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普济堂
首页  > 广东  > 肇庆  > 怀集   »  普济堂景点介绍

普济堂

普济堂
俗呼“老人堂”,是清末民初民间救济性的会社组织。堂址设在武林门内,专门收养六十岁以上、无依无靠的老人,名额以千人为限。名额满后,有人报名者写在签上,放竹筒内,俟有死亡空缺,摇签顶补。堂内每五人住房一间,每间房间有字号编列,以备查考。每天供应一日三餐,吃饭处如寺院斋堂,每月吃鱼吃肉小荤数次,平日大众菜一味,准许自备菜。每月准离堂三天,如三天不到,则除名。
中文名
普济堂
性    质
民间救济性的会社组织
作    用
收留60岁以上孤独老人
名    额
千人为限

普济堂内设施

堂内设有厨房、汤房(供饮用水)、剃头房、医药房、总管房等,还有佛堂一处,如愿修行可以进内念经拜佛。堂内老人可量力从事其他工作,准许赚钱添补零用。每逢立冬,发棉袄一件,清明收回,另给席扇等。老人进院后,平时,各房字号都雇有服役之人,可以送物件,买卖东西,保管财物。老人死亡则有棺木安葬。

普济堂分布

桃园普济堂道教庙宇。在台湾省桃园县大溪镇普济路一二四号。据《台湾寺庙大观》记载:创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设在江序抱私宅之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迁建今址,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新改建,建筑正身五间,两旁配建护廊,民国六年(1916)增建拜亭;后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袭,宫墙破损,丹青剥落,于1962年正月起兴工改建,历时四载完工。此堂坐朝东南方,格局方正,以正殿为主体,左右连接偏殿,拜庭左右护龙相对,牌楼耸立道路两端;正殿神龛中并祀关圣帝君、纯阳帝君、九天司命真君三神圣像,左偏殿内为供信众安置消灾祈福的“太岁符”,故称太岁殿,左右拜庭为太阳殿及广寒宫,分别奉祀太阳星君和太阴娘娘。广安门外普济堂曹岫森甘石桥北,早年有普济堂。咱就说说这普济堂。北京自明朝嘉靖年间接修外城,开广安门起,京师便有了一个扼守西南的重要孔道。各省朝觐、拜谒、赴考、上任以及做工买卖客货行旅等经由此过,于是渐渐人烟稠密,热闹繁嚣起来,维系了明朝乃至后来清朝的帝都形象。然而遗憾的是,这门临孔道、地接神区途中,并非都是万国梯航、兆民乐利之旅,熙来攘往中还有饥寒交迫、贫病潦倒等无家可归者,却被官方忽视了。直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一个叫王廷献的义士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凑钱在广安门外二里大路边创办了一所慈善机构——普济堂,专门收养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穷人。没吃的给吃,没穿的给穿,患病的给治,死了的管埋。每有过路求乞者,必施舍粥食救急。七八年善行义举名震京师。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顺天府尹钱晋锡深为感动,便将此事上奏朝廷。康熙皇上崇儒尊孔,撤藩平叛,文治武功皆有建树,眼下正是清朝盛世,听说有人捐资创办普济堂,深为民间有此义举而激动不已,倍感嘉悦。他认为这种好义轻施、恤灾拯患行为是大清良民美德、盛世风范的绝妙体现,正与他这个盛世帝王忧民救民之心相符,因而应该大加提倡,让全国各地效仿,于是龙颜大悦,提笔写了“膏泽回春”四字,以作匾额,赐给普济堂,还作《圣祖御制普济堂碑记》勒石建亭,以记其事。见父王如此重视,儿子胤禛也不怠慢,每年向普济堂赐银一千两。他登基那年(1723年)就颁谕旨嘉奖普济堂。自那以后,每年赐银一千两列为定例,还随时另有若干额外颁赐。

升格官办

雍正的儿子乾隆比爷爷、父亲更加重视,继位当年(1736年)干脆下诏顺天府接管普济堂。一个民间人士义捐的普济堂摇身变为官办,财力、规模、名气自然大了许多,于是成了救助京城穷人的粥厂。乾隆年年遵例颁赐,还不时另有银米支援,确曾赢得百姓赞誉,体现了大清帝王“皇恩浩荡”,救助穷人“膏泽回春”的盛世情怀。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