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庙,又称英烈庙、周孝侯庙,座落在宜兴宜城镇南大街东庙巷底,是奉祀晋代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周处的庙宇。是江南屈指可数的唐碑。明代宜兴人蒋如奇所刊刻的《净云枝》残帖10余方,也移入庙中。是为纪念晋平西将军周处而建的专祠,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
- 周王庙及碑刻
- 又 名
- 英烈庙、周孝侯庙
- 碑刻作者
- 蒋如奇
- 地 址
- 宜兴市宜城镇东庙巷东端
简介
周王庙,在宜兴市宜城镇东庙巷东端,是为纪念晋平西将军周处而建的专祠,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处(240-297年),字子隐,阳羡(今宜兴)芳桥人,自幼膂力过人,好滋生事端,四邻叫苦不迭,将他与山中虎、水中蛟并称“三害”。后感乡议,幡然省悟,斩蛟射虎,改过自新,并拜师读书,学识长进,为乡里称道,经州、府推荐,任东吴东观左丞。入晋后任新平(今陕西彬县)太守,继任广汉(今甘肃文县)太守,后历任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元康六年(296)八月,羌族齐万年起兵反晋,十一月,朝廷任周处为建威将军作先锋,梁王司马彤为征西大将军平叛,翌年正月,在陕西六陌(今属乾县)力战而死。建武元年(304)冬,追认为平西将军、清流亭侯,谥孝,后人称周孝侯。著有《默语》30篇,《吴书》若干卷,所撰《阳羡风土记》是我国最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后散佚,明朝周鸿轩辑录风土记拾遗136条传于世。
周王庙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299),原名周孝侯祠,宋绍兴年间赠庙额曰“英烈”,加封“武惠正应王”,称周王庙,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周王庙座南朝北,共三进,通面阔44米,进深88米。第一进为戏楼,1994年重建,二层双檐歇山顶,面阔5间20米,进深八架8.60米,南侧中间为戏台,面阔5.65米,进深4.30米。东西两侧厢房为二层看楼,南北向三开间面阔10.30米,东西进深5.30米。
第二进大殿,建于明嘉靖45年(1566),歇山顶,北为廊轩,面阔五间16.63米,进深五檩4.99米,中间三间设长格12扇。大殿面阔五间宽18.79米,进深9架12.53米,其中正殿三间,东西侧厢各一间,朝南中间一间设6扇长格门,两侧为6扇短格窗,正殿与廊轩之间用天沟连接。整个建筑立柱用花岗岩、阳山石和青石制作,显得高敞宏伟。大殿正中塑周处座像,两侧山墙彩绘射虎斩蛟图。大殿正门上方挂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书法家杨仁恺书“孝侯殿”匾,内挂著名画家尹瘦石书写的“阳羡第一人物”和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写的“浩气凌云”两匾及当代书法名家书楹联多付。两侧厢陈列周处事迹及周墓墩出土文物复制品。大殿内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碑刻18方,均系历代维修周王庙的碑记,其中以立于唐元和六年的陆机撰文、王羲之书《平西将军周府君碑》最为珍贵。
第三进为后殿,称世泽堂,明代建筑,硬山顶,面阔5间21.50米,进深9檩11米,朝北三间正厅设长格门18扇,殿内塑周处及其家族5人立像。2000年维修后殿时在其两侧增建两层楼耳房各三间。
艺术价值
大殿东西两侧倚围墙有碑廊,为2000年新建,各长40米,宽2.5米。碑廊内陈列有唐至清碑刻80方,其中有(唐)贞义女碑、(宋)苏东坡楚颂碑、宋李曾柏生平碑、(明)净云枝法帖等十分珍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000年,宜兴市政府拆迁周王庙北侧民居,建成下沉式广场,广场中建石碑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著名画家吴冠中等题额,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李铎等书写楹联。广场北端建“周处除三害”大型浮雕壁画,为紫砂工艺大师徐秀棠所制。在周王庙大殿东侧建轩,四周叠石植树,辟为周王别院。
周王庙南侧原有周墓墩,为周处的家族墓地,1953年、1976年南京博物院曾两次组织发掘,出土了青瓷神兽尊、青瓷香薰等一批珍贵文物。周王庙是宜兴现存时代较早,规格最高的一处古建筑,其历史延革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