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
含山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中东部、巢湖之滨。含山自唐武德六年(623年)置县以来,已有1380多年历史,是春秋吴楚故地,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截至2018年,含山县下辖8个镇,3个园区。截至2017年末,含山县常住人口达39.2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4.3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0.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97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9871元(折合5905美元),人均GDP在安徽省61个县中排第19位。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35元,按收入来源分,人均工资性收入9158元,人均经营净收入2127元,人均财产净收入517元,人均转移净收入5232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41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及其他生活消费人均支出分别为:4348元、406元、1593元、583元、1666元、592元、680元、172元。
- 中文名称
- 含山县
- 外文名称
- Hanshan County
- 别 名
- 横山
- 行政区类别
- 县
- 所属地区
- 安徽省马鞍山市
- 下辖地区
- 8个镇,3个园区
- 政府驻地
- 环峰镇
- 电话区号
- 0555
- 邮政区码
- 238100
- 地理位置
- 马鞍山市西部
- 面 积
- 1047平方公里
- 人 口
- 39.2万(2017年常住人口)
- 气候条件
- 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
- 著名景点
- 褒禅山华阳洞风景区、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运漕古镇、凌家滩遗址
- 火车站
- 含山西站
- 车牌代码
- 皖E、皖Q
- 行政区划代码
- 340522
历史沿革
秦时含山为历阳县地,属九江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历阳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除,历阳仍属九江郡。武帝置十三州时,改九江郡为扬州,历阳属扬州。后汉因之。新莽,改九江郡为延平郡,改历阳县为明义县。三国时,历阳属吴。西晋时期,历阳先属扬州淮南郡,永兴元年(304年),属新设历阳郡。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分历阳县境西部侨置龙亢县,县治在今县南40里,相传即今杨府城村,属扬州历阳郡。南北朝时期,宋永初二年(421年),龙亢属南豫州历阳郡,元嘉七年(430年),属豫州历阳郡。大明三年(459年),属南豫州历阳郡。齐建元二年(480年),属豫州历阳郡。永明二年(484年),属南豫州历阳郡。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破历阳,江北之地尽属东魏。北齐天保六年(555年),齐、梁通和,遂改历阳为和州,龙亢归和州。陈宣帝末,北周尽取江北之地,将龙亢县地并入历阳县,至此龙亢县废。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历阳县属和州。大业三年(607年),历阳县属历阳郡。唐武德六年(623年),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志》说:“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武德八年(625年),含山县废,并入历阳县。长安四年(704年),在原含山县境置武寿县,属淮南道和州。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含山县,领属关系未变。自此含山县名沿用。唐天宝元年(742年),和州改为历阳郡,含山属淮南道历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历阳郡再改为和州,含山属淮南节度使和州。贞元十六年(800年),属舒庐滁和都团练使和州。天祐元年(904年),属淮南节度使和州。五代十国时期,含山初属吴、南唐,后属后周,均隶和州。两宋时期,含山属淮南西路和州防御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含山属淮西总管府和州镇守万户。至元十四年,属庐州路总管府和州安抚司。至元十五年,属和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和州路降为和州,属庐州路和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含山县废,县南部分入无为州,余并入和州,属南京庐州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属南京凤阳府。洪武十三年,复置含山县,属京师直隶和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含山属江南左布政使司直隶和州。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布政使司直隶和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府、州,含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年—1928年),属安庆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侵占含山县城,国民党政府转移谢集乡农村。民国三十八年(1939年)4月3日迁回县城。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县城再度沦陷,县城北迁仙踪镇。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17日县城光复,8月2日,县城由仙踪镇迁回县城。1949年1月21日含城解放,含山属江淮解放区第五专区。同年6月,改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1月30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8年12月15日,含山县、和县合并为和含县,属马鞍山市,县治设历阳镇。1959年4月和含县属芜湖专区。1959年6月1日,含山、和县分开,各还原建制。1965年7月28日含山改属巢湖专区(后专区改为地区、行署),1999年8月5日撤销巢湖地区设地级巢湖市,属地级巢湖市,2011年8月,原地级巢湖市区域调整,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含山县行政区划,明清旧志仅有乡、都记载。村落无从查考。明、清时期明正统六年(1441年)《和州志》记载,含山县行政区划为4乡17都两镇:清顺治八年(1651年)县辖镇7个,增加铜城闸镇、三汊河镇、再安镇、清溪镇、大朴树镇。乾隆十三年(1748年)县辖镇8个,增加东关镇、关门镇镇。大朴树镇衰落。民国时期民国初期,含山县行政区划基本与清代相同。