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明长城
迁西境内的长城,西起龙井关,东至擦崖子关,跨悬崖峭壁,越深山丛林,绵延87公里,宛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于莽莽群山。这段长城,共有敌楼203个、烽火台23座,从西向东,依次有龙井关、柞子庵关、潘家口、喜峰口、铁门关、游乡口、董家口、青山关、榆木岭口、大岭寨口、城子岭口、擦崖子关等20余处关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迁西境内的长城,始筑于战国时期,后历代均有修缮,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皆为明长城。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太祖朱元璋曾派大将徐达发燕山卫屯兵,修筑永平府境内的32座关城。此后,自正统至嘉靖年间,相继整修北齐以来倒塌破损、失去防御功能的关口和城墙。至嘉靖三十年(1551年),已将这一带长城所有的关口、城堡、边墙连成一体。
隆庆二年(1568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以钦差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总兵官,驻守三屯营;上任伊始,便号令全镇,大规模整修边墙,并创设了空心敌台。此前的长城敌台皆为实心,相互间难以联络,也无法贮存军器装备,将士露立台上,敌人居高放箭,人无藏身之所,一攻即溃。经戚继光亲自设计而改建的敌台,高三丈至五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至十八丈不等。台共三层:中层虚空,四面设箭窗;上层设楼橹、垛口,用以瞭敌;下层放置火炮,可以射击敌人。根据地势险峻程度,或数十步、百步、最多二百余步建有一台,各台之间可相互支援。戚继光镇蓟16年,共建空心敌台1017座。这种空心敌台,有效地增强了防御功能,堪称长城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迁西境内现存的长城敌台,多是戚继光当年的杰作。
“路出万山通鸟道,城悬千嶂压龙沙。空中云影连楼阁,夜半风声度鼓笳。”这是明代诗人陶允宜对迁西长城关隘的赞叹。迁西境内起伏的山峦、峭拔的峰巅、嶙峋的悬崖,筑就了集雄伟、奇险于一身的长城景观。近两百华里的长城盘旋起伏,蜿蜒翻腾,或巍峨耸立于峰巅,或攀爬递升于山腰,或凌空跨越于深谷,宛若一条豪放的巨龙,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绝妙、奇特和精彩。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董家口、铁门关、游乡口、龙井关……一处处险关要塞,虽已渐渐淡入历史的烟云,但至今雄风犹在。亲临边关,抚摩城砖,仿佛仍能听到御敌报国的呐喊,触及巨龙心脏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