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景陵
首页  > 河北  > 唐山  > 遵化   »  景陵景点介绍

景陵

景陵
景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开始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营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闭,以待皇帝的先例。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同奉安入景陵地宫;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同奉安地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于景陵地宫,掩闭地宫。《钦定大清会典》卷42:景陵在昌瑞山,孝东陵之东。仁孝皇后合葬,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皇后祔葬,敬敏皇贵妃(雍正元年,雍正因允祥之故,将其母敏妃追封为皇考皇贵妃和其谥号)从葬景陵地宫。
中文名
景陵
类    型
清康熙陵寝
位    置
遵化马兰峪清东陵昌瑞山脚
动工时间
1676年

景陵兴工

康熙十三年五月,自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逝世后,因时正值三藩战乱,因此康熙的景陵园寝后延康熙十五年二月十日(1676年3月23日)开始兴工。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第二任孝昭皇后亦驾崩。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景陵完工。一同奉移仁孝皇后与孝昭皇后梓宫,同安于康熙皇帝的主陵地宫。景陵亦是清朝皇家陵寝中第一个废除火化实行土葬制的陵寝;康熙首开皇帝陵内先葬皇后,不闭石门,以待皇帝的先例。(*雍正元年,雍正因允祥之故,开创康熙皇帝陵内袝葬皇贵妃的先例)

景陵规制

规制

《昌瑞山万年统志》记:地宫周建宝城,前起方城,上建明楼,楼额恭书曰:景陵内碑一,恭书曰:圣祖仁皇帝之陵。宝城阶下前设祭台,上陈石五供,前为琉璃花门三,又前为飨殿五间,重檐悬额,恭书曰:隆恩殿。左右庑各五间,东西燎炉各一。前为隆恩门五间,门外左右班房各三间,东西朝房各五间,东厢迤南为神厨库,垣北为井亭一,中为三孔石桥三,东西便桥二,前为神道碑亭一,恭书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之陵,以上匾额碑文恭奉世宗宪皇帝御书,均刊刻不便钩镌,成择吉撰文告祭敬谨悬挂。又前为龙凤门五间,文臣、武士、马、象、狮子石像各二,望柱二,下马石牌二,左右序列。前为五孔石桥一,前为圣德神功碑亭一,溯考雍正三年遣大学士、侍郎等相度立碑方位,谕曰:世祖章皇帝碑文字迹似小,我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余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甚多,一碑不能尽载,宜建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汉文,然此碑若比孝陵碑亭宽展,恐有未安,即或加宽必不可以加高,尔等详议论,务期合宜。遵议详加相度,照依孝陵规制建立二碑,镌刻告成,择吉建立,亭前后擎天石柱各二。又前神路转西,逹于孝陵七孔桥迤北神路之左。

仪树

隆恩门内即宝山砂山、均按形势栽种仪树,以资阴护,每行株数目因地制宜,惟孝陵神路两旁仪树每行十株,景陵、裕陵、定陵,神路两旁均系每行九株。景陵共仪树二万九千五百株。

定名景陵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一:雍正元年二月丁卯,尊圣祖仁皇帝陵曰:景陵。大学士等恭拟圣祖仁皇帝陵名进呈,世宗宪皇帝(雍正)哀恸不胜,亲刺指血,圈出景陵两字。

奉安地宫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一:(雍正元年)三月丙午奉移圣祖仁皇帝梓宫于景陵,四月辛亥圣祖仁皇帝梓宫至景陵暂奉安享殿,八月乙丑奉移安孝恭仁皇后梓宫景陵,辛未孝恭仁皇后梓宫至景陵暂奉安享殿,九月丁丑奉安圣祖仁皇帝、孝恭仁皇后梓宫于景陵。是日,世宗宪皇帝诣景陵行祭献礼,钦天监奏吉时届,迺于圣祖仁皇帝梓宫前祭酒三爵,次于孝恭仁皇后梓宫前祭酒三爵,拜礼毕,至陵寝门外向北跪哭,竢诸臣恭率校尉先奉圣祖仁皇帝龙輴入地宫,次奉孝恭仁皇后龙輴入地宫,奉安梓宫于宝牀,陈册宝于各石案,次请敬敏皇贵妃金棺从葬,掩闭元宫石门。(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梓宫已先奉安于地宫。)

