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村
唐模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唐模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毗邻歙县棠越牌坊群。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岸而居,村内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及“一村三翰林”之誉而闻名中外。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切实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反腐倡廉的工作部署,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原发动力,以加强思想教育、严明党的纪律、坚决纠正“四风”、突出执纪办案、严格管理监督为主要抓手,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为目标,以防止违法违纪问题发生为目的,以确保经济快速稳步增长和保持形势稳定为己任,聚焦中心任务,明确职责定位,创新工作举措,服务发展大局,为镇村工作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为全面完成纪检监察工作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二、重点工作(一)加强宣传教育,从思想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配合镇党委推进我村廉政文化建设,综合运用远程电教、宣传栏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召集党员干部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纪委等各级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任务,将传达精神、部署工作与开展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抵御不正之风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教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纳入本村先进性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工作格局中,通过组织宣传、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推进我村的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
加强以党员干部为重点的从政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习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性传统和作风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使党员干部能长期保持清醒头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开展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结合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工作,继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风党纪和遵纪守法教育。组织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及其它党纪政纪,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利用反面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推进制度建设,从措施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健全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有利于防范腐败的体制和机制,力争做到责任落实、措施到位、认真抓好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建立健全党员、村民代表对村干部的评议制度,年终听取村两委干部作年度工作汇报,由村党总支召集相关人员对村两委干部全年工作进行测评,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四个档次对每个村干部进行定位,考评结果与其误工补贴及奖惩挂钩。落实领导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并逐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三)强化监督制约,从机制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对制度执行和落实的监督。结合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住“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的方针,采取预防教育、明察暗访、严肃查纠和完善监管措施的方式,及时督促整改。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督促我村党员干部和村两委成员认真对照检查各项工作等存在的漏洞,努力消除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因素。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结合干部年度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我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标准,继续实行村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增强村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性,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形成村干部权力行使全过程的监督制约机制。重视接受群众的监督。切实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的落实,凡村级一切工程的招投标均要按照“四议两公开进行”制度进行。即先由村两委制订实施方案,交党员大会讨论确定,再召开村民代表听证会听证,再进行公示、公开进行招投标,全程均请镇党风廉政监督员参与。财务审批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理财小组审核,每季度对全村财务收支情况在村务公开栏公布一次,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强信访、网络举报等受理工作,积极协助镇纪委审查和处理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涉嫌违法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自我监督。党总支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要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准则》的有关规定,村接待费降为零,严禁公款吃喝,请喝送礼。从小处着想,从小事做起,严肃党的纪律,做一个两袖清风的人民服务员。
