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苞祖庙,又称胥江祖庙,坐落于三水芦苞镇北郊。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为三水最古老的寺庙建筑。历经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特别是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四年 (1808—1809)和光绪十四年(1888)的重修,更使这座庙宇瑰丽多姿,成为一座艺术之宫。祖庙由北座观音庙、中座(主体)武当行宫以及清嘉庆年间加筑的南座文昌宫组成并列的三座建筑群体。现建筑呈清代风格。胥江祖庙经历元、明、清和中华民国五个朝代,距今具有800多年的历史,并于1989年被广东省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 胥江祖庙
- 外文名称
- Xu Jiang Ancestral Temple
- 地理位置
- 三水芦苞镇北郊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 965平方米
- 开放时间
- 早上7∶30-晚上17∶30
- 景点级别
- 国家AA级景点
- 门票价格
- 20元/次
- 著名景点
- 观音庙
- 始 建
- 南宋咸淳四年(1268)
简介
芦苞祖庙,又称胥江祖庙,位于芦苞中心城区北郊,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内有北帝庙、观音庙、文昌庙、华山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悦城龙母庙,佛山祖庙并列为广东省最有影响的三大古庙,198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国家宗教局、中国道协等国家、省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考究论证,芦苞祖庙被认定为“南武当”的主体庙宇。
祖庙面临北江,后倚小华山(龙坡山),山水相接,树木茂盛,总面积达99338平方米。庙内由四座庙宇并列而成,其中,武当行宫(也称北帝庙)作为主体庙居中,左为普陀行宫(也称观音庙),右为文昌宫(也称文昌庙),而普陀行宫的左侧则为华山寺。四座庙宇分别供奉着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观世音菩萨、文昌帝君以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地藏菩萨和六祖慧能等的神像。四座庙宇的建筑均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采用砖木结构。墙体全是水磨青砖对缝砌就,屋面为碧绿色的琉璃瓦,出檐施以木雕莲花托,四角翘飞,屋脊上镶有双龙戏珠及瓷制人物,栩栩如生,“艺术裙”上刻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人物花卉、诗书字画。尤其北帝庙展脊的“双龙戏珠”陶塑造型优美,光彩照人。龙珠旁有一棵奇树,受灵气之壤,永久不长,常年青绿,自1935年被一香客发现至今乃自然成活,它奇特的生存方式一直是个难解之谜,被游客们誉为“神树”。在武当行宫内还有一口名曰“金沙圣井”的水井。相传此井为一金龙留下的龙涎和金鳞而形成的,井水冬暧夏凉,久存不腐,曾被定为朝庭贡品。香客恭饮此水,也能消灾除病、延年益寿。
建筑格局
