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雕龙碑遗址
首页  > 湖北  > 襄阳  > 枣阳   »  雕龙碑遗址景点介绍

雕龙碑遗址

雕龙碑遗址
雕龙碑遗址,又称“雕龙碑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北3千米的武庄村南,是长江与黄河流域交汇带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炎帝氏族聚落遗址, 因遗址附近曾竖一刻有飞龙的石碑,故名“雕龙碑遗址。雕龙碑遗址东依青山,西望平旷,河水绕流,因遗址附近曾竖一刻有飞龙的石碑,故名“雕龙碑遗址”。雕龙碑遗址于1957年湖北省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东西长150米,南北长300米,总面积4.5万平方米。1996年,雕龙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雕龙碑遗址
所属时代
新石器时代
所处地区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北3千米的武庄村南
占地面积
4.5万平方米
保护级别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国务院
遗址别称
雕龙碑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
编    号
Ⅳ-16

历史沿革

1957年,雕龙碑遗址在湖北省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雕龙碑遗址正式发掘。1990年至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对遗址进行了5次发掘, 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

遗址特点

雕龙碑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长300米,总面积4.5万平方米。雕龙碑遗址文化层厚0.6—2米,有三个时期的堆积,分属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雕龙碑遗址建筑已经使用了混凝土的建筑材料。并将房屋建成单元式结构,并普遍使用了推拉式结构的房屋门等,,特别是用糯米拌三合土制成的混凝土材料,在每个房间里,靠近墙体或其近旁设置有灶围,有的灶置有火种罐。

文物遗存

通过发掘发现了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基址20余座,不同形状、不同性质的窖穴50座,成人墓葬132座,婴儿瓮棺葬57座,有单间半地穴式、双间、圆形单间和长方形三至四间地面建筑等,并发现有最古老的推拉门。 出土原始人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数千件。不少器物是同时代其他遗址所没有的,尤其是有一幢类似现在单元房并配有推拉门式的房屋基址。雕龙碑遗址还出土了石犁、石斧、石铲、石锄、石镰、石铄、石锛、石矛、石凿等等石器;锥、镞等骨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黑陶次之,以及少量泥质灰陶的陶器;器形有鼎、罐、盆、钵、豆、盘、杯、碗、瓮等。雕龙碑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水稻颗粒和稻壳,大型的百处古代建陶瓮、陶罐中贮存有大量的粟、黍类粮食,还有大量的陶纺轮、石纺轮、骨镞、骨锥、蚌器等。

研究价值

雕龙碑遗址距今为6000多年,是一处内涵丰富,保存完整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人们可以通过雕龙碑遗址了解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 体现了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价值。雕龙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地方文化特色明显又兼有南北文化特征,它的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 从已发掘的资料看,雕龙碑遗址至少存在3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说明这一南北文化接壤地带在当时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雕龙碑遗址发现的大量的水稻颗粒和稻壳,反映了这一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定居;发现的大量的陶纺轮、石纺轮、骨镞、骨锥、蚌器等,反映了这一时期纺织业十分普遍。雕龙碑遗址距随州历山“神衣洞”约30千米,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并与古文献记载的传说中的炎帝神农在时间和地城上完全一致,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炎帝神农氏族聚落遗址。雕龙碑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深入了解和研究炎帝神农时期的农耕文化和社会形态提供了实物证据。

保护措施

1996年,雕龙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雕龙碑遗址已建成陈列馆,陈列有推拉式房门的7个房间遗址,建筑平面呈“田”字形分布,以“十”字形隔墙支撑大跨度屋顶,同时以此分隔成4个开间。

旅游信息

  • 地理位置
雕龙碑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北3千米的武庄村南。雕龙碑遗址
  • 交通信息
在襄阳长途客运站乘坐到零阳的班车,然后转车前往鹿头镇到达雕龙碑遗址。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