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庵
万寿八仙宫,简称“八仙宫”,最早名为“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 ,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十方丛林。民间传说万寿八仙宫为唐代吕洞宾遇汉钟离,“一枕黄粱”点破千秋迷梦而感悟成道之处。万寿八仙宫原名八仙庵,始建年代不详。据乾隆《西安府志》和嘉庆《咸宁县志》,宋时有郑生于长乐坊遇八仙显化,遂建庵祭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说吕岩于唐会昌时在此遇钟离权为黄粱一梦所悟遂入道,为“八仙”故事渊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来西安避难时曾住八仙庵,赠银整修,并颁赐庙额"敕建万寿八仙宫",万寿八仙宫因此得名。万寿八仙宫是西安市现存最完整的一座道观,是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道教协会所在地,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1981年11月,西安市宗教事务处向上级报告认为,万寿八仙宫“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予以保护,占用单位应予腾出,在西安市宗教事务处领导下,由道士管理。”1982年,根据宗教政策八仙宫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宫观,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八仙宫管理领导小组”,1985年工厂全部从被占房屋、殿堂搬出,1991年选举闵智亭大师为监院,曾教风大师为副监院,1996年成立“八仙宫管理委员会”。1985年,占用单位全部迁走,并赔偿损失费10万余。此后,在道观管理小组领导下,对宫观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经过6年时间,耗资160余万元(其中国务院宗教局和西安市拨款36万元、银行贷款20万元、集资100余万元),共完成了8200多平方米的古建维修工程,还建成了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商业街。除西花园尚待重新规划建设外,中路各殿及东西跨院均整修一新。
1992年5月16日,万寿八仙宫举行了修复落成、神像开光、监院升座典礼,为万寿八仙宫当代历史的盛会。此后,该宫宗教管理体制臻于健全,设有监院和八大执事,常住道士40余人。
- 中文名
- 万寿八仙宫
- 外文名
- Wanshou Palace Square
- 地理位置
- 陕西省西安市长乐坊北火巷12号
- 建立时间
- 北宋
- 类 型
- 道教宫观
- 占 地
- 126亩
- 建立目的
- 纪念道教八仙
- 文保级别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荣 誉
- 西安现存最大道教观院
- 景区级别
- AAA级
- 著名景点
- 灵官殿 八仙殿 斗姥殿 吕祖洞
- 开放时间
- 07:30-18:00
- 门票价格
- 3元/人
- 建议游玩时长
- 1—2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
- 四季皆宜
- 所属国家
- 中国
- 所属城市
- 陕西省西安市
历史沿革
万寿八仙宫原名八仙庵,始建年代不详。万寿八仙宫的第一道牌楼下,立有“长安酒肆”石碑一座,旁刻“吕纯阳先生遇钟离权先生成道处”。这块石碑指的八仙中的人物吕纯阳(吕洞宾)与钟离权相遇的传说。据《神仙传》记载:吕祖初遇钟离权于长官酒肆,受钟离权点化,吕祖感悟,拜求度世。别后,钟离权遂以十试其心。后人在此立祠,以示纪念。这是关于万寿八仙宫来历的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据乾隆《西安府志》和嘉庆《咸宁县志》载:“宋代有郑生见八仙显化于此,因建庵祀之。”万寿八仙宫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载:吕岩于唐武宗会昌年间,在此遇钟离权为黄粱一梦所悟遂入道,为“八仙”故事渊源。八仙是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教行,在此大兴土木,取名八仙庵。此时的八仙庵建筑已颇具规模。元至元年间,安西王忙哥刺笃信道教,因“祷嗣获应”,令耶律总管奏皇妃吉利弥释降旨敕修庵。明宪宗成化年间,秦府永寿王朱尚灴夜梦八仙,遂对八仙庵进行了全面维修,并亲笔题写了“蓬莱”匾额。明正德年间,因疾雷自庵中升起,云中现神异形象,道俗于此建八仙殿并增建雷祖殿。明代已形成道教十方丛林性重点宫观,为西北数省道教徒授受戒律、学习道教知识的主要场所。明末,八仙庵毁于战乱。清康熙初,当地士庶集资兴复八仙庵,敦请著名道士任天然为住持,重修殿堂廊怃,并扩建东跨院,于八仙庵开坛放戒,使八仙庵成为道教全真派十分丛林。极盛时占地面积近百亩,宫内殿堂层迭,楼台环绕,香火不绝。其时有陕西巡抚夫人祷神病愈,捐资增建了斗姆、龙虎二殿。