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沟
关沟位于北京市西北昌平区、延庆县境内,长约18公里。关沟西北起八达岭长城,东南止于华北平原,暴雨过后沟内有水流,形成季节河。关沟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与蒙古草原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目前,关沟内拥有京藏高速、京张铁路、216市道共三条主要交通干线。关沟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长城位于关沟西北山梁,居庸关城横跨关沟河。地理学上习惯将关沟作为太行山与燕山的分界线,沟东属燕山脉,沟西属太行山脉。实际上,关沟两侧的山体形态并无显著差别。
近年,关沟出现了一些新的景点,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士实地调查,剔除已遭破坏无法恢复和实无所指的景点,增加新的景点。居庸关沟本是一个整体,排除延庆、昌平人为划界观念,编成一组新的“关沟七十二景”。
下面是1984年北京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延庆县文物管理所收集的103项景点,按城堡、寺庙塔庵、山峰、泉水、台寨驿站、摩崖洞窟、奇石、碑坊、其他自然景观、其他人文景观十类予以介绍。属昌平区的景点未参与普查,内容多从略。
八达岭长城八达岭城建在关沟北口,燕之上谷塞,秦之居庸塞,汉置居庸关于此,是历代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北齐置纳款关于八达岭之南17里的上关以后,此处仍是重要的戍守之地。金、元称之北口,但当时人所写诗中已有八达岭之名。今八达岭城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周长约315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城门相距63.9米。并建边墙680丈。正德十年(1515)边墙向东西延伸,汛防兵长131里2分。隆庆三年(1569)撤掉旧边墙,重建砖石结构可以两面御敌的空心敌台长城,就是现在看到的长城。隆镇卫城在青龙桥东山下。元皇庆元年(1312)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所置隆镇卫治所。明《西关志》说,元指挥使哲颜不花有善政,卫城尚存有善政碑碣,不可辨认。清《延庆卫志略》说,今青龙桥东山麓尚有城垣旧基。
上关、上关积雪上关在八达岭南17里,今居庸关北8里。这里是汉居庸关的南关门,因在军都县界上,也叫军都关。北齐置纳款关于此。隋、唐、五代、辽、金、元的居庸关均置在此处。明永乐二年(1404)重建上关城,周长285丈,名之曰上关门。修筑京张公路此关被毁,已无人烟。上关积雪是妫川八景之一。
居庸关城、居庸叠翠元代今居庸关叫长坡店,是出入置在上关居庸关的住宿之地,元顺帝在这里建永明寺、过街塔。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因上关旧关地狭人稠,选关南8里古长坡店地方建新居庸关城,城跨东西两山,周7里27丈。土木事变以后,景泰元年(1450)都御史王鋐 重修居庸关城,景泰六年(1455)完工,周13里37步有奇。居庸叠翠在居庸关东南叠翠山,一层山岩,一层松柏,岩松叠衬,蔚为奇观。乃关沟72景之最,金章宗饮定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皇帝赋两首诗,并亲笔题写“居庸叠翠”四字,镌碑立于居庸关南8里大道旁。抗日战争时期修公路将石碑埋于路基下。
古夷城《西关志》载,在居庸关南15里南小口之西,相传辽萧后曾屯兵于此,故名。
南口城关沟南口京张公路东侧南口村,是南口城旧址,为关沟四道关隘的最南门,古称居庸下口,是居庸关的组成部分。明洪武二年(1369)大将军徐达垒石为南口城,以壮幽燕门户。永乐二年(1404)重建南口堡城,周长200丈5尺,名之南口门。
