溧金公路和锡溧河上,《金陵志》中古称“下桥”。南宋绍兴年间,因此桥靠近秦梓府第,故又称“秦公桥”。

    秦梓,原籍江宁,宋代宣和六年(1124)登进士第,授太学学录,任崇政殿说书,居官清正。他是南宋权0秦桧的兄弟,但他不与秦桧同流合污,所以迁家到溧阳隐居。初住上黄镇尚典村,后住溧阳城下桥里,即当今溧城镇夏桥。他的行为得到溧阳人的赞扬。其住宅附近的报恩禅寺,旧有秦梓撰写的碑记,所以大桥俗称“下桥”,民间也称“秦公寺”和“秦公桥”。

    目前,溧阳市唯一幸存的三孔石拱桥是地处埭头镇舍头村的舍头桥。《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舍头桥建于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662),距离当时溧阳县城11公里。据当地百姓说,桥是用一只报恩的母鸡所吐的血来换钱,由上黄一带的石匠祖师们用当地的石头一锤一凿而建成。舍头桥全长30米,桥面宽约3米,上部用条石起拱,下部用石块筑墩,桥底用条石砌成反拱,支撑桥脚,南北桥面均为石级,且有条石护栏,称得上是石拱桥工艺的精华。

    昆仑桥位于溧城镇常溧河上,距离溧阳城4.5公里,古称“观莲桥”。据说清代乾隆年间修此桥时,河中满是盛开的莲花而得名“观莲桥”。清朝彭桂曾写诗赞扬昆仑桥:“故园吾久别,此地到来稀。水暖鱼苗长,林荫燕子飞。乍维桥半艇,对掩竹间扇。日日看渔夫,持竿上钓矶。”此桥为老式石拱桥,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妄图狙击我军的进攻而多次企图炸毁此桥,但观莲桥在当地老百姓的保卫下,不屈的躯体始终屹立不倒。1998年,根据已故著名作家高晓声的名作《陈奂生上城》系列小说改编的八集电视连续剧《农民陈奂生》在昆仑桥上和桥畔拍摄了外景。

    善庆桥,俗称“高桥”,座落戴埠镇南,跨镇中河,跨10米,桥面宽3米,系单孔石拱桥,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建造,清代重修。清代嘉庆二年(1800)建造的桐梓桥,座落镇南,跨涧河,桥身长4米,面宽2米,系石板桥。戴埠镇上的善庆桥、红屿桥,人们盼雨而得名的春雨桥,连接宜兴与溧阳的八字桥等一座座古桥,写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

    竹箦镇,位于竹箦镇老街正中,明代万历年间造的桥为木桥,清代乾隆庚子年重修改为石桥。传说河的两岸垂钓的老者不忍心一条河隔断两岸的交往,就用河岸边长的竹子搭成一座竹桥,民间称“竹箦桥”。

    溧阳最早建的桥是别桥镇的别桥,古称“安乐桥”,位于丹金溧漕河上,距离溧阳城18公里。别桥始建于隋代大业十三年(617),至今已有1387年。当时,本地县令于泾渎河港疏浚后在此筑桥,为了桥的坚固,在两端用砖砌成桥堍。清代嘉庆元年(1796)重建为石平板桥。清代同治八年(1869)重修,原桥为单孔石搭桥,1966年,拆除重建,但仍有碍航行。1986年,丹金溧漕河别桥镇段拓浚工程中,旧桥拆除重建,现桥长为30米,通航孔数1个,净跨15.4米,净高3.01米。

    位于溧城镇东3公里处的歌歧村,马垫河上有座单孔石拱桥,名叫“婆石桥”。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1999年5月,被列为溧阳市级文物保护桥梁。婆石桥始建于明代弘历年间,是溧阳周金的妻子陈氏建造。清代顺治九年(1652)由周宗玮等人募捐重新建造。该桥长28.5米,桥面宽3.7米,净跨5.5米,净高3.14米。全部用石头建造而成,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至今却依旧安然无恙。

    中桥在今南渡、旧县之间,因跨越古中江(现中河),原名叫“中江桥”,俗称中桥,有人称“通江桥”。唐开元年间,县令乔翔曾经兴建过浮桥。宋元三年建的桥叫“众东桥”,很早就倾倒,来往行人都苦于渡河难。宋嘉定十一年(1218)俞运使建行部命县尉赵时颂重建此桥,改名为“嘉定桥”。据《建康志》记载清顺治年间又重建。中江古称濑水,贞女浣纱的传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中桥桥畔就有浣纱庙及史贞女祠,是纪念史贞女古迹的遗址。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