总之,在全年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履行责任,切实把本村的纪检监察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出实效,促进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 中文名称
- 唐模村
- 行政区类别
- 村
- 所属地区
-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
- 电话区号
- 0559
- 邮政区码
- 245900
- 方 言
- 吴语徽严片歙县西乡话
- 著名景点
- 唐模村
- 名 人
- 汪华
- 景点级别
- 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历史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原歙县西乡)。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公元9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即随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1087年,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村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村的大姓望族。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唐模村庄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是江南乡村村头理景最具代表性实例。建设
唐模村是徽州古村,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拥有人文特色和古园林特色,被游人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美誉。徽州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全力呼应黄山旅游第二、三次发展高潮,立足“旅游活区”,先后引进了上海复星集团、省旅游集团合作开发唐模村旅游,投入开发资金近2000万元,兴建了村西、东两处大型生态停车场、旅游综合接待中心,修复了尚义堂、许氏宗祠、美人靠长廊,对旅游沿线两侧房屋进行了全面改徽,村中古建筑、古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此同时,村两委还结合旅游开发狠抓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评选出一批“文明村民”等先进典型,营造了良好的文明村风和扎实的民风。唐模村现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乡村旅游带动型市级示范点,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组织
全村共有党员42名,预备党员1名,女党员8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2人,50岁以下15人,党员结构较合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村党员活动室设施齐全,村委会大楼正在筹建当中。村两委班子由6人组成,平均年龄为50岁,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上,两委一班人团结一致谋事业,是一个干事的班子。现已培养村级后备干部3名。景区
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相传,清初唐模许氏有一位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间当铺,时称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游览,苦于山高路远,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娱乐,并报答乡邻相助之恩。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名曰“檀干园”。现修葺一新的园林,由94岁高龄的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顾廷龙老先生于1997年4月题写了“檀干园”三字,古朴苍劲,题字数月,顾老先生即飘然仙逝,令人扼腕长叹。园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所以有“小西湖”的美称。以“玉带桥”分外湖、内湖,形成“外西湖”、“内西湖”格局。过桥便是园内的中心“小瀛洲”(镜亭),3塘相连,宽亘10亩,灌田60亩,把“36典”也巧妙地隐喻进去了。镜亭是全园的中心,四面环水,结构精巧。亭外留有石砌平台。亭柱有楹联曰:“春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全联格律谨严,意境高远,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小西湖”的四时美景、山形地貌。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历代名家书法长刻石貌。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历代名家书法长刻石18块。当中6石较短,刻朱熹、苏轼、倪云路、赵孟頫、文征明、查士标6人的行草。旁12石较长,刻米芾、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祝允明、罗洪先、罗牧、程京萼、陈亦禧、八大山人的行草书和陆岳的篆刻等,石质细腻,石刻精美,铁画银钩,龙蛇隐壁,气势恢宏。一室之内竟珍藏历代书法大家世擘之精品如此之多,简直像一个书法珍品的博物馆,可见徽商经济的繁荣和由此带来的文化昌盛。据悉十年动乱时期,此亭发作了牛栏,才使这些无价之宝幸免于难。檀干园边有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树。树端下部中空,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张口凝目,电视剧《天仙配》中为七仙女和董永开口做媒的槐荫树就是在此拍摄的。离树不远有一座“沙堤亭”,建于清康熙年间。此亭形式独特,亭分上下两层,上层中空,四边有虚阁,八个角的飞檐上各悬铁马飞铃,微风吹动,叮当作响。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故又名“八角亭”。由“沙堤亭”前行便是同胞翰林石坊,为纪念清康熙钦点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俩同入翰林而建,因其工丽典雅,雕刻精美,被誉为唐模的门户和象征。高阳桥连同建于其上的廊房现已改建成茶室,置身桥上,冲一盅黄山毛峰,边细细品茗,边浏览水街的景色,边欣赏旅游部门组织的歌舞或戏曲演唱,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水街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和夹溪而建的街道市井。街上杂货店、百货店、油坊一应俱全,杏旗飘扬,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色彩。沿街筑有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设有“美人靠”,供人来往歇息聊天。映入眼帘的还有衣袖上卷在溪埠浣洗的村姑的倩影,以及声声入耳的捣衣槌声和她们相互用当地方言交谈的喁喁细语。“千门万户捣衣声”的意境,于今已十分难寻,闻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顿惑古韵悠悠,乡情淳浓。这种平静祥和、朴素恬淡的生活给人以极大的安定感和无限的憧憬。唐模村有徽派园林-檀干园(孝子湖)、水口、水街、镜亭、同胞翰林坊、沙堤亭、高阳桥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祠堂群、千年银杏、古井、明代古刻雕像和宋、元、明、清“苏、黄、米、蔡”等十八位名家真迹碑刻等古迹。在徽派园林中独树一帜,使唐模成为黄山市十大景区之一,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 和“全国文明村”。唐模文化