岔道、岔道秋风岔道作为居庸关前哨,历代均在此驻兵,为军事要地。明嘉靖三十年(1551)因警报频乃筑城,隆庆五年(1571)又重新加固并外砌砖。连女墙高三丈五尺,周二里十步,设西、南、北三门,北为死门虚设。据《延庆州志》记载:岔道有二路,一到怀来卫,历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路,路在此分,故名“岔道”。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整个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城中一条主街,路旁为店铺、民居,官属在城偏东北角现村小学处。城毁于文革时期,后连有人损毁,现无重大维修工程。岔道城建造宏伟,工艺豪放、精犷,座落在风光秀丽的两山之间。每到秋季,满山然彩斑阑,秋风飒飒,自古就被誉为是延庆八景之一,称为“岔道秋风”。作为西北交通线上重要军城和驿站,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重的战事,许多历史名人都曾从此经过,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故事。现城内仍残存有二棵古榆、驿站、把总署、守备署、守备署、玉皇庙、城隍庙、关帝庙等古建筑以及散落在街道两旁的石碾、石磨盘等。整个城东西449.5米,南北宽185米,全城总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米,城墙高8.5米,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城上设有垛口、望口,南城墙有烽火台2座。西城门尚存,东城门仅存条石地基。1985年被确定为延庆县第一批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仍有居民在城内居住。岔道秋风为妫川八景之一。
石佛洞在岔道东沟村东南,长城敌台北侧,为一天然板石洞,洞高2米,濶4.7米,深5米,内有坐式石佛1尊,高2.85米,造型浑厚,独具风格,为少见之石雕佛像。《西关志》说,这里名佛岩寺,兴废无考。惟石佛一尊,刻辽开泰四年(圣宗年号,1015)字迹。上有石洞刻金明昌元年(章宗年号,1190)字迹。壁间又书元大德十一年(成宗年号,1307)造字迹。约之创自辽金时,其为古刹信矣。石佛寺有二,一在三堡村北半里西山坡,寺已毁,有盘膝坐式石佛5尊移于石佛寺村独山南侧。《西关志》说,石佛寺在居庸关北15里,。因石岩以凿大悲像,明永乐年间建。一在石佛寺村附近,寺已毁。传说寺建于明初,石佛寺村因寺得名。寺内供有千眼千手佛,曾是关沟一大胜景,寺毁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1985年将散落的15尊石像集中陈列于石佛寺村口。石像都是古装文武官员,不是佛像,当地介绍说创于唐代。究竟是什么像尚待文物专家鉴定。石佛寺口是关沟七隘口之一。表忠祠在居庸关西南隅,为表彰罗通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保卫居庸关城,弘治年间耆老潘昭明疏请立祠。嘉靖元年(1522)巡关御史杨谷疏请庙额,敕赐“表忠祠”。春秋举行祀典。
娘娘庙在居庸关西侧山根下,解放前已坍毁。五谷神祠在三堡附近,已毁。弥勒庵也叫弥勒院,在居庸关北5里。
婆婆庵也叫菩萨像,在四桥子附近。西姑庵在金鱼池西侧山坡上,已毁。魁星阁在五贵头对面东山顶,与观音阁东西相望。清同治三年(1864)邑人杜诗监修。已毁。荫凉庵在四桥子村南,庵已毁,已是一片空地。庙宇坍塌后,遗下一尊小石佛,传说石佛面背着太阳,过路行人把石佛面向太阳,第二天他会自己转回去。小石佛也已不存。石阁云台元顺帝于至正二年(1342)在居庸关(上关)南8里建永明寺过街塔。塔基如醮楼,跨于通衢,而空其下,以通车马,券洞上面刻佛像及用汉、梵、维吾尔、藏、八思巴、西夏六种文字刻的**,行人经过塔下,受到佛的普渡。至正五年(1345)建成。元末塔毁,只留下塔基。塔基上四周阑干旋之,工巧壮丽,石阁巍然,高耸霄汉,故名云台。明正统八年(1443)在台上建佛殿五楹。正统十二年(1447)赐名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五月,寺毁于火,遗下台基。石阁云台为明居庸八景之一。
