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山及汇善寺
金花山,古称金黄山,由十座山峰绕一主峰组成,婉若众星捧月,是凌源乌兰白至喀左县的界山。最高峰海拔919米。山峰耸立,其尖如削,怪石林立,虎卧龙盘。主峰侧有一石洞,两百年前就有观音殿。洞下有一泉非常奇特,冬夏常流。主峰西侧有一寺。清圣祖敕赐“汇善寺”。
说起金花山及寺庙的历史,有据可查的是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塔子沟厅理事通判哈达清格考察此地时曾有记述:“金黄山,塔子沟东南35里至金黄山。远观山色如金黄,因以名之。围圆计七十里。山上有石洞一处,宽八尺,进深一丈,-罗卜僧于乾隆十年间,即山洞建观音殿一间,洞外两旁建住屋二间。洞口西南,相距不及一里石缝中,有水长流,冬夏不绝,亦无增减。”可见金花山当时因其在干旱少雨的辽西山区景色优美、石洞天成、泉水长流,所以很受人们喜欢。乾隆十年时,就有僧人选址建成观音殿和僧舍。随着金花山寺庙的扩大,不仅僧人增多(据记载,清中叶,此寺规模逐渐扩大,曾有黄教僧众二百多),游人增加,而且在社会上影响面也逐渐加大。乾隆四十年之后,金花山汇善寺已是当时县境内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其寺内主持毛伦-还管辖了热水汤汤池。汇善寺在热水汤修了三层大殿的“万泉寺”,派海-为主持僧,凡来热水汤洗浴者都要入此庙进香。
当时,金花山“汇善寺”占地60亩,仿万祥寺依山而建(据说汇善寺与万祥寺是同一天开工建寺),汇善寺进深有三层大殿,东西两侧配殿。山门内僧舍颇多、云游僧众日增。最出奇的是庙上有三口大锅,最大的一口已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毁掉,还有一口运往中学备水,剩下的一口留金花山庙中,直到1960年尚存。据说,这三口锅能供上百僧人和居士煮粥用。有一年,一个小和尚不慎掉到锅里,等到众僧人把粥吃剩大半锅时,才发现锅里还有个人……
据在北京中国环境报社工作的杨兆三先生回忆,他有一年去金花山大庙游玩,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寺庙大殿上还有一张“人皮”,搭在后殿北侧。而当时大殿周围全是古松参天、翠柏蔽日、阴森恐怖。在金花山汇善寺中为何出现“人皮”,一般人大惑不解,然而据有关人士研究,宗教界有过“高僧肉身不腐”之说,或以“人皮”为料再造佛经故事也未可知。
汇善寺的香火一直延烧二百多年,直到1948年凌源解放时,为了消灭土匪藏身之处,部队有一连长下令烧毁寺庙大殿,实在可惜之至!
改革开放后,金花山风景区及汇善寺在政府的关怀下又重新规划建设。现在通往山里的路修成了。“汇善寺”大殿也已仿照原样重修,而且还在大殿之前加成几十层石条,砌成方台,加围墙。山下那股四季长流的泉水也用方井储存并加罩保护起来。井泉旁修一小庙。据说这泉水与王母娘娘瑶池相通,饮此泉水能消灾去病。民间还有一个“有黑龙入井泉,刘铁柱去龙宫取宝战胜黑龙”的传说。因此,人们凡来此饮神水时,需先在小庙前上香。取水人越来越多,香烟也终日绵绵不绝。
因为这金黄色的山峰出奇,山上的洞也很怪,洞下的寺庙又受了皇封,而且这泉水还能治病,因此,这地方被辽西一带传为圣地。如今,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金花山景区进行了大规模规划、修缮。现在,不仅满山遍野加大绿化力度,而且还在山头上修了几处供人休息的八角亭和条条甬路。“汇善寺”也恢复了固定庙会大典。即使在平时,每天也都有众多躲避城市烟尘和世间喧嚣的游人前来调节洗涤疲惫的身心。
金花山虽离城近在咫尺,却不被城市所污染。围绕它的是青松翠柏、鸟语花香,唤醒它的是日精月华、暮鼓晨钟,而尤其使人津津乐道的是古寺那股永恒升腾的气韵,更有那股享受不尽的清静和自然流淌的神泉呀
- 建平 1长城——燕长城遗址
- 龙城区 2云接寺塔
- 喀喇沁旗 3东山嘴祭祀遗址
- 凌源 4天盛号石拱桥
- 双塔区 5佑顺寺
- 凌源 6石羊石虎辽代古墓遗址
- 凌源 7红石山生态旅游区
- 凌源 8凌源地母寺
- 凌源 9金花山及汇善寺
- 北票 10四合屯化石地质棚户走廊
- 凌源 11热水汤温泉
- 凌源 12青龙河源湿地自然保护区
- 凌源 13十八里堡古塔
- 凌源 14辽代古墓
- 凌源 15凌河广场
- 凌源 16红石谷风景区
- 北票 17大黑山森林公园
- 凌源 18元宝山慈云寺
- 凌源 19万祥寺
- 喀喇沁旗 20九泉莲花山
- 双塔区 21辽宁朝阳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 凌源 22凌源公园
- 凌源 23河坎子景区
- 凌源 24青龙河漂流
- 凌源 25金花山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