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喀纳斯图瓦村
首页  > 新疆  > 阿勒泰  > 布尔津   »  喀纳斯图瓦村景点介绍

喀纳斯图瓦村

喀纳斯图瓦村
喀纳斯图瓦村位于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周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从布尔津县前往喀纳斯湖旅游的必经之路,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海拔1390米,所属类型为人文古迹,生活着大约2000名图瓦人,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
中文名称
图瓦村
所属地区
新疆阿勒泰
地理位置
喀纳斯河谷地带
面    积
166万平方公里
海    拔
1390米
所属类型
人文古迹

基本资料

景点名称:图瓦村位 置:新疆阿勒泰开放时间: null面 积: 166万平方公里旅游项目:适宜季节: 春夏秋冬主要特点: 喀纳斯图瓦村周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从布尔津县前往喀纳斯湖旅游的必经之路。图瓦人仍保存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语言。餐 饮: 500人以上住 宿: 500人以上会议接待: 不提供停车泊位: 不提供地 址: 新疆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

自然环境

在遥远的新疆布尔津县,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区,生活着大约2000名图瓦人。图瓦人即是晚清《新疆图志》所记载的"乌梁海"人,世代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图瓦村夹在两山之间,不宽的山谷,刚好供这么80多户人居住。由于山不高,山谷便显得开阔,村庄因而也显得安详。村庄的背后是山坡,山坡的顶端是雪峰。正值夏季,雪峰被葱绿的树林遮掩得若隐若现。在夕照中,图瓦村里那些带有尖顶的、颇具瑞士风格的小木屋反射出一丝丝温暖的金黄色光芒。小屋旁边的松树三三两两地散布着,全都高大笔直。村中还长有白桦树,一棵一棵散落在松树中间,因为枝干雪白,便很显眼,再加上蓬勃的树冠,似一把把大伞。在图瓦村的背后,就是中俄边境上的友谊峰,西伯利亚的风从友谊峰吹过来,随着地势降低,骤然变暖,便孕育出了这片浓密的山林。图瓦村是个长条状的村子,由于木头小屋方方正正,村庄看上去也显得有棱有角。村中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一进入松林便了无痕迹。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脉像是一双大手,将这个村庄呵护在掌心。村中有人骑马,在路上快速奔驰。村子不大,从一家到另一家,原本不费什么事,但或许由于长久骑马的习惯,他们仍挺胸耸肩,把马打得飞快。马呢,大概也喜欢这样奔跑,从家门口蹿起,箭一般驰向另一处人家。由于路途太短,往往只是倏忽一闪,便又停住,人从马上下来,进了房子,留着马在外面,低头啃吃地上的草。人和家畜在许多事情上都坚持着共同的原则。在图瓦村,随便进入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款待你。你刚坐下,就端上酸奶、奶酒、奶茶、奶疙瘩、酥油、油饼、油筛子等。吃的食品你可以随便挑,但奶茶却是必须要喝的。主人把茶给你倒好,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的酥油和奶皮子。酥油入茶很快就化开,飘起几朵金黄色的油花,奶皮子在茶中也很快会被浸开,软软地漂在茶水表面。喝一口,顺势将奶皮子吸入嘴里,一嚼,马上有一股美妙的酸味弥散开。一般人喝奶茶,第一碗都是边尝边喝,不知不觉喝完了,等在旁边的主人马上就会给你添上第二碗。你从人们严肃的神情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什么,只好把第二碗也喝了。喝完了,人们才会告诉你,在图瓦人家里喝奶茶,必须喝两碗,因为你是用两条腿走进来的。喝完两碗奶茶,你再用两条腿走出去,吉祥平安。图瓦人打架,两个人打得鼻青脸肿,甚至要出人命了,旁观者在一旁只是看,没有任何反应。曾有人不懂图瓦人打架的规矩,上去拉架,结果那两人马上不打了,一起过来打他。原来,两个图瓦人打架,是要争英雄的,你去拉他们,他们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们两个人,所以会一起来打你。"一年之中,7个月冬天,5个月夏天。"这是图瓦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历史沿革