道士李明阳以募集之资置地200余亩,后在李德吾主持下栽松柏数百株。雍正五年(1727年),道士高永勤、董清奇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维修。嘉庆十一年(1806年),“赤脚董真人”董清奇住持八仙庵,整顿十方丛体制,增建西跨院。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万寿八仙宫又以重修。据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方丛林碑记》记载:“董清奇以后有韩合义、刘合仑开坛放戒,朱教先创建西花园。”同治初年,战火焚毁了中殿及全部古柏。同治十年(1871年),道士刘永镇将被毁殿堂修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时,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避难长安,住跸于八仙庵西花园内,封八仙庵方丈李宗阳为“玉冠紫袍真人”,并赏银千两,扩建宫观。慈禧太后赐额“玉清至道”,光绪御书“宝箓仙传”匾额。慈禧太后敕名为“西安东关清门万寿八仙宫”,从此,万寿八仙宫之名延袭下来,慈禧还赐道士御棍两挺。辛亥革命期间,秦陇复汉军政府副统领钱鼎于渭南遇害,军政府曾在八仙庵举行公祭。民国初年,为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八仙庵以庙产兴办义学一所,入学学生100余名。杨虎城主持陕政时,因推崇黄老之道,极力保护道教遗产。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监院唐旭庵得杨虎城将军等人的资助,将庙宇整修一新,并立碑记其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杨虎城将军带头捐资,邵力子、于右任、孙蔚如、戴传贤等积极参与,带动西安工商各界,共集资24000余元,帮助监院唐旭庵对所有殿宇进行了全面维修。嗣后,道士郭合喜又改木牌坊为砖牌坊。至此,万寿八仙宫规模定型,计有中路殿宇、东跨院、西跨院及西花园等4组建筑。至民国末年,万寿八仙宫仍是西安地区最大的道观,除了自身有土地730余亩、常住道士108人外,还将长安三角坡长春堂、会真庵和蓝田湘子洞等处小庙收为下院。新中国成立后的前期,万寿八仙宫建筑得到保护,1952年由政府拨款予以维修。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人民政府按照实有道士人数,留给万寿八仙宫126亩地,其余分配给附近农民。1955年秋,以万寿八仙宫为单位,组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兴庆宫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该宫道士除从事正常宗教活动外,还进行生产自养活动。1957年,全宫粮食产量达到28600公斤,人均260余公斤,除道士口粮外,还完成了向国家缴纳公粮和出售余粮的任务。当年,该农业社被评为西安市农业生产红旗单位。至1958年,因部分道士去世、迁走和还俗(15人),万寿八仙宫道士人数下降为63人。当年除因水利兴建有效,粮食继续稳产外,经济收入总额达到26000余元(其中农业收入18015元、房租4200元、香火4000元),人均400余元,基本上达到自养水平。到1962年,道士人数降至50人,各项收入总额近22000元,各项支出之外,年余8000余元。道士生活费收入每月平均最低7元、最高21元。“文化大革命”初,万寿八仙宫受到冲击,经籍大部被焚,碑石、造像也受到很大破坏,道士纷纷出走。其后,宫观建筑分别被西安机床附件二厂、新城区农副局综合厂等单位占用,留居宫内的15名道士均参加综合厂劳动,宗教活动停止。1981年11月,西安市宗教事务处向上级报告认为,万寿八仙宫“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予以保护,占用单位应予腾出,在西安市宗教事务处领导下,由道士管理。”1982年,根据宗教政策八仙宫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宫观,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八仙宫管理领导小组”,1985年工厂全部从被占房屋、殿堂搬出,1991年选举闵智亭大师为监院,曾教风大师为副监院,1996年成立“八仙宫管理委员会”。1985年,占用单位全部迁走,并赔偿损失费10万余。此后,在道观管理小组领导下,对宫观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经过6年时间,耗资160余万元(其中国务院宗教局和西安市拨款36万元、银行贷款20万元、集资100余万元),共完成了8200多平方米的古建维修工程,还建成了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商业街。除西花园尚待重新规划建设外,中路各殿及东西跨院均整修一新。
1992年5月16日,万寿八仙宫举行了修复落成、神像开光、监院升座典礼,为万寿八仙宫当代历史的盛会。此后,该宫宗教管理体制臻于健全,设有监院和八大执事,常住道士4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