祠堂文化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居住着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他们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庙,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祠堂分为宗祠、支祠和家祠。在特别崇尚程朱理学的徽州,作为“申述根本返始之心,尽子孙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务的圣地,它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也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利的象征,每个宗族都会从族里推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族长。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外,还具有多种用处,如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处,另外,族里要商议重要事务,也是在祠堂进行的。祠堂还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所以也可以说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很讲究祠堂的建造,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族的一种象征。明清两代徽州就有大大小小祠堂达10000多座,各县村都还有数量可观的祠堂存在,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之称的唐模村现存有一座许氏宗祠,被称为“徽歙祠堂的典型”,虽然祠堂在清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已经不能看到全貌,但从它现存的遗址、建筑面积和规格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宏大规模,在中国古代,三、七为民间最大的数字,唐模这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许氏宗祠就是按民间最大规格------三进七开间修建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由于祠堂是一村中首要建筑,因此在选址上非常注重风水,许氏宗祠的建造者就选中了檀干溪边的一块风水宝地,并在溪边修了一排石栏杆,石栏外见有一半月型石磅,建其石磅,一方面可以使水流弯曲而过,既美观,还能减少水流对祠堂沿河堤坝的冲击,另一方面,据说当时村中许姓和吴姓两个家族斗争很是厉害,许氏在祠堂前修这石栏,在风水理论上意为财运不外流。和别的徽州一些大祠堂相比,唐模许氏祠堂在建造上区分的更为严格。它按照不同的社会阶层来建造。许氏宗祠为家族的总祠,下面分为三个支祠,俗称“厅”其祠名分别为尚义堂、继善堂、骏惠堂,在唐模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穿靴戴顶尚义堂,摇摇摆摆继善堂,草鞋麻履骏惠堂”在,这句谚语真实反映了唐模三座祠堂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尚义堂地位最高,是座官祠,继善堂次之,是座经商人家祠堂,骏惠堂地位最低,是普通老百姓的祠堂,在建造上,以官为主的尚义堂讲究肃穆和庄重,以商为主的继善堂讲究气势和规模,以农为主的骏惠堂就显得粗而简朴,从如此之细的分层建造上可以看出昔日的唐模许氏家族讲究社会地位和其经济实力。祠堂,这一代表着古代社会家族权力象征的代言词,虽然离我们渐渐的远去,但是他所积累、沉淀深厚的古徽州民间文化,无论是徽州建筑风格、徽派雕刻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唐模风水理论,都是我们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水口文化
水口是风水学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所谓“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对绿化和生态环境优化有着典型的意义。清代的 《入地眼图说》卷7一节中说:“入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之不竭.”可知水口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处,前者要开敞,后者当封闭。徽州人之所以热衷于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因为受风水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它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才会“户闭”则财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树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名为:檀干园。檀干溪和进村的古驿道穿园而过,河溪两岸数十株百年古树,浓荫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将山水、田野、村舍溶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檀干园的空间组织非常成功,整座园林,连同村落,恰是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檀干园有起景、高潮、结景的 空间,主次分明。檀干园选在唐模村口,利用造园时掘塘之土堆土为山,很少用石,在山上“桃堤种柳”,使檀干园达到“门楼合稼,廊庑连芸”的意境,又减少了人工造园的痕迹。檀干园的造园艺术正是反映了“贵自然”这一审美观点。同时,园内的景致与四周的百年古树,以及森郁的气氛,形成“全村同在画中居”的绝妙画面。园林建筑,提倡“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这种传统的造园手法,在檀干园中得到最恰当的运用。唐模水口以桥、堰作为关锁,以亭、庙、坊作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作为背景,这是古徽人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经过千百年来精心营造而成的,反映了徽商在兴旺时期的环境意识和对物质及精神上的追求。整个水口建筑构思独特,自然景观优美,并与徽派园林、江南水街共同构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条件,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认和谐共存的生存理念。檀干园独特的水口园林建筑。同时把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有机部分加以综合考虑,又运用诗人画家意境,其造园手法之高,艺术之妙,堪称徽派园林之典范。民俗风情