喀纳斯图瓦村居民是自称蒙古族的图瓦人,图瓦亦称 “土瓦”或“德瓦”、“库门恰克”。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的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与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个民族。图瓦人保存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哈萨克语组相近,因此图瓦人均会讲哈萨克语,与蒙古语不同。图瓦人学校基本上是普及蒙古语。在生活习惯上,图瓦人除欢度蒙古传统的敖包节外,还有当地的邹鲁节(入冬节),汉族人的春节与正月十五元宵节。图瓦人信仰佛教。但萨满教对他们影响也较深。图瓦人的房屋皆用原木筑砌而成,下为方体,上为尖顶结构,游牧时仍住在蒙古包。喀纳斯图瓦村与喀纳斯湖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旅游区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关于图瓦人的来源,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500年前从俄国和外蒙古迁来的;二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来的部分士兵繁衍的,因为这里曾发掘过乌梁海左旗的大印,许多图瓦人自称自己是“乌梁海蒙古”“乌梁海种人”;三是清初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对此,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专门从事突厥语言文化与中亚问题研究的程适良教授认为图瓦人是迁徙形成的。是一个独立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土著民。据他介绍,图瓦人最早曾聚居在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并在那里游牧和生息繁衍,公元17世纪,由于沙俄势力的进入,他们被迫迁至萨彦岭以南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即今天的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和蒙古国的巴彦乌列盖省,少部分向西迁到我国的阿勒泰地区。今天生活在阿尔泰山区的图瓦人就是那时迁来的;还有一部分是1881年从哈萨克斯坦的马尔卡湖一带迁来。当时图瓦人迁徙到的这些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从公元6世纪至19世纪,中央王朝一直委派官员行使管辖权。这些,在《北史》、《隋书》、《新唐书》、《蒙古密史》以及明清的古代文献均有准确的记载。后来沙俄将萨彦岭以南的唐努乌梁海地区(约7万平方公里)攫为已有加上外蒙古的独立,遂出现今天这样的状况。谈到此,程教授感到非常痛心,他说:“沙俄侵占中国7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时间是19世纪中叶以后,比香港割让的时间还晚,并且是非法侵占的。”因为俄罗斯和蒙古的图瓦人多、又是一个独立民族,所以许多人误认为我国的图瓦人是从俄罗斯和蒙古迁来的。

敖包节

热情的图瓦人向客人敬献哈达,他们背后的石堆就是敖包。6月8日,是居住在喀纳斯的蒙古族图瓦人的敖包节。6月6日早上就动身,7日傍晚时分,我们进入白哈巴村。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图瓦人的木屋,我们驱车直接前往吴花家住宿。一进入院子,就闻到奶香,顾不得旅途劳累,径直走到厨房,女主人正在制作牛奶酒,那可是为敖包节准备的食物。在村中随处转一圈,发现家家都在杀羊炖肉,酿 寻找色彩艳丽的秋色 相约同行旅行更精 彩 12星座的旅游目的地驴行日志,记录旅程 制奶酒,清洁房间,各家的院子里都搭晾着洗干净的衣服,女主人还将节日的盛装取出,一派节日前的喜庆。

祭祀

8日一大早,我们赶到离白哈巴村近5公里的敖包。“敖包”是蒙古语译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意为用木、石、土垒成的堆。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见,而且最热闹的祭祀活动。   眼前的敖包已经有30年历史了,用石头垒起,六棱形造型,此时有三位图瓦人正拉起印有经文的彩色经旗,将白桦树条插在敖包六边。10时左右,不时有图瓦人抱着石头走向敖包,将石头慢慢放入敖包,还有人带来了羊头,虔诚地放到敖包最外面一圈的大石头上。到了11时,人群一下多了许多,一家家携手走向敖包,绕敖包走一圈,然后半跪在敖包前,双手合什,用石头抵前额,默念祈祷,最后将石头慢慢放入敖包。在离敖包十米外,图瓦人都是男子聚一堆,女子和孩子聚一堆,分别排列成10人左右一个小圈,将每家带来的布条、牛奶酒、羊肉、奶疙瘩等放到前排为喇嘛留的位置前面。过了11时,喇嘛来了,一身砖红的喇嘛服,严肃的表情,径直走到敖包旁边,念着经文,将手中象征吉祥的爬山松枝叶依次放到敖包指向六个方向的大石头上。

