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扶余县烈士陵园
首页  > 吉林  > 松原  > 扶余   »  扶余县烈士陵园景点介绍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88年,正值东北解放40周年,为了表达全县人民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扶余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三岔河镇烈士陵园”。占地10900平方米。恢复县制后,“三岔河镇烈士陵园”更名为“扶余县烈士陵园”。由于陵园面积小,2002年县政府决定将陵园移址新建。新烈士陵园于2004年8月13日落成,占地39000平方米,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梁士英烈士全身塑像、无名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和革命纪念馆。走进陵园首见的是高耸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此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身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金光灿烂的七个大字。

  革命烈士纪念碑右侧,耸立着威风凛凛、全副武装手端冲锋枪、岿然伟岸的梁士英烈士站姿铜像,像座镶嵌黑色大理石,碑额刻有刘震题写的“伟大战士,光辉楷模”八个涂金大字;碑的后身刻有梁士英生平简介。

  革命烈士纪念碑左侧为“无名烈士碑”,碑额-“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世界和平而献身的109位无名烈士”,下书“永垂不朽”四个金色大字。

  耸立梁士英烈士铜像的陵园里,盛夏四周青松碧翠,草坪茵茵,花圃百花娇艳,香馥满园。在青松、草坪、花圃间的甬路,以及革命烈士纪念碑、梁士英烈士铜像、无名烈士纪念碑前的宽敞方形广场,均用彩砖铺就,广场东侧为300多平方米的荷花塘,纷红骇绿,景致别样,让烈士英灵在多彩的陵园里得到慰藉。

  每逢清明节,机关、学校、企事业及各团体,都聚集烈士陵园里举行集体缅怀先烈的祭扫活动,为纪念碑及烈士墓献上一朵朵小白花,瞻仰梁士英烈士铜像。如今耸立梁士英烈士铜像的陵园,已成为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站在纪念碑前,我们的记忆伸展开来,似乎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过去,同梁士英一起向前冲去……

  梁士英1922年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梁家村(今属新城局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幼时随祖父读书,10岁时因祖父去世而辍学,捡粪、拾柴,以补家资。13岁时父亲病故,梁士英去给地主家放牛,后被二姐接到三岔河读小学。三年后,因姐家生活困难又退了学,到鼓乐棚打小钹挣钱糊口。17岁时,梁士英到东六号村扛活。几年后结婚,婚后第二年子夭妻故,生活愈加困难。1942年又回三岔河鼓乐棚谋生。为了躲避抓劳工,于1943年冬携母亲、弟弟、妹妹到肇州县霍龙岗子黄家堡扛活。次年夏,因无居处又领母亲、弟弟、妹妹回到三岔河。

  1946年1月,出身贫寒的梁士英参加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的前身)。在二纵队五师十五团三营八连(机枪连)当战士。参军后,梁士英积极学习文化,刻苦练本领,并于1946年冬加入中国0。

  1947年在攻打昌图和彰武的战斗中,因作战勇敢先后两次立功。1948年9月,随部队南下北宁线,参加解放锦州战役。当部队向敌人第二道防线发起冲锋时,紧靠铁路旁的一座暗堡里两挺重机枪-了前进的道路。几个爆破组冲上去都没能把暗堡摧毁。在这关键时刻,梁士英主动向连长请战,得到批准后,他提起爆破筒,冒着密集的子弹,艰难地爬行到暗堡下,将拉开导火索的爆破筒塞进敌堡里。正当他转身要离开时,冒着烟的爆破筒被堡里的敌人推了出来。梁士英毫不犹豫地又将爆破筒塞进炮眼里,用身体死死地将爆破筒顶住,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堡被炸毁,英雄梁士英壮烈牺牲。为扫平大部队进攻的障碍,夺取胜利,梁士英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10月16日,部队在锦州隆重召开追悼大会。会上,团政委陈绍昆宣读了师党委追认梁士英烈士特等功臣的嘉奖令,并追记三大功。梁士英因功绩彰显,被载入中国0党史,并在梁士英家乡三岔河镇烈士陵园里修建了纪念碑。

  梁士英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战歌,一首让后人铭记的战歌。英雄永远安葬在这里,静静地倾听松花江奔流的声音。清晨,傍晚,来这里的人不计其数,英雄不再寂寞,英雄也永远不会孤独,因为人们永远站在他的面前。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