唐模碑帖明末清初时期,是唐模经济和文化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风鼎盛。加上宋元以来有汇刻集帖的风气,唐模檀干园藏碑便在这种背景下修建汇集而成。镜亭碑刻始建于清初,是当时和后来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鉴赏文会的地方。藏碑大小共18方,镌刻书法传神。中间部分小的98*57公分,6方,为朱熹、苏轼、倪元璐、赵孟頫 、文征明、查士标的书法真迹,都是草书。旁边12块较大,为米芾、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祝枝山、罗洪先、罗牧、程京萼陈奕僖、八大山人的行书;陆一岳的篆书和郑簠的分书。它们连接竖立,镶嵌在“镜亭”的四壁。置身其中,见这长幅巨轴,笔走龙蛇,铁画银钩,就像置身于书法海洋,尽情赏读.根据现代书法家翁罔运考证,这里原来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的一块碑刻,字体是后来的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黄绢本。但后来这块碑为什么就没有了呢?这也是有原因的。据考证,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及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真迹,唐太宗死后全作陪葬品放入灵柩中去了,所以世上根本就没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这是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界公认的。徽州人一向治学严谨,以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将这块碑刻剔除出碑刻群了。如此高规格的碑刻群汇集在唐模,可见当时这里文风的强盛。如今开设有拓印碑文活动,朱熹、苏轼、祝枝山、黄庭坚等宋、元、明、清之名家十八块书法碑刻及拓碑。免费教您如何拓印名人书法真迹,亲自操作,并以最优惠的价格带走自己的“名人作品”。民间习俗
徽州的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些习俗各村各镇有别。但随着现代徽州人们观念的逐步转变,一些传统的习俗正在改变,正在淡去。值得庆幸的是,在唐模,我们还能看到这样一些习俗的留存。如果机遇好的话,还可看到或参与其中。祈福求缘唐模景区在各个特色小景点中设有祈福活动,是按照中国人传统的福、禄、寿、喜观念设制,别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剪纸,高龄老人亲自盖章,轻松愉快中获得唐模福缘,还可以得到一份特有的旅游纪念品1、婚俗这里婚嫁习俗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一般有九道程序:请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徽州各县镇自然条件不尽相同,观念也有异,因而各地在程序和称呼上也有区别。唐模的婚俗也有其特点。男女长到成人,即有人上门说媒。她们从女家取得年庚八字送到男家,填上男方年庚八字,送给嫁命倌推算,看男女命上是否相合,相合方可婚配,俗称“合八字”。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和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送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早时,男方派人前往女宅搬行嫁。迎娶前夕,男家设有接亲酒席,媒人上座,诸亲友执事等依次入席。宴罢,由男女双方利市人在“红驾庚帖”上写明结婚时间。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女嫁当天,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抵达女方门前,女家紧闭大门,要等新女婿从门缝中塞足了“米饭钱”、“尿布钱”之后,才打开大门。接着闺房内母女开始“哭嫁”,以示不忍分离。三声催亲爆竹一响,新娘出房上轿(现多用车)。到了男家门口,新娘须由新郎背进大门,意为日后夫妻反目,女方可以声称不是自己走上门来的。花轿落地即行拜堂礼。闹洞房一般分为“撒帐”和“吵新人”两步进行,众人可任意与新人调笑取乐,插科打诨,常常闹得新媳妇狼狈不堪。婚后第二天谒祠。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岳父母,谓之“回门”。婚后第三、第四天请岳父母来女婿家作客,谓之“望朝”,第五、第六天新郎新娘再回门的习俗。2、寿诞习俗寿诞习俗是徽州人祈求多福多寿和避凶化吉美好愿望的一项庆祝活动,习惯上称“做生日”或“做寿”。一般以50岁为界,50岁以前称“做生日”,50岁以后称“做寿”。一般做九不做十,嫌十太满招损。10岁、20岁称“整生日”,要大宴亲朋,其它小生日称之为“长尾巴”,一般比较简单。歙俗(唐模亦然)10岁生日,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馃和衣服鞋帽以示庆贺;20岁生日,由岳母家赠送新鞋两双。三十而立,30岁生日开始自理,宴宾请客,以示荣耀。40岁生日一般不做,因为徽语“四”与“死”音同,不吉利。50岁生日,事业已成,子女婚嫁,于是儿女为父母庆寿,亲友贺寿,此乃“福寿荣华”,家业兴旺之际,故俗称50岁生日为“荣庆”。活满一个花甲,乃大喜之事,故60岁为大庆。两老同寿为“双寿”。祝寿以女婿为主,儿子儿媳陪衬。女婿要送六包寿礼,即一双寿鞋、一包枣栗、一对寿烛、一副对联,加上四斤猪肉和四斤寿面。亲朋除不送寿鞋和寿烛外,其余相同。祝寿之日,寿堂正中挂金色“寿”字,两边挂寿樟,座椅披红帷。早上吃鸡蛋茶、长寿面。下午拜寿,寿星身着吉服上座,先由长子夫妻奉施上寿,寿星离座走到堂前,向外敬天,向内敬地,然后回座。家人按长幼次序。先男后女成双成对,跪拜上寿。亲朋三鞠躬。晚上开桌吃寿酒,寿星本人不在正堂人席,找几个年岁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堂另开一席。有钱人家还请戏班来唱戏祝寿。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70岁已是大喜大福之事,祝寿活动又更隆重,有的还合族同庆。3、年俗徽州人由于常年在外讨生活、经商或为官,难得几次团聚的机会,所以像过年这样的节日就显得尤为隆重了。由此传下了别有风味的过年风俗。唐模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家家户户打扫除,吃“腊八粥”。接着就是杀猪备年货。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家家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晚上,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农历除夕“三十晚”,各家张贴春联,接“灶神”下界保平安,合家团聚“吃年饭”,然后守岁至夜12点,鸣放爆竹迎新年。正月初一为春节。清早,全家老小依长幼次序向祖容(祖宗画像)“拜年”,接着吃“利茶”、“长寿面”,男子出行拜谒宗洞。当天,人们见面互祝吉利,恭贺新年。