讲台(古候台)《水经注·湿余水》说,“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关之候台矣”,今亡。这个候台是汉居庸关瞭望情况的台子,后来上部毁掉,留下石基当就是今之讲台。讲台是八达岭东门外东北京张公路山麓旁的一长形石台,台前有一小片空地,据说明代驻防官军军官常站在石台上对士兵训话,故名讲台。三堡即三铺。《顺天府志》393页说,昌平州在明洪武年间有急递铺八,每铺有烟墩一座,供骑驿传军情歇息之地,也是计算里程的标志。清雍正八年(1730)平郡王福彭出征准噶尔,调拨各州县协济军马120匹,分设南口、阴凉崖、青龙桥三处。寻归延庆卫就近管理,节省工料十分之一。是昌平州八急递铺之一,延庆卫之青龙桥腰站,就置在三铺。南口为第一,阴凉崖第二,三铺为第三。西拨子《西关志》卷二载,明景泰年间置有摆拨,自八达岭起,南至京城兵部门前止,东至灰岭昌平州止,共11拨,轮流传报军情。八达岭以北系怀来城摆拨马军士。西拨子在八达岭之西,是怀来城最东的一个摆拨。现今为延庆县八达岭镇所在地。翠山寨《西关志》载,在居庸关南10里叠翠山上,由险道盘旋5里许方达其处。至则巨石俯仰宛若隔世之区,其中可容百人,四壁雨露滋滴,凉气袭人,左右涧谷深沉,莫敢下视,惜无字迹可考,亦奇境也。六郎寨在居庸关东北山上,山顶平坦,传说杨六郎曾在山顶安营扎寨。此处有一深不见底的洞,投进石头,很长时间还能听到滚动的声音。陈友谅寨和康茂才寨四桥子村北,东西山势相峙,各有一谷。过去这里谷深林密,人说东山是陈友谅寨,西山是康茂才寨。陈友谅和康茂才两人是表兄弟,因政见不和,康茂才杀了陈友谅。按陈友谅元末从徐寿辉起兵,寻杀寿辉,称帝于采石矶,国号汉。后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兵败,中流矢死,立凡四年。康茂才,字寿卿,从朱元璋破陈友谅,后从徐达经略中原。说两人扎寨于关沟显系虚构。陈友谅沟产香柴,清代,每年内务府委员采取香柴,禁止关沟人扶衬(榇是棺材,扶亲即运灵),故此山名香草山。
- 中文名称
- 关沟
- 地理位置
- 北京市西北昌平区、延庆县境内
- 著名景点
- 关沟72景
- 长 度
- 约18公里
题记
其实特别要感谢一直走先生让我认识了关沟这个地方,从此,我对北京地域文化更增添了一份浓厚的兴趣,在这春日里行走关沟,听先生讲历史文化典故那便是一种享受,一种与历史的触碰感,你去,会懂得。另外要特别鸣谢本文作者宋国熹先生,详细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沟全景图。【备注】蓝色字体摘抄于网络关沟简介
八达岭至南口,40里居庸关沟,两侧崇山壁立,中间涧溪穿流,奇峰异石遍布,沟坡植被丰茂,河山壮丽,风光优美,自然景点众多。秦、汉、隋、唐为幽蓟屏障,辽、金、元、明为京畿锁钥,自古为中原通向塞外孔道,南北各民族交流枢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包括政治、军事、文化、贸易活动均与这里的景物有关。居庸叠翠是金章宗饮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弹琴峡、仙枕石、过街塔,元代已是出名的景点。元百招长老、耶律柳溪过居庸十咏倡和诗,有永明寺过街塔、屏风山、研石、玉峰寺、观音泉、官亭、孤岭、堠台、仙人枕、桃花溪10个景点。元、明、清三代居庸关沟是隆镇卫、隆庆卫、延庆卫卫治所在。达官贵人,商贾行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当地人以开店、放脚、小本经营、采石为业。