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长城
北齐长城是由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的北周而下令修建的。北齐长城主要修建了三段,共修筑了六次。北齐所筑长城规模之大,仅次于秦、汉长城。
- 中文名
- 北齐长城
- 历史背景
- 公元550年鲜卑化
- 三段长城
- 北齐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
- 修筑时间
- 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等
- 时 间
- 南北朝时期北齐
历史背景
公元550年鲜卑化的汉人高洋像他的父亲高欢一样当上了东魏的相国,受封齐王。是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推翻东魏,自己即皇帝位,建国号齐。称齐文宣帝,改元天保,首都依然定在邺(今河北临津西南)。后代史学家为区别南方萧道成废南朝刘宋所建的齐朝,称之为北齐,也叫高齐。北齐王朝建立后,承东魏疆土,领有今洛阳以东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和辽宁、内蒙各一部。南邻梁朝(公元557年梁亡后为陈),西接西魏(公元556年西魏亡原为北周),东滨渤海,北与柔然、契丹、突厥、库莫奚毗邻。他一方面在政治上采取措施,严禁贪污,制定齐律,建立州郡,稳定内部;另一方面,为了巩固防务,首先进行军队整顿,为了加强对游牧民族及对西魏(后来是北周)的防御,在其立国的27年中,连年出击北方强敌柔然、突厥、契丹,取得节节胜利。在出击北方强敌柔然、突厥、契丹的同时,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的北周,曾先后在北部和西部多次修筑过长城。北齐所筑长城规模之大,稍次于秦长城。三段长城
北齐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和北周,先后一共修筑了三道长城。西河总秦戍抵海的长城总秦戍在今大同市西北、内蒙古清水河县界,海指今山海关附近的渤海。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一带,西过河北迁西县喜峰口、密云县古北口,直抵赤城独石口。由赤城西到兴和县的一段,当系修葺北魏旧城,再从兴和经凉城县杀虎口,而达清水河县境,全长三千多里。这道长城跨有河北、内蒙古两个省区,始建於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又曾重修夏口(今居庸关南口)至恒州(即北魏平城,今大同市)的一段。称为“重城”的长城这段长城先后分工段施工。西段即从黄栌岭北到社平戍的长城。黄栌岭位於今山西汾阳县西北六十馀里处,社平戍在今山西朔县西南,这段长城约四百馀里,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兴修。中段即从库洛拔东至乌纥的长城。库洛拔在朔县与偏关之间,乌纥戍则位於灵邱县平型关东北。长城从朔县之西趋向东南,经宁武、代县之北、浑源之南而达灵邱。这一段长城大致同北魏的”畿上塞围”重合,长约四百馀里,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兴修。西段即从乌纥戍至居庸关的一段,则沿袭北魏”畿上塞围”的旧基,从今平型关一带斜向东北,经涞源、蔚县之间,抵居庸关与天保六年所修筑的外长城衔接,大约兴筑於天统元年(公元565年)。第三条长城这条长城的北端起於山西五台县与河北阜平县之间的长城岭,沿晋冀交界地带南去,逾滹沱河,抵娘子关而止。大致呈南北走向,长二百馀里,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修筑,以防北周的进攻。修筑时间
北齐修筑长城史籍记载有六次 :一、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公元552年)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北齐书·文宣帝纪》)。黄栌岭位于北齐南朔州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西北60里,在今山西离石县境,社平戍位于朔州广安郡(今山西朔州市)西南,在今山西五寨县境。这条长城实际沿吕梁山脉绵延200公里,其意图是用来防御稽胡和对付西魏的。二、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三月“发寡妇以配军士筑长城。”“是岁……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北史·齐本记》卷七)。夏口即今北京居庸关的南口附近,恒州即今山西大同。这段长城基本上是沿北魏长城线进行的修葺和增筑。三、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北史·齐本记》卷七)。“六十里一戍”《资治通鉴》作“率十里一戍”。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考证,西河指北齐南朔州西河郡(今山西汾阳),总秦戍为鲜卑语军戍名称,位置在今山西大同西北境。海是指今秦皇岛市山海关的海边。这段1500公里的长城当是利用了天保三年所筑的黄栌岭至社平戍长城和天保六年所筑的夏口至恒州长城,加以连缀增补而成,其夏口至海的部分是沿燕山南麓而筑的。四、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里”(《北史·齐本记》卷七)。库洛拔在今山西代县与朔县交界处,坞纥戍在今山西灵丘县西南境。这段长城的位置走向仍与北魏“畿上塞围”之南环长城相关。五、北齐武成帝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四月,司空斛律光“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北齐书·列传第九·斛律金》)。“诏司空斛律光督五营军士筑戍于轵关”《北史·齐本记》卷八)。“轵关”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为太行八陉之第一陉。这条沿太行山走向的长城是为防御北周的东犯而修建的。六、北齐后主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北齐斛律羡“以北虏屡犯边塞,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三里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戊逻五十余所。”(《北齐书·列传第九·斛律金》)。库堆戍,有学者认为是今古北口。