祈福

12时,敖包节正式开始了,先是喇嘛念经,半小时后,到场的图瓦人全部起立,依次走过喇嘛面前,将经过喇嘛祝福的布条拿起,走到敖包前在白桦树上系上彩色布条。   等人们都系好布条后,整个人群围着敖包转着圈,大声喊着“呼啦依,呼啦依(意为祝福)”!声势浩大,非常壮观。我被这种热情的气氛感染了,站起身来也加入到图瓦人的行列,大声喊着“呼啦依”。游牧为生的图瓦人,用经旗、石头、布条,表达自己祈祷生活吉祥,憧憬牛羊肥壮的愿望。热闹的绑布条活动结束后,喇嘛又开始念经,所有人手里都握着一节爬山松,随着喇嘛的话语,一遍遍举过头顶,大声喊着“呼啦依”,感谢赐予食物的天地。15分钟后,开始分发食物,大家席地而坐,不分男女都举着瓶子喝奶酒,不到20分钟,就有人醉了,站起来东倒西歪,坐下来还在寻找奶酒,怪不得来之前就有人告诉我白哈巴村又叫“酒乡”呢。

境外图瓦

图瓦(Tuva)是亚洲腹地的一个古老地名,大体上包括西伯利亚南端叶尼塞河上游河谷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图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6世纪。公元13-18世纪时,图瓦处于蒙古控制之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军击溃准噶尔部蒙古军队后,图瓦归属满清统治,称“唐努乌梁海”,设四十八佐领(佐领是八旗制度的基层单位)。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签订《塔城条约》(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之地。清朝覆亡后,1914年,乌梁海成为沙俄的“保护国”。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战争波及图瓦,中国军队趁机收复乌梁海中东部三十六佐领,但很快被苏联红军击败,之后乌梁海东部九佐领决定归附外蒙古,中部则在1921年宣布成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受苏联保护。1944年结束独立,加入苏联。苏联解体后,图瓦于1992年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图瓦人总数现有20万左右,约3万人分布在蒙古国境内。

木刻楞

禾木村位于布尔津县北侧,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00人,其中图瓦人846人,占总人数的74%以上,是图瓦人口最多、最集中,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村庄。禾木喀纳斯民族乡政府就设在这里。从布尔津县到禾木村近170公里,是3个图瓦村中最远、也是惟一不通公共汽车的村,沿途要穿越高山峡谷、森林草原、茫茫戈壁。我们搭乘一辆林业检查站的212吉普车,中午12时出发,到夜里11时才到达。司机却说:“赶上这个季节天气好,还算顺当!”蓝天白云、高山、森林、草地成群结队的牧群……一片片的木刻楞房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图瓦人的标志。禾木河是布尔津河的一条支流,全长68公里,平均宽25米。禾木村政府所在地的木刻楞房屋就分布在禾木河东南岸的一片梯状台地上,长1.5公里,宽1公里,共有250多栋。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用木栏围起来,并在附近建有牲畜棚圈。这里的木刻楞房屋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显得原始古朴。房顶外用木板钉成“人”字形雨篷,房体四周用单层圆木堆成。圆木的直径大都有三四十公分,两头凿成榫眼,中间凿出一道槽沟,沟内垫上干苔藓,这样既稳定又保暖、还可以防雨防风。顶上盖一层木板,木板外是草和土构成的保暖层,土约15公分厚。还有一种很古老的简易木屋,只有门,没有窗,大都采用半地下形式,顶部都是圆的,外面加一层很厚的土,正中留一个排烟的露天孔。许多屋顶上长满了很厚很高的野草,初见还以为是坟堆,等见到有炊烟才认出是房子。听说这种房子是图瓦人仿蒙古包的形式而建的传统住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旺宗的家在村内的西南角,共有2栋5间木刻楞,前面2间旧的,后面3间新的。旧房建于1938年,是村内最老的木刻楞房屋,中途经过两次维修,已不能住人。新房建得很大也很结实,样式和内地有屋脊的房子差不多,只是窗户较小,空间较矮,主要是防寒的需要。3间房的重点部位挂了几块颜色很艳的挂毯,据说这在图瓦人中算最豪华的装饰。图瓦人之所以住木刻楞房屋,首先与当地的物产资源有关。这里地处阿尔泰山深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阿勒泰地区共有森林69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9111万立方米。这里海拔1300至2400米,属阿尔泰山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潮湿,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2度,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2至16摄氏度,封雪期长达5个月以上,雪厚度一般在1至2米。年平均降水量350至600毫升,大多集中在夏季,并且蒸发十分缓慢。在这样的环境气候条件下,木刻楞既可解决保暖又可解决防潮,是最合适不过的,被称为天赐的房屋。木刻楞房屋造价相对低廉,在当地建造一栋普通木刻楞房屋一般只需一两万元,讲究一些的也只需两三万元,这对图瓦人来说是能够承受的。过去图瓦人是游牧民族,以住蒙古包为主,历史上图瓦人和俄罗斯人一直往来不断,20世纪30年代,为躲避战乱,大批图瓦人曾纷纷逃往原苏联,后又陆续返回;当地也曾有许多俄罗斯人居住过,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一位叫赛丁的图瓦人向我们证实,听父辈们讲:最早禾木喀纳斯曾有3户俄罗斯人家,1918年又陆续迁来100多户。他们就是从俄罗斯人那儿学会建造木刻楞房屋的。