占地面积965平方米。各庙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山门和大殿均硬山顶三花风火山墙。山门面宽三间、大殿面宽、进深皆三间,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结构。三庙有横门相通,通道隔一弄,南弄题“奎光”。北弄题“斗曜”。三庙六条屋脊上,分别饰有陶塑花脊。其以多种古典戏曲和古老传说内容为题材,塑造了众多人物、山水、花卉、鸟兽和珠宝等,釉色鲜明,形象生动,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为清光绪十四年重修时,署名文如璧精心制作的艺术珍品。特别是武当行宫山门屋脊的两龙争珠,栩栩如生。屋脊还保留部分清咸丰三年塑造的石湾陶瓷装饰,为现存于建筑上石湾陶塑之最早者。五光十色的花脊,使这几座古庙显得雍容华丽,气势磅礴。武当行宫门前置石狮一对,连座高2米。为明末清初石雕,刀法古雅凝练,形态威武传神。山门前石檐柱刻有一副以工整楷书书写的对联:“五马环回,玉镜水通圣井水;三峰鼎峙,龙坡山接武当山”。次间石雕虾弓式攀间梁上各置了小石狮一头。在檐柱与山门墙之间,饰有两组镂金横梁木雕,每组为三条横梁架木组成,合长3米。皆为高浮雕人物。一面为“瓦岗寨”故事,一面为“西辽国”故事。雕工极其精细。背面刻有花木鸟兽,并刊有“广州时泰造”字样,为光绪十四年所制。观音庙山门檐廊结构、木雕与武当行宫略同。其檐柱联为:“法宇配龙坡,仿佛普陀气象;莲台朝玉镜,依稀西竺规模”。
芦苞祖庙古朴神灵,庙内建筑艺术内涵丰富,除上述主体建筑外,园内还有以素食而远近闻名的斋堂,眺望滔滔北江水的望江亭,禹门牌坊、灵光普照牌坊、青云直步牌坊、百步梯、望江亭、普济桥、龟蛇池等景点,并流传着“五马入华山”、“太婆山”、“仙人脚印”等美丽传说,蜚声海内外,信众香客川流不息,香烟缭绕不断。
山门
三庙山门檐廊墙上画有多幅壁画。山川人物,惟妙惟肖。“竹林七贤”,令人叫绝。遍布的艺术装饰。令祖庙外貌更显富丽繁缛,典雅华贵。武当行宫大门额上悬挂一块珍贵楠木镂花竖匾,上镌“武当行宫”四个隶书贴金大字,字体端庄浑厚。门两旁有一副转录苏东坡作品的木刻对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语气幽默。山门金柱上横悬一巨型匾额。正楷书:“天枢星拱”。为咸丰年间顺德翰林游显廷题。内墙壁画琳琅满目。大门顶墙上一幅水墨双龙。画面仅现龙头、龙尾和部分身腰,在苍茫云水间呼啸翻腾。
天井
三庙天井院落两旁的“女儿墙”上均饰有各长6米精巧逼真的陶塑、灰雕。内容有“三国故事”、“梁山人物”、“韩熙载夜宴图”、“郭子仪祝寿”等。其中武当行宫内的装饰手法更为奇巧:在灰雕的背后以玻璃镜垫底,在阳光照射或雨水冲刷下,闪闪发亮,使灰雕的山水人物故事,更具华丽色彩。三庙天井皆为麻石铺砌。天井庭栏及上大殿石级护栏上均有明代“三羊启泰”、 “麟吐玉书”、 “双凤朝阳”等祥瑞画面的石浮雕,其雕刻玲珑工巧、刀法古雅。武当行宫天井靠近大殿石级左下方有水井一口,石井栏上刻有“金沙圣井”四字。相传此井井水清冽不涸。香客到此大多恭饮一杯,以求消灾除病,延年益寿。其石柱有联曰: “肄水钟灵,金沙浩瀚流金阙;众星环拱,玉镜玲珑照玉虚”。观音庙天井联曰: “画栋增辉,金莲座换金沙井;慈云远布,玉腋脂流玉镜台”。
大殿
祖庙三大殿皆庄严肃穆,但其建筑却各有特色。武当行宫两石檐柱上之木梁枋及其雀替均三面雕刻着各式祥瑞画面,梁枋至屋檐置十二座大型莲花托斗拱。使大殿显得极为富丽华贵。檐柱刻一联:“阳马纳乾光,仙掌远分元岳秀;灵臇盘坎水,众星环拱帝辰尊”。观音庙大殿前檐廊梁枋上更独具匠心地设置一长2.3米、高0.98米、宽0.16米之大型驼墩。梁枋及驼墩亦通体镂刻各式祥瑞画面。这又令大殿显得纤巧细腻。其形制、结构、手法颇具地方特色。柱联为:“坡岭势嶙峋,仙石数卷,幻作普陀岩里地;云桥波浩渺,慈航一叶,渡来水月镜中天”。文昌宫大殿前檐柱楷书对联为1985年补刻,秦咢生书。右为:“肄水涌文澜学海无涯冲碧浪”;左为;“玉衡司桂籍蟾宫有路步青云”。祖庙还藏有石碑数通。其中《重修华山寺复建地藏殿记》,刻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其为华山寺地藏庵的变迁过程及当时的风俗民情,提供了详尽的史实,颇具历史价值。祖庙修建以来,已历七百余年。自光绪以后,多年失修。庙前照壁、牌坊、庙侧“景福”戏台等,均已被毁。原庙内神龛神像及一应祭祀器具,亦已无存。鉴于其在建筑、艺术、历史上的重要价值,1983年、1989年分别被三水县、广东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马入华山
