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内蒙古博物馆
首页  > 内蒙古  > 呼和浩特  > 新城区   »  内蒙古博物馆景点介绍

内蒙古博物馆

内蒙古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街2号,成立于1957年5月5日。该馆有四项基本陈列:“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分别展示了内蒙古生物进化的历程和戈壁的变迁,展示了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蒙古等八个民族的历史,展示了内蒙古人民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斗争史;展示了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人民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中文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类    别
综合性博物馆
地    点
呼和浩特市
竣工时间
1957年5月5日
馆藏精品
匈奴王冠、钧窑香炉
建筑面积
15000余平方米

发展历史

内蒙古博物馆坐落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全区唯一的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全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内蒙古博物馆的展厅大楼造型别致,极具民族特色的白色建筑。楼顶塑有蒙古民族喜爱的凌空奔驰的白色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该建筑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地标性建筑之一 。

藏品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有民族历史文物4.4 万多件,其中不少是国内罕见的珍品,尤其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匈奴、鲜卑、契丹、蒙古族的历史文物以及数量可观的蒙古等北方民族、民俗文物,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很有特色的藏品。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是地志性博物馆,建馆后经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珍贵的出土文物,是该馆藏品的重要来源,也是馆藏的一大特点。原始社会阶段,从呼和浩特市大窑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出土的石器、伊盟萨拉乌苏“河套人”、呼盟“扎赉诺尔人”的化石和石器,到新石器时代著名的红山文化的玉器、阿善遗址的骨器,均有一定数量的收藏。伊盟阿鲁紫登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匈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展王辽冠、赤峰市出土的驸马墓整套鎏金马具、乌盟元集宁路故城遗址出土的元代丝织品、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出土的钧窑香炉等,堪称全国同时期文物中的瑰宝。该馆也非常注意收藏和征集民族民俗文物。该馆有馆藏民族民俗文物达3000 多件(套),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其中,生活在内蒙古、不同地位的蒙古族妇女的服饰以及宗教文物最引人注目。内蒙古素有“化石之乡”之称。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化石标本相当可观。形体庞大的恐龙、猛犸象、披毛犀化石骨架以及中生代、新生代几个标准动物群化石,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观众。

基本陈列

立足于自治区丰厚的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全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分布于博物院14个陈列 。《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恐龙等古生物化石、现代动物、矿产和航天事业 ;《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简明、生动、通俗易懂 ;《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处,清新庄重,雅俗共赏。陈列多方位,多角度,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系统描述了内蒙古的完整形象。