栅栏习俗

图瓦村有127个栅栏。这是我坐在村子对面的山坡上,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数清的。每家图瓦人的房前都有栅栏,大门就在栅栏的中间;房后也有栅栏,大多用于围住牛羊圈。在房后栅栏的外面还有栅栏,用于围住菜地。一般人家有这么三道栅栏就够了,但有的人家却有好几道,横横竖竖分布于房前屋后,似有许多东西需要圈住。赛尔江家就有7个栅栏,家用的4个,小商店两个,为了使家和小商店隔开,中间又竖了一个。图瓦人对栅栏很重视,无论在哪里安家,必修栅栏。图瓦村背后的山坡上有一家人,离村子很远,平时和村子里的人很少来往。我想,他们家就没有必要用栅栏了吧,然而等我爬上山坡一看,整整齐齐的四道栅栏分布于房前屋后,丝毫没有懈怠之意。栅栏其实不难修。村子后面就是成片的松林,一棵棵松树长得笔直挺拔,是做栅栏的好材料。图瓦人从山上选好木料,拉到门前,一根一根打好连接口,往上一卡就行了。一般情况下,盖一座房子得两三个月,但栅栏用两三天时间就可以完成。栅栏修好了,就接着修大门。图瓦人的大门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活动门,人出出进进,推动即可;另一种是横杆门,栅栏的连接处别着三到四根细木头,要出门了,将这几根木头取下。这种横杆门简单之极,却有很高的地位,不像那种活动门,一推就可进入,你走到这种门的栅栏外,要先向主人喊叫一声,报上自己的姓名,说明来意,主人才会出来给你开门,谁也不能擅自动手。我想,这种门肯定是图瓦人的某种古老传统,包含着他们的尊严和严厉的生存规则。房子后面的栅栏一般都很长,颇具流线美。人们要去山上打柴了,顺着房子后面的栅栏出去,晚上再顺着那条路回来。时间长了,每道栅栏旁便都有一条路,每家人都走自家栅栏下的那条路,绝不轻易走到别人家栅栏下。就连牛羊也认得自家的栅栏,早出晚归,走到村口了,就自觉散开,顺着自家的栅栏返回。在图瓦村,人和家畜在许多事情上都坚持着共同的原则。