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县设10个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废都,推行保甲制。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17乡、396保、3969甲。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行联保制,全县设3区,39联保,396保,4001甲。时间不长,联保改为总甲,下设甲。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废除联保和总甲制,实行乡镇保甲制,全县设16个乡镇,134个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全县划为12个乡镇。计97保,896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全县划为20个乡镇170保。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3月,全县乡镇并为13个。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7月,含山县设5区,45乡(镇),废除乡以下保甲制度,改为行政村、自然村。1950年,全县设5区,63乡(镇)。1951年,区设置同前,乡增加到68个。其中城区增祁门乡、流塘乡,撤巨兴乡;陶厂区增设关帝、刘武、西河三乡;运漕区增设运东、运西两乡。1952年,增设清溪区,运漕区划为太湖、杨柳两区,运漕镇划为县直属镇。全县设7区83乡(镇)。1956年并区并乡,全县划为4区32乡镇。1957年,撤环峰区,所辖5乡归县直辖。时县直辖乡镇8个,其他区划不变。1958年11月,改区乡镇建置为农村人民公社。全县成立7个农村人民公社。1961年9月,设4个区,原7个人民公社划为19个人民公社。1963年8月,增设铜闸区。1964年,改运漕镇为直属镇,全县计20个社镇。1969年增设铜闸公社,全县计21个社镇。1971年3月,增设昭关、东关人民公社;12月将原运漕公社划为黄墩、海口两个公社,全县计24个社镇。1979年3月,设仙踪、环峰、清溪、林头、铜闸5个区工作委员会,社镇不变。1980年,含城人民公社改为环峰镇,直属县。1982年,恢复区公所建制。1983年4月,恢复乡镇政权,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全县设5区、22乡(镇)、运漕、环峰两个直属镇。1984年3月,东关镇上升为县直属镇,其余乡镇不变。1985年,黄墩、海口两乡划归运漕镇管辖。1988年,环峰镇成立3个相当于乡级管委会,即城郊、攀桂、鼓楼管委会。是年全县辖5个区,3个直属镇,21个乡(镇),16个居民社区(其中有3个相当乡级),221个行政村,2749个村民小组。区划现状
截至2018年,含山县下辖8个镇,3个园区。含山县人民政府驻环峰镇。地理环境
含山县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东与马鞍山市和县接壤,西与巢湖市相连,南与芜湖市无为县以裕溪河相隔,北接滁州市全椒县。介于东经117°53′—118°13′,北纬31°24′—3l°53′之间,总面积1032.8平方千米。向东距离南京市(浦口区)约70千米,向西距离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肥东县)约80千米。地形地貌
丘陵、山地:含山县地形大体是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为长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和西北丘陵起伏,山丘错杂,山势大部分坡缓谷宽;山脉走向以南西北东向为主,山顶海拔高程一般在300米左右,最高峰是苍山主峰,海拔高程481米。主要山峰自北向南有:青龙山、大茅芦尖、马山、方山、黑山、苍山、大犁头尖、六宕山、太湖山、林头山等。县低山高丘面积381.7平方千米,低丘山地371.3平方千米,分别占县总面积的36.96%和35.95%。平原、圩区:含山县平原圩区属长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为冲积平原。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支流裕溪河水系和滁河水系两岸。牛屯河、得胜河两岸也有小片冲积平原。平原地层主要由淤泥质亚粘土和泥炭层组成。圩区总面积279.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7.09%。圩区内沟渠密布,土地肥沃,是县内的主要产粮区。气候特征
含山县地处北中低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特征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寒夏热,春秋温和,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量适中,但夏多冬少,分配不均,夏雨集中,梅雨显著;日照多,无霜期长,光热水等气候资源颇为丰富。四季划分县境民间以农历1、2、3月为春季,4、5、6为夏季,7、8、9为秋季,10、11、12为冬季。以气候统计分析,按阳历12、1、2月份为冬季,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亦以1、4、7、10月份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县境大致3月下旬入春,5月下旬入夏,9月下旬入秋,11月下旬入冬。春秋两季各占两个月,春季略少;冬夏两季各占4个月,冬季略长于夏季。水文概况
含山县境内有6条主要河流,分别为滁河、仙踪河、得胜河、清溪河、牛屯河、裕溪河。注入以上六条主要河流的支流共有28条,流经含山县县域的河道总长约242.86千米。滁河、得胜河、裕溪河、牛屯河皆通长江,仙踪河注入滁河,为滁河一级支流,裕溪河下通长江上达巢湖,清溪河注入裕溪河。6条主要河流在境内河道长度和流域面积分别是:滁河13.6千米,250.1平方千米;得胜河15.6千米,219.8平方千米;清溪河29.6千米,175.6平方千米;牛屯河7.5千米,123.1平方千米;裕溪河及后河67.1千米,264.3平方千米;仙踪河15.0千米,211.2平方公千米。含山县昭关镇油坊庄自然资源
水资源
含山县水资源总量约为5.8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69亿立方米,地下水1.02亿立方米,不重复量0.13亿立方米。全县人均水资源量1308立方米。共有四座中型水库,分别为长山水库、东山水库、昭关水库、和平水库,总库容分别为2400万立方米、1520万立方米、1250万立方米、1020万立方米。共有小型水库60座,其中小(1)型水库8座,总库容1398万立方米,小(2)型水库52座,总库容1671万立方米。植物资源
含山县境内树木:有马尾松、黑松、金钱松、侧柏、柏木、黄檀、刺槐、中槐、梧桐、枫杨、白杨、柽柳、旱柳、河柳、麻栎、乌桕、梓、皂荚、白榆、榆、铜钱榆、椿、楝、桑、朴、栗、野柿、野桃、枣、杏、李、樱桃、石榴、银杏、野山楂、棠梨、沙梨、楮、冬青、枳、樟、椴、喜、板栗、三角枫、柞、胡颓子、黄柏,黄连木、桂花、野蔷薇、石楠、山槐、紫荆、山麻杆等。竹类:有斑竹、水竹、刚竹、慈母竹、澹竹等8个品种,毛竹属引种。中药材:桔梗、半夏、丹参、明党参、沙参、何首乌、龙胆草、车前草、苦参、紫丹参、玄参、皖贝母、玉竹、徐长卿、海金沙、夏枯草、百合、百部、白芨、天门冬、麦冬、半枝莲、地骨皮、益母草、鱼腥草、菌陈、马细辛、夜交藤、苍耳子、苍术、柴胡、射干、山楂、老观花、绞股蓝、蜈蚣蓝等104科,312个品种,药材总储量为7500吨,植物中药材类占96%。动物资源