相传女娲氏补天后,有一天静坐瑶池,突觉眉心急跳,掐指一算,才知补天之石,已有两块飞落人间。一块降落陕西形成西岳华山,一块降落南粤,就是芦苞形成小华山。女娲氏即召金、木、水、火、土五龙御前听令:“汝等速往南海搬取神石,以免为害尘寰。”五龙接旨后,不敢怠慢,便驾起云头,呼风唤雨而来去。顿时,南海一带,乌云罩日,雨骤风狂,电闪雷鸣,巨浪滔天。五龙一路上翻江倒海,抵达华山附近,大显神通,推波助澜。浪高之处,形似五匹脱缰狂奔的野马,环回于华山之间,欲一举把华山搬走。故有“五马入华山”的传说。然而,华山得天地之灵气,受人间烟火,根基牢固,撼之不动。五龙无计可施,徒叹奈何,唯有潜伏于此。因此小华山又被称为“龙坡山”。在南宋嘉定年间,当地百姓就在小华山的山脚下,依山傍水的这块地方,先建起了北帝庙,后来又在北帝庙的左边建起了观音庙,直到明朝末期,在北帝庙的右边加建文昌庙,分别供奉真武(北帝)、观音、文昌“三教合一”由此确立,亦是广东省乃至全国少见的三教合一庙宇。这三间庙建筑独特,结构严谨,古朴精致,别具匠心,在建筑上运用了陶塑、灰塑、木雕、砖雕、石刻等岭南特有“三雕三塑”的工艺,可以讲是神工巧家,精巧玲珑,走进庙内就等于进入艺术的殿堂。此外,庙内的壁画乃出自清末民初,已有百年历史,但壁画基本保持原有的色彩,笔迹细腻、画工精美、富丽多彩。以上“三教合一”、雕塑、壁画皆为胥江祖庙的三大特色。
北帝庙
北帝又称黑帝,为统领所有水族(故兼水神)的道教民间神祇。在广东沿海地区,民间都有奉祀北帝祈求农业、渔业、贸易畅顺的风俗。旧时,逢北帝诞日,芦苞民间有集资在祖庙举行贺诞的习俗,设醮肃拜、北帝巡游、演戏酬神、烧大爆等仪式,祈求消灾解困,治水御火,社会和谐,百姓康宁,万业昌盛。
在北帝庙正殿前檐上是承托整个屋顶的斗拱梁架,而这斗拱木架亦称为“燕子托”、“莲花托”因为从下而上望,它既似燕子尾又象莲花座,斗拱梁架的奇特之处是整个梁架没有任何一根铁钉,而是通过木笋与木笋之间接嵌而成的,单从屋梁上的杰作,就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写照。而正殿紫宵宫内供奉的是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亦称北帝)。两傍各有一个神像,左为司旗武尉,右为掌印文臣。传真武为净乐国太子,后在武当山修炼,得道飞升,威镇北方。真武原指黄道圈上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玄武,呈龟蛇形象,为星宿神。宋代玄武被人格化,成为道教大神,龟蛇亦变成真武手下两员大将。为避赵宋始祖赵玄朗之讳,改称真武。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与南宋对抗时,传西直门外有龟蛇显现,真武被尊为北方最高神,世祖下诏建庙祀真武。明代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向南京进攻时,传真武曾显像助威。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武当山大力营建宫观,历时7年,真武信仰达到鼎盛,全国各地掀起修建真武庙的高潮。武当山亦成为全国各地真武庙的祖庭。在道教中认为每个方位都有相应的神守卫着,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因北方在五行中属水,故真武又是水神,有防止水灾之威力。玄武原是龟蛇的合像,人格化后形象为披发黑衣,脚踏龟蛇。因三水三江汇聚,水患较多。据史料记载(上乐塘胡氏族谱),当地百姓在南宋嘉定四年,诚心往湖北武当山,于三月初三(北帝诞)将北帝神像请回到此安奉。据说,1915(乙卯年)年和1947年北江芦苞段先后两次决堤,而两次的堤围决口都是正对胥江武当行宫的,在两次大水中先后冲倒的有华山寺,文昌庙,戏台,公所,照壁,围墙,香烛房等等,但北帝庙巍然屹立,不曾动摇。
观音庙