皇后祔葬景陵地宫

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一同奉安地宫康熙二十年二月乙未。恭捧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太宗文皇帝、孝端文皇后、世祖章皇帝、孝康章皇后、仁孝皇后、孝昭皇后神位。入奉先殿。上亲诣致祭行礼。辛丑。以奉移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往陵寝。遣皇子诸王以下、八旗三品以上官、致祭。壬寅。上至巩华城驻跸。癸卯。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启行。上亲临送。王以下、满汉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命妇以上、俱齐集举哀跪送。己酉。上谒孝陵。举哀行礼毕。亲往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地宫相视。庚戌。上驻跸马兰峪城南。是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至陵所。奉安于享殿。三月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梓宫、孝昭皇后梓宫一同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闭;戊午。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奉安地宫。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孝陵辛酉。上临享殿。王以下、满汉大臣、齐集。寅时。移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安葬地宫。仁孝皇后居左。孝昭皇后居右。上亲奠酒。王以下、满汉大臣等行礼。赐皇后陵总管禅布等、银币有差。辛巳。上诣太皇太后行宫、问安毕。率诸王大臣侍卫等、诣孝陵。奠酒举哀。次至仁孝皇后孝昭皇后陵。命皇子等行礼。奠酒。是日、驻跸鲇鱼池城内。孝懿仁皇后奉安地宫康熙二十八年十月(初九日)壬申。以十一日、奉移孝懿皇后梓宫、往山陵(景陵)。上亲临致祭。王以下、三品官以上、齐集举哀。(十一日)甲戌。奉移孝懿皇后梓宫往山陵。上亲临送。王以下、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二品命妇以上、俱齐集举哀跪送。命皇长子允禔、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随驾。是日、上驻跸五里桥。(十六日)己卯。以孝懿皇后梓宫奉安地宫。是日、孝懿皇后梓宫至山陵。奉安享殿。(十九日)壬午。奉移孝懿皇后梓宫于地宫前享殿。遣皇长子允禔、读文致祭(二十日)癸未。己时。奉移孝懿皇后梓宫、安葬地宫(地宫门未关闭)。上亲临奠酒。王以下、文武大臣等行礼。是日、上驻跸汤泉。十一月。(二十七日)庚申。以孝懿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上亲诣奉先殿告祭。(二十八日)辛酉。遣满汉大学士各一员、恭点孝懿皇后神主。是日、恭捧神牌、升祔奉先殿。