清宣统元年(1909)京张铁路通车后,行**减,店堂一空,地少田薄,生计维艰。随着旅游人士逐年增多,为适应招揽游人的需要,有好事者编凑出“关沟七十二景”,但有的景点名不符实,有的景点实无所指,而且人们所说的景点也不尽相同。1984年延庆县文物管理所采访居庸关程维周老先生,他提供的72景是,八达岭附近13处,青龙桥附近11处,三堡附近12处,四桥子附近8处,居庸关附近25处,地点不清3处。1986年2月延庆县区划办整理的关沟景点为延庆县境内39处,其中有7处已遭破坏,有名无景。存在32处名称是:岔道城、石羊山、烽火台、八达岭瓮城及长城、南四楼及北四楼、居庸外镇及北门锁钥、望京石、讲台、金牛洞、青龙倒汲水、天险、人字形道岔、詹天佑铜像及纪念碑、古槐、六郎影、棺材石、猴面壁、磨刀石、十八盘、骆驼石、青龙潭、五桂头隧洞、弹琴峡、五郎影、观音阁、弥勒听琴、别有洞天、金鱼池、仙人桥、石虎、黑龙潭、石佛寺。已遭破坏7处为西姑庵、石佛院,观音庙、五谷神祠,魁星阁、青龙桥、狼窝。属昌平区的景点28处,为乌龟石、仙枕石、上关及上关积雪、白果树、荫凉庵、居庸关城、寿星山、云台、金梁玉柱坊、娘娘庙、六郎寨、五郎卸甲洞、六郎饮马泉、泮宫、状元桥、居庸叠翠、白凤冢、龙门喷雪、都阃府、两座明山、二龙戏珠、六郎拴马桩、二人下棋一人看、月牙石及白山夜月、南口城及照壁、金沙滩及天门阵、陈友谅及康茂才寨、北山雪立。还有位置内容不明的景点17处,为青龙山、东平柏山、达摩山、凤凰山、浅煤山、蝎子石、吐米洞、有锅无灶、十人九不知、玉泉来历碑、叠翠山、双泉合璧、青石碑、婆婆庵、弥勒院、威镇雄关碑、驴蛋石。以上合计84处。近年,关沟出现了一些新的景点,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士实地调查,剔除已遭破坏无法恢复和实无所指的景点,增加新的景点。居庸关沟本是一个整体,排除延庆、昌平人为划界观念,编成一组新的“关沟七十二景”。
下面是1984年北京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延庆县文物管理所收集的103项景点,按城堡、寺庙塔庵、山峰、泉水、台寨驿站、摩崖洞窟、奇石、碑坊、其他自然景观、其他人文景观十类予以介绍。属昌平区的景点未参与普查,内容多从略。
关沟72景
城堡类
八达岭长城八达岭城建在关沟北口,燕之上谷塞,秦之居庸塞,汉置居庸关于此,是历代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北齐置纳款关于八达岭之南17里的上关以后,此处仍是重要的戍守之地。金、元称之北口,但当时人所写诗中已有八达岭之名。今八达岭城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周长约315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城门相距63.9米。并建边墙680丈。正德十年(1515)边墙向东西延伸,汛防兵长131里2分。隆庆三年(1569)撤掉旧边墙,重建砖石结构可以两面御敌的空心敌台长城,就是现在看到的长城。隆镇卫城在青龙桥东山下。元皇庆元年(1312)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所置隆镇卫治所。明《西关志》说,元指挥使哲颜不花有善政,卫城尚存有善政碑碣,不可辨认。清《延庆卫志略》说,今青龙桥东山麓尚有城垣旧基。
上关、上关积雪上关在八达岭南17里,今居庸关北8里。这里是汉居庸关的南关门,因在军都县界上,也叫军都关。北齐置纳款关于此。隋、唐、五代、辽、金、元的居庸关均置在此处。明永乐二年(1404)重建上关城,周长285丈,名之曰上关门。修筑京张公路此关被毁,已无人烟。上关积雪是妫川八景之一。