普陀行宫位于武当行宫的左侧,由天王殿和主殿组成,天王殿内分别有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居于殿的两侧,每位天王手中都各执一法器。观世音菩萨——也称为观自在、光世音等。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又称观音。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人称大悲菩萨。为普济众生,观音可以示现三十三身。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女身观音像。相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主殿内的观音座像乃杨柳观音,此观音像在莲花台上盘膝而坐,仪态优雅,慈眉善目,普渡众生,是由上好檀木雕刻而成。而位于旁边的是明代的送子观音铜像,原由一位居士收藏,因梦中见该观音说应安于寺庙供奉而送于此,而信众来此诚心求拜,多得应验。普陀行宫内檐廊墙上的壁画,山川人物,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在主殿横梁上的一组通花木雕砣墩,是全庙现存最大的一块木雕,上面无论是花、松、鸟兽、仙、人等,其雕工之精巧,结构之紧凑,造型之优美,实属木雕中的精品,堪称岭南一绝。
文昌宫
在北帝庙的左侧是文昌宫,此殿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属儒教。文昌本星名,乃为多数人所知的文曲星,或称文星。古时候认为文曲星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儒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属掌管仕途功名禄位之神,所以在以前,仕子进京考试亦必先拜文昌。以民间的习俗为例,每当子女上学开笔时必定到文昌庙拜祭,以祈求子女学习勤奋读书聪明。时至今日,每年来为子女行开笔礼的家长多不胜数。此外,由于文昌亦是掌管功名之星宿,所以自古以来许多为官者亦前来参拜文昌,寓意其官运亨通。文昌庙在文革时遭到很大的破坏,现时此庙是在1984年据原貌重修的。
华山寺
华山寺与胥江祖庙相邻,建于南宋嘉定初年,比胥江祖庙略早,始称“华胥古梵”,为一法号复庵的僧人所建。该寺经历代扩建重修,规模渐大,气势雄伟。正面为大雄宝殿,左为六祖殿,右侧为地藏殿,占地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历代僧徒在此习武行医,业绩昭彰,曾令该寺声名远播,鼎盛一时。1915年该寺大部分毁于水灾及后来的战乱,残余寺殿亦于1938年倒塌。现今的华山寺,是于1994年10月按原貌动工重建,次年5月落成开光。
禹门牌坊
北帝是管水的神,祖庙背山面水,面对的是北江,在建国前,北江经常洪水泛滥,所以在此供奉北帝以镇水患。以前交通不便,均以船渡为主,由湖南、粤北来的客商经北江而下到此转入胥江(即现芦苞涌)经乐平、花都进入省城广州,是最便捷的水道,所以芦苞当时有“小广州”之称。但来芦苞的船只经此必先拜北帝庙,以求平安。当时进入祖庙是由北江登“武当码头”(祖庙的专用码头),经禹门牌坊,也就是现在位于庙前的古牌坊,(因修北江大堤而迁依到此),再过武当庙道,穿“青云直步”牌坊才到祖庙。上岸见到的第一个牌坊就是这个“禹门牌坊”所谓“禹门”就是大禹治水之门,以证北帝是治水之神,在牌坊的另一面刻有“万派朝宗”四字,也就是各教各派均可到此朝拜归宗。由此可见芦苞人民在三教的思想熏陶下体现了包容、和谐的民情、民风。
三雕三塑、壁画
在前殿檐柱与山门墙之间,饰有两组镂金横梁木雕,每组为三条横梁架木组成。一面为“瓦岗寨”故事,一面为西辽国 “薜仁贵征西”的故事。人物神态各异,雕工极其精细。背面刻有花木鸟兽,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所制。在山门金柱上横悬一匾额,正楷书:“天枢星拱”,为咸丰年间顺德翰林游显廷题。水磨青砖墙上壁画琳琅满目,如“五柳归庄”(北帝庙门外)“白鹅换字”(观音庙门外)“竹林七贤”“韩信问路”等,画工精细、美轮美奂。尤其是大门顶墙上一幅水墨双龙,画面仅现龙头,龙尾和部分身腰,在苍茫云水间呼啸,活灵活现、精彩绝伦。这些壁画在“文革”时期差点遭到了破坏,幸亏有识之士用石灰涂盖,后来人们用清水洗去石灰,才露出庐山真面。这些壁画大多画于清末民初,而且在画的时候已充分考虑到人是仰视观看,所以画的上部稍大,下部稍细,尤其画人物时是头大身细,但正符合人们在由下向上看所需的比例,真可谓巧夺天工。而且这些壁画经历百年风吹日晒,依然光彩夺目,这与其使用的颜料有关,当时使用的颜料是用矿物粉加水银调配而成,故才历久常新,现今因水银禁用于颜料当中,所以所染之物不久就会褪色。