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会寺位于县城八公里处的“雕刻之乡”黄山上,素有冀中佛圣地之称。八会寺始建于我国南北朝时的北齐,后周又续建,因寺有八院而得名:“上阁院”、“下阁院”、“菩萨院”、“钟楼院”、“普同院”、“资福院”、“圣寿院”、“静岩院”。
- 中文名称
- 八会寺
- 地理位置
- 河北省曲阳县
- 景点级别
- 素有冀中佛圣地之称
- 门票价格
- 无
历史
八会寺之外,黄山上还有“桃花庵”,俗称下院。在静岩院西北,是商殷女出家隐居之所。相传她在此隐居数百年,容颜如故,后人因此将此山称为“少容山”,并在山上修建了“天仙圣母庙”,至今香火不断。故曲阳八景中有“少女秋容”之称。于静岩院东南悬崖石壁上,刻有每字宽一点二米、高一点八米的巨字“灵崖”,是曲阳现在摩崖石刻之最。八会寺西南约五百米处山腰的悬崖下有祖阁,是黄石公隐居修炼之所,故“少容山”又名“黄山”。黄石公所居之洞至今犹存。汉张良曾在此投黄石公学艺,今遗址尚在。此处悬崖上有秦前刻于岩壁上的岩碑一幢,系曲阳雕刻刻石之源。八会寺西北保存有隋开皇石经,是隋开皇年间在八会寺西北—花岗岩峰顶上,用十三年时间开凿的千余佛名、佛经和佛像。故又名“千佛堂”,此堂历时千载,虽几经战乱,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雕刻艺术、书法、文学等变迁的瑰宝,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崇尚佛教。隋炀帝曾带领西域十余国使臣亲临曲阳北岳庙祭祀北岳恒山之神,朝拜八会寺。唐代佛教更盛。唐玄奘取经回国之后,中国佛教与天竺及西域诸国交流颇多,曲阳八会寺也在交流中达到鼎盛时期,后经五代战乱,其寺焚于兵灾,僧众外流。北宋景德初年(公元1004年)复被契丹焚毁殆尽,独开皇石经幸免于难。宋真宗和宋仁宗年间又依次复建八会寺,并于山顶雕巨佛一尊,面北座南,遥视县衙于五台、大茂山(北岳恒山)。诸山清水注为龙池,名华严集圣地(俗称老龙池)。自此吃水常年不断,成为山上主要饮用水源。宋代文豪苏轼任定州刺史时,游八会寺后在山崖上挥笔写下“燕南奇胜”四个大字。金皇统年间,冀州僧众修南殿,宝宁年间又造文殊菩萨及于阗王等四像,并建层阁护之。元明两代又屡次增修。冀晋一些名寺举行盛典,都邀请八会寺法师参加,据重修香岩禅院碑记载,参加该院重修典礼的各寺排列,黄山八会寺时第一名,五台山显通寺排为第二名,由此可见,明朝以前,黄山八会寺确是晋冀佛教之名刹。
八会寺被毁之前,山上绿树葱茏,寺院林立,于峰顶眺望,东羊平之三霄圣母殿,西郭清化寺、定州开元寺塔、正定普济寺、曲阳、行唐、新乐城及沙河银带、西北峰峦,尽收眼底。清末庚子年间,法、意联军侵入曲阳,八会寺僧众和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于黄山脚下,联军对八会寺重炮轰击,使之再遭涂炭,成为一片废墟。僧众被迫居五台及全国各地;近代因缺乏管理,附近农民打卖石料,黄山顶巨佛又遭厄运,隋开皇石经也已临危。
特色
自古以来黄山八会寺的佛事活动规模宏大,到八会寺焚香拜佛的信徒涉及中外,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四初六、初八、九月初九是八会寺各院的庆典日,庙期除河北及曲阳周围市县香客较多外,还有国内外不远万里来焚香朝拜的善男信女,国内来自河南、京津、内蒙、五台、还有的来自香港、台和泰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等地的僧众和香客络绎不绝,历史上皇亲宗戚,达官贵人,文豪墨客也多有登临,从而促使形成以到八会寺为主要内容的物资交流庙会、至今昌盛不衰,热闹非凡。
改革开放以来,曲阳雕刻业继承传统工艺,黄山周围雕刻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发展到700余个厂家,外资企业已有20家,黄山已成为曲阳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充分发展曲阳的雕刻,进一步扩大“雕刻之乡”的知名度,曲阳县已在此设立了经济开发区——东方石雕城。同时,八会寺也正式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修复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曲阳县政府成立了开放八会寺领导小组和筹建处,在各界人士、朋友及广大信徒的支持、捐款、布施下,黄山八会寺将再显壮观。冀中佛教圣地将发扬光大,盛世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