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圣庵
首页  > 北京  > 西城   »  三圣庵景点介绍

三圣庵

三圣庵
北京三圣庵地处今黑窑厂街,以三圣庵而名。清称三圣庙街,民国后称三圣庵。 这座庙宇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宋仁宗时期,也就是辽代的南京城时就有了。为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 三进院落,最后一重的正殿二层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三佛祖;一层供奉的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中文名
三圣庵
地    点
柳巷南路东、海子边西,黑窑厂街
建设时间
北宋仁宗时期

简介

这座庙宇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宋仁宗时期,也就是辽代的南京城时就有了。为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部分原来是院落的空地,如今成了新建住宅小区的宅基地,好在整体尚存。风貌是民国初年大修时的样子,为尊重千年来全木榫结构而始终不用铁钉,墙面上都不钉钉子。元宝形状的琉璃瓦,还有飞檐上的‘五脊六兽’,都是民国初年笃信佛教的黎元洪大总统捐的。

庵处风光

南城风味

三圣庵深处北京南城陶然亭北,初到这里,周遭热闹的氛围和安静的三圣庵有着明显的对比。这里有着南城特有的风格,飘着油饼油条炸糕的味儿,虽然那应景儿的鸽子哨并没有回响耳边,然而你会发现只有在南城有很多东西还是没有变。

姻缘树

三圣庵和传统的寺院在格式上有很大区别,坐东朝西真是挺特殊。三圣庵前院被改建成了一个素食餐厅和茶室,名为“菩提缘”。主要是一些素食,当然也有荤型素菜。三圣庵后院里有一个姻缘树,高大的槐树上挂满了红红的丝线,可见来此求姻缘的人还真不少。

秘境秘史

三圣庵始建于1000多年前,是用于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这里在前后殿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庵中的姻缘树据史记是三圣庵一位德高望重的师太种的。明万历年间,成阳公主由于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成婚,因此在三圣庵出家,后种下此树以寄相思。

歇歇脚

离三圣庵最近的当然就是陶然亭,只是如今树叶已落,划船也不行了。不过在公园里散散步也很好。陶然亭里的慈悲庵也是曾经见证中国革命的地方,毛主席在此工作过,还在门前的槐树下留过影。如果说吃饭的地方,附近都是一些小吃店,陶然亭路与黑窑厂街交汇路口有连锁餐厅青年餐厅。喜欢逛胡同的可以走到虎坊路永安路一带,再往北穿过珠市口大街直奔大栅栏。

相关文献

德胜门东,水田数百亩,沟洫浍川上,堤柳行植,与畦中秧稻分露同烟。春绿到夏,夏黄到秋,都人望有时,望绿浅深,为春事浅深;望黄浅深,又为秋事浅深。望际,闻歌有时:春插秧歌,声疾以欲;夏桔槔水歌,声哀以啭;秋合酺赛社之乐歌,声哗以嘻。然不有秋也,岁不辄闻也。有台而亭之,以极望,以迟所闻者。三圣庵,背水田庵焉。门前古木四,为近水也。柯如青铜亭亭。台,庵之西。台下亩,方广如庵,豆有棚,瓜有架,绿且黄也,外与稻杨同候。台上亭曰观稻,观不直稻也,畦陇之方方,林木之行行,梵宇之厂厂,雉堞之凸凸,皆观之。夷陵雷思霈三圣庵同王德懋太史○南客偏宜水,北田亦插禾。云光朝欲合,山色晚来多。群鸭蒲边戏,有人林外歌。视听殊未尽,无奈夜深何。上海蔡文瀛三圣庵○白月满天雾露长,禾光树影四周墙。风吹红雨纷花片,不辨其花辨得香。其他

其他

当年的三圣庵是一条“Y”形街巷,清代的地方志中没有记载,民国中叶的《太原指南》中说:“三圣庵,东至海子边,南至东校尉营,西至中校尉营、右字巷、麻绳巷。”在上世纪50年代初城市改造中,右字巷、麻绳巷、袁家巷以及东校尉营西段、小袁家巷西段、三圣庵西出口西段等街巷被拆,被一条新的街道“柳巷南路”所取代。闹市中的丁字路首次在太原的城市建设中变成了十字路口。三圣庵这个街名,实际上就是一个佛寺之名,寺宇早不见踪影,街名却留存下来。街名向世人招示:此街原有尼姑道场,供奉“西方三圣”,所以叫做“三圣庵”。所谓“三圣”,佛家有“西方三圣”、“东方三圣”之称。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即中为阿弥陀佛,左肋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肋侍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称他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够接引念佛众生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另外,所谓东方三圣,即琉璃药师佛及左肋侍日光菩萨、右肋侍月光菩萨。在上世纪80年代的地名普查中,有说三圣庵庙原有儒教孔夫子、道教老子、佛教释迦牟尼三尊圣像,取“三教归一”之意故名。这种说法是不确的。严格地讲,在中国的各个教派中并没有“三教归一”之说,也没有“三教归一”这个词。但是,从儒家、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到后来中国本土教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西来,这些诸家学说和诸教学说,在佛教本土化和道教发展过程中,相互融汇,相互补充是客观存在的,都成为华夏文化或者说汉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但不存在谁归谁的问题。至今佛、道、儒自成体系,各有门户,何来之“归一”?从“三圣庵”到“三圣庵”街,究竟是先有寺宇,还是先有街道,就所占有的资料还一下难以说清。但是,寺宇和街道都是明代之后产生的,这似乎没有疑义。因为明之前,这里是宋金太原城的东城墙,海子边乃是城外护城河的一个部分。而且,此街名得之于寺宇名,也脉络清楚无须多辩。因为我国的村社名和街巷名的产生是当地土著在生活、生产中约定俗成,逐渐产生的,民国之前官家并不过问。或许,明拓展太原城后,这片土地进入城中,天长日久居民聚居,民宅日增,遂成街巷,而在这个过程中佛家亦在此化缘修庙,“三圣庵”落成。于是“庵”名成为“街”名,也在情理之中。据当年地名普查的资料记载,我们寻觅的三圣庵,“位于柳巷南路北段东侧。”有三个出口,成“Y”形,总长约330米,宽约6.6米,街区住宅多为旧式瓦房建筑,颇有太原老城传统风貌,可惜容颜不再,已成为记忆中的憧憬。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