在天井院落两旁的“女儿墙”上还可看到一些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陶塑、灰雕。如左上方是“聚义梁山泊”,下面是灰雕——“郭子仪祝寿”;右上方为“三英战吕布”,下边是“韩熙载夜宴图”,而灰雕的背后以玻璃镜垫衬,在阳光照射和雨水冲刷中闪闪发亮。庭栏及上大殿石级栏上均有 “三羊启泰”、“麟吐玉书”、“双凤朝阳”等寓意祥瑞的石雕,雕刻玲珑精巧、刀法古雅凝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石雕分别雕有“蜂巢、猴子、麻雀、梅花鹿”,四物取其谐音有“封侯爵禄”之意,游人到此必摸此石,以求吉祥。
金沙圣井
在天井中的一个古井,其名叫“金沙圣井”,如何会称此名呢?所谓五马亦即是五龙,当时五龙气势凶猛,排山倒海地沿北江直取华山,欲一举搬取华山,但是在华山脚下住着一位仙人,名叫李滴仙,而这个李滴仙见五龙目中无人,一路翻江倒海而来,便顿觉愤怒,口念咒语,双手合起,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把宽阔的北江即变成狭谷。所以,后人传说清远的飞来峡,就是当年李滴仙借山堵水,力阻五龙犯界的地方,那时候五龙在飞来峡受阻,无法前进,但是皇命在身,不敢延误,于是五龙就只好兵分五路,绕道而行。当他们到西北山头时,见四周花圃环绕,中有一洞。金龙腾空一看原来是北帝庙,肃穆壮观。金龙不敢骚扰,只好潜回洞中。金龙潜身入洞,匆忙中留下龙涎和龙麟,日久变成一口清澈见底,金光闪闪的甘泉。此井夏日凉气扑人,冬季则暖气腾腾。人们饮了井水能生津止渴、消暑除病。传说金沙乃金龙之鳞所化,井水乃龙涎玉液也。加之当地县官,以其水作贡品献给皇帝,故称此井为“金沙圣井”。而该井之水与北江之水同涨同落,甚是奇特。往时,村中小孩患有热痱,家人到此诚心礼拜,求得圣水(井水)给小孩洗身,不久痱热尽退,认为该井之水确有神效。
神仙树
在北帝庙前殿花脊上有一修于清朝光绪戊子年间的(即1888年)“双龙戏珠”陶塑,紧靠着龙珠的左边有一棵已生长了很多年的小树,早在1935年,香客就已经发现了这棵小树,当时曾在香客中引起轰动,并被他们奉若神灵。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进步,这棵被神化了的小树才逐渐被淡化,直至被遗忘。在2002年一位旅港三水同乡会的乡亲在90高龄时回芦苞参观祖庙时重提此树,数十年来未见它长高,不长不枯,堪称一奇。
太婆山
在小华山北麓,有一古墓,香火鼎盛,慕拜者甚众。“太婆山”是原花县冯村李门孟氏的堆墓,俗称“孟氏太婆山,”此墓迄今已近五百年,由于代代相传拜过“太婆山”不愁无儿孙,故除游客外,很多婚后末育的夫妇或初婚情侣,都崇信“太婆山”之灵佑,尚有百里之遥,亦有信众慕名拜祭,虔诚祈祷,以达所愿。相传孟氏太婆卒于明朝中业即公元一千五百年左右,当时她的两个儿子来到此地寻母发现病死于此,见此庙古朴,庄严肃穆,知此地甚灵而葬之,昔时一个婚后年过花甲的李翁仍未育儿女,自经殓葬孟氏后回家梦见孟氏夫人告知,“乐善恩有报,家业子当承”。不久即发现其妻有孕,后得一子可谓老蚌生珠,一经传开,不育者闻知,必来拜祭祈祷,其后李氏两子感母灵佑,丁才两旺,为常拜祭之便,迁到近处安居乐业,一子繁本市大塘镇莘田村,另一子后嗣为芦苞镇大宜岗李家村。“太婆山”由此而出名。
太婆山传说明朝中叶,花县冯村李门有一孟氏太婆,乐善好施,积德甚厚,常年周游乡里为产妇接生,被乡邻尊成为“送子活观音”。一年春,孟氏老太为难产妇女求药步行到南海,至芦苞胥江祖庙后的华山寺外,不幸病倒仙逝。一位年逾花甲的李翁路过,将其殓葬于小华山下。李翁自婚后始终未育有儿女,但殓葬孟氏太婆后,当晚梦见孟氏夫人告之:“乐善恩有报,家业子当承。”不久,发现其妻有孕,后得一子,可谓老蚌生珠。李翁高兴不已,逢人便说,是孟氏太婆灵佑,送子于老朽。于是后人代代相传太婆山很灵验,拜过太婆山不愁无儿孙。后孟氏老太的二个儿子寻母至此,闻知此事,非常感动母亲的善道,于是,为祭奠拜扫墓方便,便举家迁至三水。
据祖庙工作人员说,很多婚后未育的夫妇或初婚情侣,都崇信太婆山之灵佑,前来拜祭,祈祷早生贵子,更有不少港澳新婚夫妇远道慕名而来。因此,这里常年香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