馆藏文物

内蒙古博物馆藏品达十万余件(套),根据藏品种类划分为:内蒙古古生物化石标本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汇集了内蒙古的化石珍品,反映了内蒙古古生物化石的概况、生物进化的历程、戈壁沧桑变迁的奇迹。距今二亿二千五百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内蒙古曾是恐龙等爬行类动物生息的乐园,并成为当今世界驰名的恐龙化石产区。有体型巨大的查干诺尔龙、形态各异的鹦鹉嘴龙、似鸟龙、鸭嘴龙、原角龙等化石骨架;禽龙、剑龙、翼龙、甲龙、蜥脚龙、恐龙蛋、恐龙胚胎、恐龙足迹等化石精品。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生代,是内蒙古哺乳动物鼎盛时代,引人入胜的巨型猛犸象、埋藏奇特的两具披毛犀,堪称“中华之最”。所有古生物化石收藏呈现出时代全、门类多、分布广、保存好的特点,从二十五亿年前到一百万年前,几无缺坏。内蒙古历史文物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物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文物构成了历史文物藏品的特色。鄂尔多斯市出土的匈奴王鹰形金冠饰、虎牛咬斗纹金带饰等,是匈奴文化的瑰宝;赤峰市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是东胡民族遗物;乌兰察布市发现的金龙佩饰、马头鹿角形金冠饰、牛头鹿角形金冠饰、金步摇冠饰是鲜卑贵族使用过的装饰品;赤峰市出土的双鱼龙纹银盘、鱼龙纹银壶、波斯银壶等是与唐代“草原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的一批重要文物;造型各异的鸡冠壶和赤峰市辽驸马墓出土的鎏金、玛瑙、银质马饰具,是辽代文物的精品。内蒙古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对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宣传内蒙古悠久历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与好评。内蒙古民族文物民族文物中蒙古族的藏品位居全国各博物馆之首,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藏品,从各方面反映出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特色,让人耳目一新。蒙古族文物系统反映了蒙古族民间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藏品中以制做精致的各式马鞍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蒙古族头饰、服饰最为罕见,有些成组成套的服饰已成绝品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文物突出反映这三个民族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鄂伦春族的各种渔猎工具、鄂温克族的驯鹿、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都突出反映了他们创造的风格古朴、艺术精湛的桦树皮、狍皮文化。此外该馆对回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文物的收藏,也有相当数量。内蒙古近现代文物内蒙古博物馆所收藏的近现代文物中以革命文物最为丰富,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经历三十年的革命斗争历程。这些藏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九二二年中国共产党在《二大宣言》中,明确提出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纲领。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同志深入北京蒙藏学校,培养了乌兰夫、奎壁、吉雅泰、多松年、李裕智、荣耀先、高布泽博、赵诚、佛鼎等蒙古族先进青年。一九四五年党中央派乌兰夫等同志到内蒙古领导各族人民开展自治运动。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内蒙古自治区在乌兰浩特宣告成立。据此内蒙古博物馆组成四个基本陈列,《内蒙古古生物化石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常年对外展出,内蒙古博物馆一直努力不懈地担当起向大众宣传科学文化的阵地作用,服务于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内蒙古博物馆不仅是内蒙古地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及宣传教育机构,也是博物馆学、历史学、民族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展览陈列中,此外在国内外的陈列展览中共出版文物图录十余册,数百篇论文在区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由于内蒙古博物馆的藏品丰富,极具民族特色,所以筹办的各项精品展览还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展出四十余次,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内蒙古的民族文化是对全人类文化的丰富与贡献,通过该馆精心筹备的展览,不仅将内蒙古地区丰富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扩大和强化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内蒙古博物馆将紧跟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步伐,推陈出新,为弘扬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再续辉煌。珍贵藏品查干诺尔龙身长26米,高达12米,体重逾60吨,是亚洲白垩纪最大的恐龙,以其发现地查干诺尔碱矿而被命名为“查干诺尔龙”。匈奴王冠国宝级文物。黄金制成,重1394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单于金冠。金冠由金鹰和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金冠顶上,俯视着冠带上狼与羊搏斗的情景。钧窑香炉高42.7厘米,改变了“钧不过尺”的传统认识。香炉腹颈之间有一块方形题记“己酉年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流釉重叠如涕,釉色纯正浓郁,釉纹深沉多变,釉质乳浊莹润;花纹秀丽,别具豪迈的风格和雄浑的气魄,堪称“国之瑰宝”。辽代珍贵文物契丹民族将草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伴随着辽代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有金银器、玻璃器、玛瑙器、漆器等,成为内蒙古博物院大量文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重要活动

“欢乐大课堂”竞赛“欢乐大课堂”智力竞赛是以陈列讲解内容为主、针对大中小学生的互动活动。活动以参与互动为主,知识问答为辅。竞赛有化石鉴定,现场纺线,蒙古式摔跤比赛,民族服装制作等一系列让学生们亲身参与的环节。“学生综合实践课”是旨在依托博物院文物资源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育不足,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而开辟的“第二课堂”,包括化石形成与发掘包装,陶瓷制作,纺线织布,蒙古包搭建,奶制品制作等。小讲解员培训班是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学生实践活动。小讲解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展厅的参观、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民族礼俗演示内容包括:敬献哈达,演示蒙古族长调,表演马头琴等,使观众以更近距离更直观的方式,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参观信息

地址:新城区新华东街27号(近东二环路)地图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