居庸关城、居庸叠翠元代今居庸关叫长坡店,是出入置在上关居庸关的住宿之地,元顺帝在这里建永明寺、过街塔。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因上关旧关地狭人稠,选关南8里古长坡店地方建新居庸关城,城跨东西两山,周7里27丈。土木事变以后,景泰元年(1450)都御史王鋐 重修居庸关城,景泰六年(1455)完工,周13里37步有奇。居庸叠翠在居庸关东南叠翠山,一层山岩,一层松柏,岩松叠衬,蔚为奇观。乃关沟72景之最,金章宗饮定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皇帝赋两首诗,并亲笔题写“居庸叠翠”四字,镌碑立于居庸关南8里大道旁。抗日战争时期修公路将石碑埋于路基下。
古夷城《西关志》载,在居庸关南15里南小口之西,相传辽萧后曾屯兵于此,故名。
南口城关沟南口京张公路东侧南口村,是南口城旧址,为关沟四道关隘的最南门,古称居庸下口,是居庸关的组成部分。明洪武二年(1369)大将军徐达垒石为南口城,以壮幽燕门户。永乐二年(1404)重建南口堡城,周长200丈5尺,名之南口门。
岔道、岔道秋风岔道作为居庸关前哨,历代均在此驻兵,为军事要地。明嘉靖三十年(1551)因警报频乃筑城,隆庆五年(1571)又重新加固并外砌砖。连女墙高三丈五尺,周二里十步,设西、南、北三门,北为死门虚设。据《延庆州志》记载:岔道有二路,一到怀来卫,历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路,路在此分,故名“岔道”。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整个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城中一条主街,路旁为店铺、民居,官属在城偏东北角现村小学处。城毁于文革时期,后连有人损毁,现无重大维修工程。岔道城建造宏伟,工艺豪放、精犷,座落在风光秀丽的两山之间。每到秋季,满山然彩斑阑,秋风飒飒,自古就被誉为是延庆八景之一,称为“岔道秋风”。作为西北交通线上重要军城和驿站,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重的战事,许多历史名人都曾从此经过,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故事。现城内仍残存有二棵古榆、驿站、把总署、守备署、守备署、玉皇庙、城隍庙、关帝庙等古建筑以及散落在街道两旁的石碾、石磨盘等。整个城东西449.5米,南北宽185米,全城总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米,城墙高8.5米,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城上设有垛口、望口,南城墙有烽火台2座。西城门尚存,东城门仅存条石地基。1985年被确定为延庆县第一批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仍有居民在城内居住。岔道秋风为妫川八景之一。
寺庙塔庵类
关帝庙、观音阁座落在五贵头山洞南口西侧,距地面5米。庙门为天然石洞,上下两座庙各一间,上为关帝庙,下为观音阁。这里原来只有关帝庙,清同治二年(1863)黄大元中武状元,第二年重修关帝庙,创建观音阁。传说延庆下水磨杜诗携徒弟大元赴京赶考曾祈祷于此。由武庠生杜诗监修。当年金碧辉煌,今已残破不堪。黄大元是怀安县人,年十五、六岁佣工于延庆州上水磨杜诗家,杜诗是他的义父、师傅,培养他成才,中了武状元。石佛洞在岔道东沟村东南,长城敌台北侧,为一天然板石洞,洞高2米,濶4.7米,深5米,内有坐式石佛1尊,高2.85米,造型浑厚,独具风格,为少见之石雕佛像。《西关志》说,这里名佛岩寺,兴废无考。惟石佛一尊,刻辽开泰四年(圣宗年号,1015)字迹。上有石洞刻金明昌元年(章宗年号,1190)字迹。壁间又书元大德十一年(成宗年号,1307)造字迹。约之创自辽金时,其为古刹信矣。石佛寺有二,一在三堡村北半里西山坡,寺已毁,有盘膝坐式石佛5尊移于石佛寺村独山南侧。《西关志》说,石佛寺在居庸关北15里,。因石岩以凿大悲像,明永乐年间建。一在石佛寺村附近,寺已毁。传说寺建于明初,石佛寺村因寺得名。寺内供有千眼千手佛,曾是关沟一大胜景,寺毁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1985年将散落的15尊石像集中陈列于石佛寺村口。石像都是古装文武官员,不是佛像,当地介绍说创于唐代。究竟是什么像尚待文物专家鉴定。石佛寺口是关沟七隘口之一。表忠祠在居庸关西南隅,为表彰罗通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保卫居庸关城,弘治年间耆老潘昭明疏请立祠。嘉靖元年(1522)巡关御史杨谷疏请庙额,敕赐“表忠祠”。春秋举行祀典。