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访亲友。4、丧葬习俗徽州俗重风水,唐模更盛。旧时人到五六十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前程”(后事),备置棺木,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并形成沐浴、停尸、报丧、守灵、治丧、家祭、送殡、安葬等礼仪程序。如果一直未寻到风水吉地,富家还停柩户外,盖厝屋藏棺,俗称“厝棺”。对于亡者的“走”,亲人是要“送一送”的,俗称“送终”。要求亡者的亲人,在其弥留之际的最后一息,都要在榻前,高声呼唤,直至咽气。咽气后,立即撤除床帐,以免亡魂笼罩在帐网之中不能超脱,并除去枕头,同时焚烧纸箱送行。然后给死者抹身,更换白色内衣,盖上白被单,用黄表纸覆面,在死者的脚边点上油灯(俗称“万年灯”)。然后发丧报讣。富贵人家入殓,先用丝棉裹扎尸身,剪开面部,再将“寿衣”层层套就,衣裤数量有“上九下七”(上穿九件衣服,下着七条裤子)、“上五下三”之分。穿前将“寿衣”给儿孙披一会儿,名为“焐衣衫”,再给死者穿上。人棺后,家属要给死者敬酒,然后在死者嘴里放上一枚铜钱,名曰“含口钱”,以便死者带到阴间去用。有的则是将少量糕点放人死者口内,这样死者在去丰都的路上就不会挨饿。入殓后,在灵柩前案桌上摆好果盒、烛台和香炉,家属及亲友一一焚香跪拜,嗣后,布置灵堂,悬挂孝子联和亲友挽幛挽联。死后至四十九日止,每隔七日一祭,俗称“做七”。“三七”为回呼日,焚烧纸扎衣着及用具。“七七”届满,要做孝子祭。死后百日祭坟。至周年再行祭扫,俗称“做周年”。出殡多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红毡,缚一只公鸡,子孙披麻带孝扶棺而行。沿途撒纸钱,意为过路钱。遇路口鸣爆竹,让死者认识归途。歙俗还有出殡先由抬棺人偷偷抬出家,亲人寻着灵柩后哭泣哀告,祈求死者回家主持家务。途中设案桌,供乡邻好友做“拦路祭”。人葬前,先请风水师选择墓地,如早先墓地已选好,便由风水师接山形“龙脉”挖出“金井”(即墓穴),往里面烧一些芝麻杆、豆杆和黄表纸。灵柩人穴后,宰杀公鸡,把鸡血淋在棺盖上,孝子向穴中灵柩敬酒,撒五谷。同时放爆竹、烧香焚纸,封土。徽州丧葬礼俗,表现出一种多种文化的沉积,既有原始信仰的思维,也有宗族礼仪的影响,还有宗教仪式参和。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明代中秋已呈势头。歙人,嘉靖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虽身任武职,也作文,也写诗,尤擅长杂剧,著有《高唐梦》、《五湖游》、《洛水悲》等历史剧,在徽州一带上演盛行。进入清代,徽州的戏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其主要是与徽州的“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业资本和豪绅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关,在发展徽商经济的同时,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大发展,寓教于乐之中。地方戏曲徽剧的形成,是在徽腔与青阳腔结合的基础上,同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并受昆腔的一定影响,才有了徽班与徽帮。当时著名的有庆升、彩庆、同庆、阳春等四个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唐模农家艺术团推出的民俗表演有:反映渔樵劳动生活艰辛的《渔翁戏蚌》;用来祈盼来年万事如意丰收发财的《跳财神》;祈求避祸驱邪的《钟馗舞》及反映民间生活风情的《柳翠娘》等。这些节目都是古徽州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放映的都是古徽州人们的艰辛劳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们也是最传统的徽剧,全剧没有对白,只有锣鼓伴奏和演员们的形体表演。形体表演浅显易懂,所以这种没有对白的戏剧并不影响观众理解演员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反能给观众带来引人入胜和思想感情共鸣的效果。所以唐模的民俗表演节目一直是被游客所喜闻乐道的旅游项目。票价
价格:80元(9月6日—15日乘合福高铁游唐模凭车票享受半价优惠,优惠价格为:40元)备注:儿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老人70岁以上;军人凭相关证件免票自驾路线:从合肥绕城高速公路,沿着铜陵/福州/安庆/G3方向进入京台高速,沿铜陵/黄山/福州/九华山方向至徽州区/歙县出口靠右进入X010,沿着X010行驶2.9公里,稍向左转即可抵达唐模景区灾害防御
为及时妥善处置唐模片低洼地带洪涝灾害和水利工程突发公共事件等重大紧急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区防汛应急预案”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结合唐模村实际,制定本预案。基本情况唐模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该村位于黄山之口,毗邻歙县牌坊群,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A级景区。唐模村由唐模、上庄、和善塘、后坞窑、唐美、胡村6个自然村组成,17个村民组、413户、1489人。经调查,唐模村经历2008年“610”洪灾和“13630”洪灾后,受洪水威胁的主要区域有:水街两岸沿街住户(分水街北片和水街南片)、和善塘下游农户。涉及24户84人。组织指挥为有效防御洪涝灾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避免人员伤亡,唐模村成立防汛抗洪抢险领导组:组 长:程红卫第一副组长:汪文辉副组长:曹小龙 吴章锦职责分工如下:程红卫:负责全村防洪灾害、防台风指挥协调工作,传达上级命令、通知,孙勇、吴志宏协助,汪晨指导协调。吴志宏、吴素秋:负责水街南片威胁区巡查及人员转移安置等工作,程红卫、吴章锦、汪永煌协助。孙勇、汪友好:负责水街北片威胁区巡查及人员转移安置工作,汪文辉、汪晨、曹小龙、聂红英、汪华协助。许 倩:负责上庄、和善塘、后坞窑威胁区巡查及人员转移安置工作,罗雪琴、许鹏程、汪洪茂、吴宝凤协助。许兴全:负责胡村、唐美自然村巡查及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叶东海、余志秋协助。吴惠萍:协助人员转移安置工作,负责上报村内险情、灾情,人员转移安置等防汛信息,吴娇玉、韩桂英协助。各村民小组长:负责本组区域内日常巡查及险情、灾情报告工作,并配合村负责人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同时镇武装部组织汪华、江军、许立东、吴惠健、王青康等村内强壮劳力参加抗洪抢险救灾。村务活动
工作目标
2013年唐模村被列入省级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并被列入“5A”景区验收名录。该村以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依托一个载体,围绕两条主线,做到三个结合,把握四个重点,着力在“水利移民后附项目、村庄环境风貌整治、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村两委选优配强”等方面下功夫,强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一个载体。紧紧依托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争创五A级景区这个载体,充分释放村域活力。两条主线。一是景区内参观路线。二是旅游公路沿线。三个结合。一是与唐模村村庄布点规划相结合。二是与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三是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四个重点。一是卫生整洁。二是水系畅通。三是旅游开发。四是换届选举。党建工作