史书载公元563年突厥曾发动二十万兵民毁坏长城,翌年又几次用兵大掠幽(今北京市)、恒州(今山西大同)境,故这次修筑是为防御突厥而对以前所筑北部长城的补修和连缀。北齐长城经过多次修建,连缀成两条主线,一条为北面的外边,自今山西西北芦芽山、管涔山向东北延伸,经大同、阳高、天镇北境入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境,再沿燕山山脉东南方向经北京、天津、唐山市境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至海。另一条是南面的内边,其西起晋西北偏关一带东南行,至武县北转向东北,沿恒山山脉东来而入河北省,复沿太行山北上而与外边长城在今北京市西北相连。其具体走向,学术界普遍认为和明长城中东部的位置大体一致,因此有学者认为明长城的一些地段是覆盖了北齐长城的,有的是两条长城亦断亦续地相连,也有分开的,但都不很长。比如在山西偏关老营镇南曾发现一段长约25公里的北齐长城遗址。这段北齐长城,先是与明长城并行,南行至新庄子村后两者分开,明长城趋向西南,齐长城则走向偏东南,绕了个弯后,在北场村南复与明长城会合。修建过程
①公元552年首先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南起今山西省离石县西北,北至山西省朔县西,长约四百余里。②公元555年,齐文帝在北部边境大规模修筑长城。由于北魏先前所筑长城工程简陋,有的也未筑完,又经几十年的风雨,已是破旧不堪。所以这次是沿原北魏长城线进行了增筑、修葺。《齐本记》中有这次的记载:“天保六年三月,发寡妇以配军士,筑长城。”“是岁,诏发夫一百八十万筑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夏口即今居庸关的南口附近,恒州即今山西大同。这段长城东起居庸关南口附近,至山西大同市。③公元556年又大规模修筑长城,除了对在公元552年和555年所修筑的两处长城进行增筑外,又向东新筑长城,至今山海关海边止。东西长达三千余里。大约十里设置一戍,在其重要地方,还设置州镇25所。这条长城之长,仅次于秦、汉长城。④公元557年,又于长城内侧筑第二防线的长城。《齐本记》载:“天保八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拨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这段内长城,自今山西省偏关以东老营附近起,东经雁门关、平型关,到达山西省下关附近。⑤公元563年,齐武成帝修筑了今山西河北交界处沿太行山走向的一段长城。《资治通鉴》中记载:“齐河清二年,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掌城于织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这段北长城在今太行山巅时有所现。比较好的一段,则在河北龙泉关以西至河北建平县下口镇以西。娘子关南下经马岭关至黄洋关一段长城,今已无存。只有一些关口处仍有些遗迹。⑥公元563年(齐武成帝河清二年),突厥发动二十万兵民来毁长城,并且准备入侵恒州(平城)。因此于公元565年,对原东魏时所筑一段旧长城增筑至雁门关,又对在公元557年所筑内长城进行修葺。增修自山西省下关附近起,经插箭岭、浮图峪、紫荆关、马水口,东达居庸关一段长城。对居庸关到山海关一段长城也进行了修整。在《齐史·斛律羡传》中记载:“天统五年,羡以虏屡犯边塞,自库拨戍东距于海二千里,其间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长城遗迹
忻州长城
北齐王朝建立后,在其北部和西部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冬十月,齐主自晋阳如离石,自黄栌岭(离石西北)起长城,北至社平戍(五寨县),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这段长城是为防御稽胡和西魏及以后的北周。后由五寨社平戍到达神池,又由神池折而向偏关至老牛湾(总秦戍)。后来北齐为增强防御能力,“是年(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偏关老营堡北五眼井)而东,至于坞纥戍(繁峙平型关附近),凡四百余里”。具体走向从清水河北堡乡五眼井起,至老营折南,复又折东,经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到达河北下关。天统元年又延伸至居庸关,与外长城汇合,长约千里。北齐长城在偏关老营南保存有25公里,由新庄子村分开,明长城向西南,北齐长城向东南,绕了个弯后,在北场村南,复与明长城汇合,二者相距最远处约六七公里。北齐长城残高3米,底宽4米,顶宽0.5米,其余北齐长城均被明长城覆盖在下面,裸露甚少。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东北部,距北京120公里。始建于北齐(550年),明万历年间(1573年)重修。南北朝时期,北齐石筑长城如同一条土龙匍匐在司马台关门的西山上。据《北史·斛律金列传》记载:“羡以虏屡犯边塞,自库堆戍东据于海,二千余里,其间凡险要,或斩山筑城,断谷起嶂,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公元565年,明州刺史斛律羡督修长城,其东段“东至于海”而达渤海北岸山海关,库堆戍,有人认为就是三堆戍,今之山西静乐县之内长城而东。在这两千里长城的防线上,置戍五十余所。而今发现之司马台北齐长城,坐落在密云县东庄乡后川口村,对面山上的大阴坡,高0.7米多,宽2.5米。长断断续续约六、七里。起于司马台关门西山脚下,沿山脊在后川口与明代金山岭长城连接,这是唯一的偏离明长城的一段北齐长城,其余东西北齐长城,早已迭压在明长城底下,其遗迹不见。- 山海关区 1山海关
- 山海关区 2山海关海洋水族馆
- 抚宁 3南戴河
- 昌黎 4昌黎葡萄沟
- 北戴河区 5联峰山
- 海港区 6新澳海底世界
- 抚宁 7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
- 海港区 8秦皇求仙入海处
- 抚宁 9花果山景区
- 山海关区 10角山
- 海港区 11秦皇岛野生动物园
- 北戴河区 12怪楼奇园
- 北戴河区 13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
- 山海关区 14乐岛欢乐海洋公园
- 山海关区 15长寿山
- 昌黎 16碣石山
- 北戴河区 17鸽子窝公园
- 山海关区 18山海关王家大院景区
- 北戴河区 19秦行宫遗址
- 山海关区 20老龙头
- 北戴河区 21碧螺塔酒吧公园
- 昌黎 22金沙湾沙雕大世界
- 青龙满族自治 23祖山
- 山海关区 24山海关欢乐海洋公园
- 山海关区 25燕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