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文物径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由总督彭定康先生主持开幕仪式。屏山文物径为本港首条文物径,在古物谘询委员会建议下,经古物古迹办事处和建筑署古物组数年筹备安排,遂得以开放,供市民参观游览。
屏山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邓氏其中一支早於十二世纪时已定居於此。多类瑰丽建筑先後兴建,不少至今依然屹立,见证过往的历史和社会发展。
屏山文物径蜿蜒於坑头村、坑尾村和上璋围间,长约一公里,将多座典型中国传统建筑接连起来,信步可达,使市民只须花半天游览时间,便可领略到过往新界的传统生活面貌。
文物径沿线的独特古迹包括聚星楼(香港唯一的古塔)、邓氏宗祠(本港最大的祠堂)、上璋围(一古围村)、觐廷书室(专为村中子弟准备科举考试而建)、洪圣宫、杨侯古庙与(以)及其他多所传统建筑。
文物径沿线皆设有路标和石刻印记为参观者引路。并设置资料板帮助他们明瞭沿途古迹的背景。
设立屏山文物径的费用由英皇御准香港赛马会及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赞助,工程由建筑署古迹组执行。最重要当然还是屏山邓族的支持,没有他们的合作和支持,屏山文物径这计划是难以实践的。
- 中文名
- 屏山文物径
- 外文名
- ping shan
- 位 于
- 香港新界元朗区屏山乡
- 简 介
- 串连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廊道
- 途 经
- 多座典型中国传统建筑物
简介
屏山文物径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屏山乡,环绕坑头村、坑尾村、塘坊新村、洪屋村、桥头围、灰沙围及上璋围,长约1公里,途经多座典型中国传统建筑物。
位于新界元朗的屏山文物径,蜿蜒千米,途经坑头村、坑尾村和上璋围三条村落,一些极具历史意义的古建筑,串连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廊道,勾勒出香港百年前农家小户辛勤耕种的生活图景。
屏山文物径把多座典型中国传统建筑物连接起来,信步可至。文物径沿线的独特古迹包括全港最大的祠堂邓氏宗祠、上璋围、觐廷书室、洪圣宫、杨侯古庙及其它多座传统建筑,其中聚星楼更是香港硕果仅存的古代楼塔。
聚星楼原名“魁星塔”,又名“文塔”,考古学家相信,聚星楼兴建至今已有超过600年历史。楼塔主要以青砖麻石建造而成,塔基位于一矮台之上,塔身呈六角形,原高七层,百多年前因强风吹袭而遭到破坏,上面四层已塌毁,最底三层完好无缺。相信是风水缘故,此楼塔一直保存该形态至今。
邓氏宗祠由邓族第五代后人邓冯逊于清康熙时期(1662-1722年)兴建,宗祠由三座祠堂组成,里面珍藏着有不少字画雕刻。邓氏家族是新界百年前五大原居族裔之一,早在12世纪末迁居屏山,定居新界至今已近1,000年
历史
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邓氏家族早在12世纪时已定居于此。在古物咨询委员会建议下,经古物古迹办事处和建筑署数年筹备安排,屏山文物径于1993年12月12日由当年港督彭定康主持开幕,并为香港首条文物径。文物径的设立费用由香港赛马会及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基金赞助,工程由建筑署负责,并得到屏山邓族的支援。
古物古迹
聚星楼(香港现存的唯一古塔 ,为香港法定古迹)
上璋围(古老围村,有200年历史)
杨侯古庙(数百年历史)
古井(200年前已经存在)
社坛(数百年历史)
邓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700年历史,为香港法定古迹)
愈乔二公祠(逾500年历史,为香港法定古迹)
觐廷书室(古时为村中子弟准备科举考试的书室)
洪圣宫(建于清朝,逾200年历史)
清暑轩(逾100年历史)
除了上述被列入屏山文物径的10项文物外,该区还有几项文物,包括:
若虚书室
圣轩公家塾
仁敦冈书室
达德公所
述卿书室古门楼
秀才故居
五桂书室(已不存在)
文物径沿途设有路标和石刻为参观者引路,并设置资料板介绍古迹的背景。以上古迹有部份正在维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