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窟遗址位于佛山荷城区沿江路,东邻风景秀丽的龟峰山。1957年,广东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高明县文物工作人员在大岗山(现已辟为沿江路一部分)进行文物普查,在“探沟”中发现古陶碎片,并发掘出20多件陶器及垫烧物、釉渣、红烧土等,经考证为唐窑器物。当时的《南方日报》曾以“广东发现古窑址,高明县算最老”为题作了报道。2013年12月11日考古人员在遗址中揭露清理出一座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经专家认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
- 中文名称
- 龙窑遗址
- 外文名称
- Dragon wat ruins
- 地理位置
- 佛山荷城区沿江路
- 景点级别
- 广东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著名景点
- 二号唐代龙窑遗址
简介
1986年,在省博物馆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对大岗山东坡的一号唐代龙窑遗址进行发掘清理。该古窑从下向上延伸砌筑,窑床倾斜25°,顶已塌落;中段残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窑壁夯土与砖合构,厚0.27米。窑内有一层厚10~14厘米红褐色土层用以垫烧陶器,清理后可见窑床上有规则地排列着一个个经高温燃烧过的圆窝,窝内还残存着陶碗近百个。距龙窑20米开外发掘的两处“探沟”中,发掘出碗、碟、钵、二耳罐、四耳罐、六耳罐、盆、缸、釜耳杯、炉、两耳短颈展口壶等古陶十多种共上千件陶器,估计为废弃物堆积层。陶器以施青釉为主,部分施酱釉,多呈短釉露胎;碗多作饼足、圈足、壁形足,造型有中、晚唐特色。
1987年3月,二号唐代龙窑遗址在大岗山北坡出土。龙窑残长9.06米,前宽2.2米,后宽2.36米,壁厚0.2米,窑床倾斜13゜。上有垫烧托钵104个,陶器除上述品类外,还有烛台、反唇碗、器盖等。
唐代龙窑遗址属广东首次发现,出土有显著唐代陶器特色的碗、碟、盆、缸、罐等陶器百多种上千件。唐代龙窑的发现,修正了长期以来“唐窑为馒头窑”的推断,对广东古代窑业演变史提供了重要史实和线索,具有教高的考古价值。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古文化遗产,1988年省、市、县均拨款兴建唐代龙窑遗址陈列馆。该处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悠久
参观唐代龙窑遗址,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为一千多年前劳动人民在高明这片土地上自强不息、富于创造的精神感到自豪,从而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热情,树立为加快高明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