含山县境内动物区系属东洋界,野生动物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等:兽类:狼、貉、麝、獐、黄麂、豹猫、狐、黄鼬、大灵猫、小灵猫、九江狸、猪獾、狗獾、水獭、草兔、刺猬、绒山蝠、蝙蝠、松鼠、田鼠、家鼠、黑线仓鼠。虎(据康熙《含山县志》卷第三载“顺治六年,虎至花山、梅山”。后未见。)、鹿(据康熙《含山县志》卷第二十七载:明末戴重《太湖山游记》中记载:“群鹿骤至,多可数百,殊不畏人。”后由于森林被毁,鹿绝迹,现为人工饲养)、野猪、穿山甲等。鸟类:黑枕黄鹂、灰喜鹊、喜鹊、大山雀、大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大斑啄木鸟、绿啄木鸟、斑鸠、猫头鹰、麻雀、云雀、八哥、灰椋鸟、画眉、乌鸦、松鸦、大嘴乌鸦、红嘴蓝鹊、三道眉、雉、环颈雉、绿头野鸭、斑嘴野鸭、绿翅野鸭、鸬鹚、鹈鹕、鹭鸟、鹳鸟、家燕、湖燕、细腰剪尾燕等。矿产资源
含山县矿种较多,主要为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白云石、石膏、耐火粘土、萤石、重晶石、磷矿、硫铁矿、建筑砂、磨刀石、砖瓦粘土等;其次为燃料矿产,有烟煤、无烟煤、泥炭;少数金属矿产,有赤铁矿、褐铁矿、方铅矿。其中可供开采的矿种10余种。少数矿种开采时间长,如磨刀石矿具有300多年开采历史。石灰石矿和建筑砂矿储量大、质量好、品种多,矿山布局较合理,是县内矿产优势资源。硬石膏矿品位高,少数矿种如铁矿、方铅矿、磷矿、硫铁矿等 。其中石膏储量58亿吨,是亚洲最大高品质单个矿床。含山县昭关水库人口
截至2017年末,含山县常住人口达39.2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年末户籍人口44.7万人,比上年减少1132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3.8万人,农村户籍人口30.9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23‰,比上年上升1.54‰;死亡率5.37‰,上升0.42‰;自然增长率6.86‰,上升1.12‰。经济
综述
2017年,含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4.30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4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0.59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53.97亿元,增长10.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其中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比2016年加快0.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2016年提升0.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9871元(折合5905美元),比上年增加4582元。人均GDP在全省61个县中排第19位。固定资产投资2017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民间投资144.8亿元,增长12.1%;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3.2亿元,增长1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2亿元,比上年下降51.2%;第二产业投资145.2亿元,增长17.2%;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45.1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7.4%;制造业完成投资125亿元,同比增长15.7%,占工业投资比重为86.1%。第三产业投资101.6亿元,增长16.2%。三产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45%,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投资增长26.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404个,比2016年增加53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297个,比上年减少21个。财税收支2017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6.5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8亿元,增长0.2%。完成财政支出27.13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2.3%,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3.2%,交通运输支出下降47.7%。税收收入13.5亿元,比上年增加14093万元,增长11.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4.7亿元,比上年增长3.4倍。人民生活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91元,比上年增长10.4%,高出全年GDP增速2个百分点,收入增长跑赢经济增速;城乡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02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42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35元,比上年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7:1,低于全省的2.48:1和全市的2.14: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42元,按收入来源分,人均工资性收入9470元,人均经营净收入9804元,人均财产净收入2564元,人均转移净收入6046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489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食品烟酒消费支出人均6722元、衣着人均支出1137元、居住人均支出3211元、生活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1171元、交通通信人均支出1997元、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支出979元、医疗保健人均支出943元、其他生活消费人均支出32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35元,按收入来源分,人均工资性收入9158元,人均经营净收入2127元,人均财产净收入517元,人均转移净收入5232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41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及其他生活消费人均支出分别为:4348元、406元、1593元、583元、1666元、592元、680元、1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