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鸣条岗西端,为中华民族“五帝”之一的舜帝的陵庙。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AAAA级景区。分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舜帝陵庙四大部分。陵冢启于禹时,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舜帝陵景区占地1778亩,分为景区和陵区。景区由舜帝广场、神道、百花园、植物园、历山、条谷苍野、雷泽湖、妫汭河以及游乐场、猴山等组成。景区内松柏苍翠、百花争艳、波光潋滟、道路阡陌。景观水系贯穿南北,皋、夔、稷、契四座拱桥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无不彰显北方园林建造者的智慧。
- 中文名称
- 运城舜帝陵
- 地理位置
- 山西运城
- 占地面积
- 1778亩
- 景点级别
- 国家AAAA级景区
- 始建于
-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 文物级别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舜帝,作为华夏“三皇五帝”之一、虽历5000年时光之剥蚀,但其传统道德之精髓,在华夏子孙的心目中依然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辉。舜帝陵位于运城市西北的鸣条岗上,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舜帝陵冢启于禹时,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是景区内建造早、规模大,最具影响力的文物古迹。其本身蕴涵的历史、文化、美学、风土人情、建筑工艺等文化内涵,亦十分丰厚,弥足珍贵。孟子《离娄下》中曾经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 舜陵坐北朝南,占地70亩,神道13亩,奉祀香火地17亩。沿舜陵外城遗址缘坡而上,即为神道,两旁夫妻柏夹道耸立。行百余步,进陵庙大门,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 绕陵北行约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建筑正殿,建造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
正殿之后,原建寝宫三楹,内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毁于战火。陵庙东南,旧时曾建大云寺,为守陵僧侣居住,亦称“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毁。舜帝陵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环境
运城舜帝陵的地理环境可谓形胜壮美。 舜,姓姚,名重华,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济市虞乡镇),故史称虞舜。舜是传说中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传说舜年幼丧母,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的棒打。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后受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并将其女娥皇、女英婚配与舜。舜举贤任能,举荐“八恺”、“八元”著称的苍舒等十六人辅佐尧帝,除去鲧、共工、颧兜、三苗等恶人,使天下大治。尧死后,舜即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乐业。故受万民拥戴。死后葬于鸣条岗。
主要景点
从古柏广场向北为陵区。陵区坐北向南,分为外城、陵区、皇城三部分。山门以南为外城,自南向北依次为石牌坊、重华桥、娥皇桥、女英桥、护城河、古柏广场、舜歌南风座像、生死相依的一组千年古柏、柏林。进入重华门,即为陵区,陵冢高9尺,呈现四方形,每边长约4丈,陵上有数千年五指神柏。元代献殿、清代享厅排于前,关公祠、敤首祠列于左右,整个陵区威严、肃穆,王陵气势尽显。陵后为皇城,又名“离乐城”。安邑县志记载“舜始封虞,暮思旧邑,禹乃营鸣条牧宫以安之”。当地人俗称“离宫”,取离位享乐之意。皇城城墙高大雄伟,城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东西廊房、钟鼓二楼左右对称,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殿内舜帝塑像正襟南面,身着衮服,头戴冕旒,神态庄严,皋、夔、稷、契四位大臣在两旁恭敬而立。以陵在前,庙在后的建造布局在历代皇家陵园中十分罕见。
舜帝陵景区集历史、文化、旅游、园林、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人们寻根祭祖、陶冶情操、修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佳境圣地。
交通路线
乘坐太原、西安方向的列车到运城站下车,在市区内乘坐33、16路公交车即可直达。
公交:
16路 主要站点:城西人家小区-西城办-火车站-中心站-羊驼寺-舜帝陵。
33路 主要站点:池神庙-东星时代广场-黄河大厦-中心站-舜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