酒文化

先前就听说图瓦人特别能喝酒,忽然碰到了,仍是大吃一惊。一个小伙子骑着马从山里出来,像是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打马疾驰到一家小商店前,将马拴好,进商店大呼店主拿酒。店主递给他一瓶酒,他递给店主一张钞票。就在店主给他找零钱的这段时间,他举着酒瓶咕咚咕咚全喝完了。店主见状,问他还要不要。他竖起一根手指头,店主就又给他拿了一瓶,重新找了钱。他举着酒边喝边往外走,等走到马跟前,又喝完了。于是他转身返回,又买了一瓶,一边喝着一边上马离去。马越跑越快,他的身子左右摇晃,但就是掉不下来。走远了,见他手一扬,白色的酒瓶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落入草丛。村里人喝酒,大都喝得平静从容。过节或遇到高兴的事了,他们便宰一只羊,买来一两箱酒,邀三五个好友,坐在家中喝。这时候的礼节很多,主人倒满一碗,自己先喝了,然后给客人一一敬下去。一轮转毕,主人又喝一碗,又敬下去。一般的汉族人勉强可以喝完第一碗,但第二碗是无论如何喝不下的。村里用来喝酒的碗很大,一斤酒一般只能倒三碗。酒量不行的人,喝第二碗酒后,人和碗便一起落了地。对图瓦人来说,这只是热身,敬酒和斗酒还没开始呢!主人敬三碗酒后,便将酒瓶递给客人中的一位朋友,他马上接住,敬一圈,再递给另一个人。一天下来,一箱子酒往往不够喝,主人吆喝一声,老婆或孩子便出去又搬来一箱。最后,所有的人都喝醉了,骑着马,由马自己走回去。家里人知道外出的人肯定喝醉,便亮着灯开着门等候,听见栅栏外有马的叫声,便知道喝酒的人回来了。“一年之中,7个月冬天,5个月夏天。”这是图瓦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冬天,大雪将村庄与外界隔绝,酒成了生活中的依赖。有人曾做过统计,图瓦村人有一年喝了45吨酒,按人口算,一个人一天平均喝两瓶半。时间长了,每家屋后的酒瓶子便砌成了一面墙,阳光一照,闪闪发光。村子里有整天只喝酒不干事的人,把自己的钱喝完了,便去喝别人的酒。慢慢地就把整个村庄全喝遍了。有些人喝坏了身体,干什么都手脚抖个不停,到了这种地步,人已经无法再离开酒了,只能借酒精麻醉被酒弄坏的身体。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无比快乐地喝了一辈子酒。多林的父亲年轻时善饮,到年老后,仍有能喝两三瓶的酒量。打猎的时候,他带上一瓶酒,等到猎物出现就打开瓶盖,一边喝一边瞄准。趁着酒兴,他居然弹无虚发,百发百中。一次,他被两只狼逼到一个山洞里,子弹已经打光,枪也不慎掉入山谷,他一着急,从腰中抽出酒瓶,准备击狼。一只狼爬上斜伸入山洞的一根朽木,慢慢向他逼近。他隐藏住身子,待它接近后,突然闪出,一瓶子砸向狼的腰。他当了一辈子猎人,知道狼的腰和麻秆一般细脆,轻微一击,就断了。那只狼被他打个正着,惨叫一声,落入谷底,在一堆石头上摔得粉碎。然而,另一只狼突然向他扑来,他只觉得眼前有条黑影一闪,左臂发出一阵钻心的疼痛。那只狼已用双爪攀在自己的腰上,咬住了他的左臂。他怕狼窜起咬自己的脖子,便慌忙用右手去按狼的头。狼死死咬住左臂不放,无论他怎么按,就是不松口。他一急之下,打开酒瓶盖,将瓶口塞入狼嘴里去,使劲给它灌酒。狼叫了一声,身子一软,跌倒在了地上。它大概被酒呛住了,在原地打滚,好不容易才把酒瓶子甩了出去。他走过去一看,便笑了。狼和人不一样,喝醉后,浑身抖个不停。他见那只狼的皮毛不错,就又一挥手,一瓶子将它的腰打断,用一根粗藤缚住,拉回了家。那张狼皮他每天晚上铺在身下,成了温暖无比的褥子。

最美古村

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湿地等15个类型。其中,喀纳斯湖畔图瓦村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一。喀纳斯图瓦村居民是自称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图瓦人村落是蒙古族图瓦人生活的村落。图瓦亦称“土瓦”或“德瓦”、“库库门恰克”。 图瓦村位于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周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从布尔津县前往喀纳斯湖旅游的必经之路。海拔1390米。图瓦人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他们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民族。

村镇名单

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丹巴藏寨(四川)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云南)喀纳斯湖畔图瓦村(新疆)黎平肇兴侗寨(贵州)婺源古村落群(江西)丽江大研镇(云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