雍正首创皇考皇贵妃从葬

在《昌瑞山万年统志》和《陵寝易知》的图考中都标有一座空券,今人多认为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留。现有的章佳氏丛葬景陵的记载,全部为雍正朝后的资料,无康熙朝记载。章佳氏本系满洲镶黄旗包衣,经内务府上三旗宫女选拔入宫,生前未获册封,为庶妃,卒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一个星期以后闰七月初二康熙帝追封其为敏妃。章佳氏康熙年间并未拨出包衣,系雍正登基后将其家族合族人等拨出包衣。按照雍正朝以后的记载,章佳氏雍正元年从葬景陵,关于章佳氏金棺奉安事宜,雍正谕旨原文:‘皇考曾降谕旨:暂安于陵寝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俟入宝城。’现有的章佳氏从葬景陵的资料全部为雍正朝后的资料,无康熙朝皇帝下旨从葬的资料。关于章佳氏的奉安记载是互相矛盾,迷雾重重,在《昌瑞山万年统志》中,更出现章佳氏于雍正元年六月及九月从葬景陵的记载。在清文献资料中,康熙帝与其他后妃的奉安事项也都是早就开始准备,各种文献都是记录康熙帝为雍正元年九月初一奉安,完全一致;其他后妃的丧仪也早就开始准备,有些甚至长达几年,但各种记载都只有一个奉安日期。可见“奉安准备”根本就解释不了章佳氏出现多个奉安日期的疑点。而且根据清朝陵寝专家徐广源的考证,景陵地宫正面棺床安放了一帝四后,正面棺床已经满员,根本没有多余的地方安放章佳氏金棺,可见康熙帝完全没有打算让其从葬。根据以下史料记载可知,其实敏妃章佳氏于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后当年就已入葬:*《陵寝易知》记载章佳氏:“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十三王母。”《陵寝易知》内记载了很多清朝皇室殡葬官方资料《昌瑞山万年统志》所不载的秘闻,如乾隆继后那拉氏死后不享祭祀等,而乾隆继后确实无享祭祀记载。《陵寝易知》所载为清皇室官方不愿提及的秘闻(不愿记载的原因不言而喻),更为详细。而景陵妃园寝中也恰有一座空坟冢,与《陵寝易知》的记载相呼应。*《清圣祖实录》原文记载:“ 康熙三十八年薨逝,帝谕曰礼部: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悼,谥为敏妃。应行礼仪,尔部察例行。”——该谕旨说明,章佳氏于康熙三十八年已行葬礼,再看“察例行”三字,说明章佳氏葬礼只是照章举行,没有任何不同之处。章佳氏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一个星期以后闰七月初二康熙皇帝才降谕旨追封其为敏妃,再查康熙朝的所有妃嫔册封记载,都没有章佳氏的册封记录。这说明,章佳氏生前并没有得到册封。康熙帝仅仅追封其为第四等级的妃。*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第九十卷丧礼记载:“ 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平妃薨,一应礼仪与康熙九年慧妃丧礼同;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敏妃薨,一应礼仪与三十五年平妃丧礼同。雍正元年,雍正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良妃薨,一应礼仪与三十五年平妃丧礼同。” 该记录也与章佳氏康熙朝丧仪为“查例行”相呼应 。同样在《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第九十卷丧礼中有如下记载:“ 康熙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恪妃薨与康熙四年寿康太妃丧礼同;康惠淑妃薨与康熙四年寿康太妃丧礼同;康熙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懿靖大贵妃薨丧礼同康惠淑妃;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初三日恭靖妃薨一应礼仪与恪妃同  ”可见只要是相同的丧礼,后者记载可与前者任何一位先薨后妃同,《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对记录顺序并没有要求。另外从清朝史学和陵寝专家徐广源根据其所丈量的景陵嫔妃宝顶实际占地面积而绘制的妃园寝图可以发现,平妃、良妃都是妃位宝顶,而且宝顶位置在妃位版图内,而敏妃是贵人级别宝顶(可能是章佳氏生前后宫地位),并且安奉于贵人常在等庶妃版图内,因此可佐证出平妃、良妃丧仪与敏妃的不同之处即在于此。章佳氏去世于康熙三十八年,在此之前康熙帝的帝陵早已于康熙二十年修好,康熙帝的三位皇后梓宫也早已奉安入了帝陵,就等待着皇帝梓宫奉安后关闭帝陵。章佳氏本系包衣奴才出身,如果康熙帝真打算让章佳氏从葬,于三十八年当年就可以将其家族拨出包衣,追封章佳氏为皇贵妃,甚至贵妃而不仅仅是第四等的妃,并且也可以同三位皇后那样,将章佳氏直接放入地宫中。但是康熙帝都没有这样做。《清史稿》已经道出了章佳氏追赠皇贵妃和从葬景陵的真正原因:“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 ‘‘章佳氏皇贵妃系雍正因怡王追赠’’雍正不仅追赠敏妃为皇考皇贵妃和其谥号、并将其迁葬康熙的主陵地宫,其家族合族人等也是被雍正拨出包衣。综合以上资料的记载,章佳氏只是康熙帝待遇普通的一名后妃,并已于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过,可说明景陵妃衙门中空券的来历。章佳氏从葬景陵并非康熙帝旨意,清历史学家、清陵寝专家徐广源先生也提出了质疑并做出了考证,以下摘取自论文内容:一般晋封妃嫔,特别是晋为皇贵妃这样重要的事情,都以皇帝发布谕旨的形式。而追赠敬敏皇贵妃,并没有以谕旨的形式,在《世宗实录》中只是载:“追封圣祖敏妃为皇考皇贵妃。”《世宗实录》记载追封敏妃为皇贵妃的日期是雍正元年六月壬申。六月为戊申朔,壬申则为二十五日。可是《大清会典》则记载为二十六日,到底是哪一天封的?惯例,封妃分两步进行,先由皇帝发布谕旨,称之为“诏封”,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后,举行册封礼,称之为“册封”。从专门记载东陵的皇家秘笈《昌瑞山万年统志》、《陵寝易知》中得知敬敏皇贵妃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与孝恭皇后同日葬入了景陵地宫。当年敦肃皇贵妃就是与雍正和孝敬皇后同日葬入泰陵的,在《高宗实录》中有明确的记载。为什么敬敏皇贵妃与皇帝皇后同日入葬于《世宗实录》和《大清会典 皇帝皇后丧仪》中都不予记载? 皇帝主陵地宫内从葬皇贵妃的制度是雍正首创的,不是康熙帝创立的。所以康熙帝是不会将敏妃葬入景陵的。退一步说,如果康熙帝真的想将妃嫔葬入景陵的话,温僖贵妃和平妃也应该比敏妃优先。因为她们俩都是皇后的妹妹,又比敏妃死得早。为什么比敏妃死得早、地位又高的温僖贵妃和平妃不葬入景陵,反而想将敏妃葬入景陵,这在情理上讲不通。康熙帝既已开创了皇后先葬地宫,地宫门不关,等待皇帝的制度。敏妃死时,景陵地宫内已葬入了孝诚皇后、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康熙帝既然想将敏妃葬入景陵地宫,为什么不直接将敏妃也葬入地宫?何必增加许多麻烦而停灵于陵院内。如果康熙帝确实想将敏妃葬入景陵,也不会停灵于景陵院内,而应该停灵于京城的殡宫。孝东陵的宁悫妃、端顺妃死后都曾停灵于京北的曹八里屯多年。在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怎么停灵?那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地下室。金棺绝不会露天停放吧,那就得盖房子,建殡宫。在陵内建殡宫,可能吗?景陵地宫内正面棺床上已安放了1帝4后,正面棺床已经“满员”,根据裕陵地宫棺椁的安放位置,敬敏皇贵妃的棺椁只能安放在左或右侧的垂手棺床上。——摘自清陵和后妃史学家徐广源所著《迷雾重重的敬敏皇贵妃》