为了在新的一年里更好的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如下党建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紧紧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党员队伍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党的执政建设能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党组织的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建设和谐幸福唐模。二、目标任务力争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和党的群众工作进一步改进,服务民生的机制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努力塑造党建特色和品牌,全面提升党建整体水平。三、重点工作(一)加强村两委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明确班子成员分工,认真抓好班子成员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定期召开支部会议,交流思想,搞好班子成员之间团结,加强相互间的协作配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合力,确保党总支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抓好村级组织换届工作。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本村后进村集中整顿工作,严肃村级换届纪律,严格村“两委”候选人标准,把好换届人选关、程序关,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落实新任村“两委”主要干部岗前任职培训。(二)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强化学习教育。以开展“三严三实”集中学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聚焦纠正“四风”问题,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开展集体活动,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党员意识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抓好日常管理。坚持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和星级党员评定工作,组织党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抓好党员基本信息建设,及时修正、补充、更新相关信息资料,对下岗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高校毕业党员进行分类管理教育,保证每一名党员都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坚持定期走访制度,对新进党员、困难伤残党员、有思想问题党员、有特殊贡献的党员建立专访档案。落实2014年度发展党员计划,加大发展党员总量调控力度,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提高新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三)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服务功能。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为基础、村级两个工作站为平台、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众广泛参与的服务管理体系。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开展村情、民情、户情“三帐联建”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村企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健全组织工作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方式,注重政治品行、工作实绩、作风建设和廉政情况考察,注重干部日常表现和平时考核,建立干部日常考核档案。实施“书记领办”党建创新项目,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健全村干部“一定三有”,落实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政策,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定期进行村级党务、村务公开,实行制度公开、程序公开、管理公开。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组织成立村级党员民主监督小组,对党总支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进行监督。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四)创新村级发展模式丰富党性实践活动。结合实际,通过划分党员责任区、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和党员设岗定责等多种形式,建立党员便民利民服务岗,成立党员护绿队、环保队、治安监察队、法制宣传队、民情信息员等志愿组织,积极组织党员参加村级建设,服务群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帮助特困党员、群众,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每两月组织安排一次党员志愿者活动,如扶贫帮困助残、便民利民服务、纠纷调解、拥军优属、青少年教育、健康咨询、文化体育活动、家电维修等。探索村集体经济增长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村集体经济发展激励政策,结合美好乡村、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等工作,积极探索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新模式,力争年内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纪检监察工作