娘娘庙在居庸关西侧山根下,解放前已坍毁。五谷神祠在三堡附近,已毁。弥勒庵也叫弥勒院,在居庸关北5里。
婆婆庵也叫菩萨像,在四桥子附近。西姑庵在金鱼池西侧山坡上,已毁。魁星阁在五贵头对面东山顶,与观音阁东西相望。清同治三年(1864)邑人杜诗监修。已毁。荫凉庵在四桥子村南,庵已毁,已是一片空地。庙宇坍塌后,遗下一尊小石佛,传说石佛面背着太阳,过路行人把石佛面向太阳,第二天他会自己转回去。小石佛也已不存。石阁云台元顺帝于至正二年(1342)在居庸关(上关)南8里建永明寺过街塔。塔基如醮楼,跨于通衢,而空其下,以通车马,券洞上面刻佛像及用汉、梵、维吾尔、藏、八思巴、西夏六种文字刻的**,行人经过塔下,受到佛的普渡。至正五年(1345)建成。元末塔毁,只留下塔基。塔基上四周阑干旋之,工巧壮丽,石阁巍然,高耸霄汉,故名云台。明正统八年(1443)在台上建佛殿五楹。正统十二年(1447)赐名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五月,寺毁于火,遗下台基。石阁云台为明居庸八景之一。
台寨驿站类
龙虎台在南口东边,是一个长3里、宽2里的条形高土台。元帝北巡从大都北去或从上都返回,均驻跸于此,扎下大帐,宴会群臣。至顺元年(1330)五月十八,文宗皇帝如上都,驻跸龙虎台,马祖常应制赋诗。明代皇帝北征也驻跸于此。此台地势高,有龙蟠虎踞之势,故名。讲台(古候台)《水经注·湿余水》说,“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关之候台矣”,今亡。这个候台是汉居庸关瞭望情况的台子,后来上部毁掉,留下石基当就是今之讲台。讲台是八达岭东门外东北京张公路山麓旁的一长形石台,台前有一小片空地,据说明代驻防官军军官常站在石台上对士兵训话,故名讲台。三堡即三铺。《顺天府志》393页说,昌平州在明洪武年间有急递铺八,每铺有烟墩一座,供骑驿传军情歇息之地,也是计算里程的标志。清雍正八年(1730)平郡王福彭出征准噶尔,调拨各州县协济军马120匹,分设南口、阴凉崖、青龙桥三处。寻归延庆卫就近管理,节省工料十分之一。是昌平州八急递铺之一,延庆卫之青龙桥腰站,就置在三铺。南口为第一,阴凉崖第二,三铺为第三。西拨子《西关志》卷二载,明景泰年间置有摆拨,自八达岭起,南至京城兵部门前止,东至灰岭昌平州止,共11拨,轮流传报军情。八达岭以北系怀来城摆拨马军士。西拨子在八达岭之西,是怀来城最东的一个摆拨。现今为延庆县八达岭镇所在地。翠山寨《西关志》载,在居庸关南10里叠翠山上,由险道盘旋5里许方达其处。至则巨石俯仰宛若隔世之区,其中可容百人,四壁雨露滋滴,凉气袭人,左右涧谷深沉,莫敢下视,惜无字迹可考,亦奇境也。六郎寨在居庸关东北山上,山顶平坦,传说杨六郎曾在山顶安营扎寨。此处有一深不见底的洞,投进石头,很长时间还能听到滚动的声音。陈友谅寨和康茂才寨四桥子村北,东西山势相峙,各有一谷。过去这里谷深林密,人说东山是陈友谅寨,西山是康茂才寨。陈友谅和康茂才两人是表兄弟,因政见不和,康茂才杀了陈友谅。按陈友谅元末从徐寿辉起兵,寻杀寿辉,称帝于采石矶,国号汉。后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兵败,中流矢死,立凡四年。康茂才,字寿卿,从朱元璋破陈友谅,后从徐达经略中原。说两人扎寨于关沟显系虚构。陈友谅沟产香柴,清代,每年内务府委员采取香柴,禁止关沟人扶衬(榇是棺材,扶亲即运灵),故此山名香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