奉安神位

《皇朝文献通考》:
  礼部议:隆恩殿中一间寝室奉安圣祖仁皇帝神位居中,孝诚仁皇后神位居左、孝昭仁皇后神位居右、孝懿仁皇后神位居左次、孝恭仁皇后神位居右次,敬敏皇贵妃神位居右一间,均南向。每年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行大飨礼,恭请帝后神位南向,敬敏皇贵妃神位东向,祭献行礼均与孝陵礼同。《昌瑞山万年统志》:隆恩殿内均设宝座,供案前设五供香几,两旁设反坫,又设满堂红灯十二盏,宝座后设寝阁三间,各悬冲天帐,中阁内设神龕宝窗,悬帷幔,设衾枕,中设香龕,奉安帝后神位。如皇贵妃同殿,其神位供奉于西暖阁内,宝座供案设于西旁,东向。景陵东暖阁内尊藏:陵图二轴(盛用楠木匣)、玉碗五件(一系白玉底刻乾隆年制,又刻一中字,青玉四件,底均刻刻乾隆年制,又各刻诚昭懿恭各一字,均用铁镀金套盛)、五本灵芝二匣(系雍正六年、十年,景陵宝山所产)、三本灵芝一匣(系雍正八年,景陵宝山所产)、独木灵芝一匣(系雍正七年,神路两仪树行内所产),共灵芝四匣,均刻木为山,植枝其上,缀以金草叶,盛以金花洋漆匣。

历经风雨

火灾

景陵发生过两次重大火灾,分别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和1952年。光绪年间的那场大火烧毁了隆恩殿,直至宣统年间才完成重建,着火原因至今未知,怀疑是由于守陵大臣玩忽职守,误使火种进入以木制为主的宫殿而引起的。而1952年的那次则是由于接触雷电引起的。另外还有多次火灾由于损失较上述两次较少故不一一列举。

盗墓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中国仍是动荡不安,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继1928年7月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当地一个姓张的人纠集约300余人对景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掘,将尘封了200余年的景陵地宫打开把随葬珍宝全部盗走,康熙皇帝及四后一皇贵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宫之中,一片狼藉惨不忍睹。景陵地宫的盗口一直“对外开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东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当时的工作人员,把景陵的盗洞口密封起来,但是对地宫里面没有做任何清理。1995年到1996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景陵的地面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使景陵的地面建筑基本上已经恢复历史原貌。

主要景观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条宽9.70米的神路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该神路南与孝陵神路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环如龙,盘曲有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