2014年是纪检监察工作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的重要一年。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反腐倡廉建设新的理念思路和决策部署,依据潜口镇纪检监察工作的总体要求,我村以“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形势、采取新对策、力争新成效”为重要抓手,制定如下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切实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反腐倡廉的工作部署,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原发动力,以加强思想教育、严明党的纪律、坚决纠正“四风”、突出执纪办案、严格管理监督为主要抓手,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为目标,以防止违法违纪问题发生为目的,以确保经济快速稳步增长和保持形势稳定为己任,聚焦中心任务,明确职责定位,创新工作举措,服务发展大局,为镇村工作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为全面完成纪检监察工作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二、重点工作(一)加强宣传教育,从思想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配合镇党委推进我村廉政文化建设,综合运用远程电教、宣传栏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召集党员干部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纪委等各级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任务,将传达精神、部署工作与开展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抵御不正之风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教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纳入本村先进性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工作格局中,通过组织宣传、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推进我村的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
加强以党员干部为重点的从政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习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性传统和作风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使党员干部能长期保持清醒头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开展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结合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工作,继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风党纪和遵纪守法教育。组织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及其它党纪政纪,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利用反面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推进制度建设,从措施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健全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有利于防范腐败的体制和机制,力争做到责任落实、措施到位、认真抓好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建立健全党员、村民代表对村干部的评议制度,年终听取村两委干部作年度工作汇报,由村党总支召集相关人员对村两委干部全年工作进行测评,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四个档次对每个村干部进行定位,考评结果与其误工补贴及奖惩挂钩。落实领导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并逐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三)强化监督制约,从机制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对制度执行和落实的监督。结合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住“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的方针,采取预防教育、明察暗访、严肃查纠和完善监管措施的方式,及时督促整改。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督促我村党员干部和村两委成员认真对照检查各项工作等存在的漏洞,努力消除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因素。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结合干部年度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我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标准,继续实行村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增强村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性,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形成村干部权力行使全过程的监督制约机制。重视接受群众的监督。切实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的落实,凡村级一切工程的招投标均要按照“四议两公开进行”制度进行。即先由村两委制订实施方案,交党员大会讨论确定,再召开村民代表听证会听证,再进行公示、公开进行招投标,全程均请镇党风廉政监督员参与。财务审批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理财小组审核,每季度对全村财务收支情况在村务公开栏公布一次,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强信访、网络举报等受理工作,积极协助镇纪委审查和处理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涉嫌违法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自我监督。党总支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要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准则》的有关规定,村接待费降为零,严禁公款吃喝,请喝送礼。从小处着想,从小事做起,严肃党的纪律,做一个两袖清风的人民服务员。
总之,在全年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履行责任,切实把本村的纪检监察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出实效,促进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