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桌子山岩画
首页  > 内蒙古  > 乌海  > 海勃湾区   »  桌子山岩画景点介绍

桌子山岩画

桌子山岩画
桌子山岩画位于内蒙古乌海市境内。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主峰海拔高度2149.4米。山脉主体呈南北走向,长约75公里,东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接壤,西距穿越市区的黄河约2公里。桌子山山势雄伟,峰峦迭起,巍峨壮观,因其主峰山顶较平坦,远眺貌似桌子状,故得此名。
中文名
桌子山岩画
地理位置
内蒙古乌海市
距今年限
六七千年的历史
海拔高度
2149.4米

特点

桌子山“V”字形沟谷发育,切割深度多为150~250米,其毛尔沟、苏白音沟等大沟谷的谷底较平坦。从已发现的五处一百多幅较清晰的画面来看,其内容多为人面像,动物图形和人物狩猎图,还有一些怪异图案。画面笔法古朴,形象夸张,人面像多为四目双眉者。召烧沟岩画群中,有一幅一米见方的画面,描绘的是个三口之家。其中男性图像高大雄赳赳,十分突出,女性则矮小而苗条,中间是两个孩子。这幅画明确了当时处于一夫一妻制,男性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处于父系氏族时期。

考察和研究

桌子山岩画的发现、考察和研究,始于1973年,首先被发现的为召烧沟岩画,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盖山林先生来到召烧沟,揭开了桌子山岩画考察研究工作的序幕。盖先生在乌海进行了数月的考察工作,记录、拍摄、拓描了大量的岩画,先后考察记录了召烧沟、毛尔沟、苏白音沟、苏白音后沟等处岩画,并将考察研究成果发表于《阴山岩画》一书中之附录一《乌海市桌子山附近的岩画》。1989年8月,我们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苦菜沟岩画,后又发现了雀儿沟岩画,并做了拍摄、拓描、记录等工作。

主要分布

桌子山岩画群主要分布在6个较为集中的地区,即:召烧沟、苦菜沟、摩尔沟、苏白音沟、苏白音后沟、雀儿沟。桌子山岩画6处岩画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山地缓坡岩画,即召烧沟岩画;第二种类型为悬崖峭壁岩画,即苦菜沟、摩尔沟、苏白音沟、苏白音后沟、雀儿沟岩画。其中,岩画为磨划的阴纹,以召烧沟岩画最为著名。大多数为神灵像,还有动物和太阳图案等,从题材和艺术风格推断,召烧沟岩画系青铜器时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现已发掘出可辨认图形十幅。画面磨刻在较为平缓的石灰岩坡面上大多为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太阳神图案。其余岩画多是动物图形和骑马人图形,反映的内容有祭祀,行猎,迁徙,家庭聚会和舞蹈等场面,对研究古代北方游牧人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

此画距今已有3000—500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风雨侵蚀,风化剥落,有些内容已模糊不清。这是内蒙古境内距人口密集的市区距离最近的一处岩画,交通方便,且面积较大,内容丰富,图像古朴,慕名前往观赏者络绎不绝。

保护岩画

出乌海市向东南行走约15公里,就到了桌子山。在桌子山脉诸多山沟的悬崖峭壁和沟畔石灰岩磬石上面,残存着无数古代岩画的遗迹,专家称为“桌子山岩画”。据考证,这个在山沟中绵延长达15公里的岩画群,是距今5000年以上新石器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是中国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索人类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价值。桌子山脉的沟壑中,煤炭资源丰富。岩画附近,小煤窑、白灰窑林立。这里的煤炭、白灰含硫量高,炼焦、制灰烟尘中大量的二氧化硫遇到雨水就形成酸雨,滴落到碱性的石灰岩上。侵蚀造成石灰岩表层石皮脱落,使磨刻在石灰岩上的许多岩画已漫漶不清,尤其是召烧沟岩画。   岩画多数是刻在陡峭的山石之上的,而桌子山脉召烧沟的岩画,却是刻在山地缓坡的石灰岩上———坡度约为30度。空气污染形成的酸雨,可以毫无遮拦地滴落在岩画上,侵蚀极为严重。“桌子山岩画人面像占绝大多数,人面像神态各异、精美绝伦,这是它与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等著名岩画相比的显著特征。人面像岩画又集中在召烧沟,这是桌子山岩画的重点保护地带。”十几年从事岩画研究的梁振华说。   70年代,居住在召烧沟边的牧民秦福喜在放牧时,发现了暴露在外的岩画图案。文物部门来到召烧沟,揭开了桌子山岩画考察研究工作的序幕。当时牲畜在岩画上走,人在画上刻。1987年,内蒙古文化厅拨款对岩画进行了大面积区域性保护,制作了网围栏;1993年,乌海市拨款20万元对岩画进行保护,对两处重点岩画构建了原址陈列室。之后,再没有规模更大的保护行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