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泉
神泉镇地处揭阳市惠来县东南部,距县城9公里,东邻前詹镇,西接东陇镇和南海经济开发区,南临南海,北连华湖和惠城镇。倚山面海,惠来县三大海滨城镇之一(神泉,前詹,靖海)区域面积5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8公里,有耕地17740亩。2007年底,全镇总人口9.31万人,总户数18255户,其中非农业人口6.96万人。神泉港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对外通商港口,汇集县内龙江河、雷岭河、盐岭河三大河流,系粤东地区最大的天然良港,被广东省列为一级渔场,是国家一级渔港。海产品主要有鱿鱼、墨鱼、带鱼、龙虾、马鲛鱼、石斑鱼、鲍鱼、金龙鱼等。
- 中文名称
- 神泉镇
- 外文名称
- Shen Quan town
- 别 名
- 神前
- 行政区类别
- 镇
- 所属地区
- 中国华南
- 下辖地区
- 南华社区华埔村、澳角村,图田村,芦园村
- 电话区号
- 0663
- 邮政区码
- 515231
- 地理位置
- 惠来县东南部
- 面 积
- 58 平方公里
- 人 口
- 10万(2007年统计)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著名景点
- 海角甘泉、海市蜃楼、玉华宝塔、惠来海滨度假村、沃角炮台等
- 机 场
- 揭阳潮汕国际机场
- 火车站
- 葵潭站
- 车牌代码
- 粤V
- 港 口
- 神泉港
- 主要社区
- 南华社区,北门社区
经济概况
海岸线长14.8公里,是惠来主要渔产区之一。有机动渔船860艘,动力共2.6万马力,年捕捞量1.8吨。工业以渔网、造船、水产口加工为主。有镇办工业7家,引进来料加工工业4家。县办国营工厂2家、二轻工业厂8家。镇内有盐场3个,盐田合计5600亩,年产原盐约700吨。198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562.92万元,其中渔业产值1269.96万元,占49.55%。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5所,卫生院1所,影剧院2座。1987年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神泉港镇区西南侧,有公路通惠城,汇人葵和公路。不久前神泉镇又开通了揭阳至神泉港的揭神公路,未来还计划建造揭神铁路,形成惠来海陆交通枢纽。神泉镇历史文化
郑和七次下西洋曾于神泉设立储运仓库,为郑和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材料和佐证史料。神泉镇的石壁寮庵被县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壁寮庵始建于明代,道光年间由县衙出石重建,光绪三十年四年正月知县为护庵而立禁示牌。庵内现保存有铜塔、铜镜、观音石像、经书等可移动文物一批,对惠来明末清初的石庵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经济发展
201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1.24亿元、社会零售总额8.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财税收入697.3万元,分别增长12.6%、10.1%、14.2%、11.4%。农业
神泉镇历史上以种植水稻、番薯、蔬菜为主。近几年来,蔬菜、水果种植量呈上升趋势,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至2007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6200亩(以双造计),单产383公斤,总产10050吨;水果面积12000亩,年产水果751吨。畜牧业以家庭饲养为主,年饲养量35万只(头)。渔业
海洋捕捞业是神泉镇的龙头、支柱产业。神泉镇依托海洋、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全镇现有108匹马力以上机动渔船715艘,杉竹排395只,海产品有鱿鱼、墨鱼、带鱼、龙虾、马鲛鱼、石斑鱼、金龙鱼等。2007年海洋捕捞产量41580吨。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全镇有鲍鱼场11家,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并实现孵化、养殖、销售一体化;对虾养殖场21家,养殖面积1200多亩。工业
神泉镇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改革开发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猛。1989年后,企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国营和集体企业的主导地位渐渐为私营企业所取代,涌现了大量有竞争力的私营企业。1994年,神泉镇企业产值实现“亿元冲线”目标。2007年,全镇有工业企业460家,形成了以具有沿海特色的造船、修配、织网、制冰、水产品加工、缆绳、拉链、塑料制品等产业。其中水产品加工业221家,年产值4亿元;制冰厂18家,拉链厂12家。长荣食品远销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昌拉链“DCC”牌商标跻身揭阳市知名商标行列。目前,占地面积3900亩的神泉对外工业园区已完成规划设计,该园区的建成,将为神泉镇的工业发展打造坚实的发展平台。商业
神泉镇历史上商贸比较活跃,素有“小香港”之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镇先后建设了镇区、澳角、芦园等4个集贸市场,占地面积15.5公顷的神泉粤东水产品市场已完成规划,计划投入资金1.1亿元。旅游餐饮业
神泉镇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海滨餐饮业,目前已创办较大规模的海鲜楼2家、海鲜大排档8家,形成海鲜饮食村,打出了品牌。如今,揭阳、汕头、普宁、潮阳以及深圳等地客人经常在节假日慕名到芦园海滨游玩、品尝海鲜,神泉港、芦园渔村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旅游餐饮业发展前景看好。社会事业
教育
神泉镇历史上比较重视教育,涌现出神童苏福等著名文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公办、民办教育蓬勃发展。1990年8月,投资364万元的澳角渔业中学建成,该校是广东省第一所由村民自筹资金建成的中学。1997年5月,神泉镇人民政府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单位。至2007年,全镇有中学3所,在校学生3548人,教师254人;小学23所(其中公办21所,私办2所),在校学生15564人,在职教师581人(其中私办小学在校学生3334人,教师96人)。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社团主要有潮剧团、潮乐社、灯谜协会、象棋协会等。地方传统文化有神泉英歌、赛龙舟等。民间传统工艺有木雕、竹编、石刻等。卫生
神泉卫生院于1958年建立,1996年建设现院址,2000年重新修建,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至2007年,神泉卫生院有中西医师22人,病床18张。全镇有个体诊所10家,乡村医疗站21家。社会保障
全镇建敬老院2座。基础设施
公路
公路主要有揭神公路、惠仙沿海公路、司神公路和东横路;村道方面,除横山、赤山、桃美、前湖等村未修建水泥路面外,其它17个行政村已修通水泥路面。港口
神泉港是粤东地区的主要商港和渔港,是揭阳市对外交往的主要通商口岸,建成长1003米渔港南防波堤及三条长570米的护岸堤,于1993年被列入广东省渔港建设专项投资十年规划, 2007年12月,神泉港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国家一级渔港。通信
神泉镇设邮政支局、神泉电信支局、澳角电信营业所,1999年9月,神泉镇澳角村建成全市第一所村级电信营业所。水利
全镇有小(一)型水库2宗,蓄水能力558.82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1宗,蓄水能力430万立方米。供水
神泉镇有自来水厂一家,于1985年3月动工,1986年12月投产,日供水量3千吨,采用水塔固定水位供水。电力
神泉镇由县电网供电。1960年建镇供电所,1979年,从惠城架接高压线路7公里至神泉, 2002年对全镇供电线路进行改造,辖区内高压线路66.54公里,低压线路276.6公里,配变压器93台。著名景点
有多处名胜古迹,其中较著名的有:海角甘泉、海市蜃楼、玉华宝塔、通天古井、烟墩望海、渔船晚归、玉笏朝天、书院青松、沃角炮台、鳌头塔、天后宫、澳角老婶房、妈祖石雕像等。澳角炮台
澳角炮台位于惠来县城南二十里的澳角乡西北。东至溪东炮台5里,西至神泉炮台5里。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为防倭寇而建。设置炮6尊,营房7间,专防外委一员,台兵18名。炮台朝东,面临溟渤。炮台四周贝灰夯筑,上有城堞、炮眼及人行通道。墙高5.8米、厚2米,人行道1.3米,总面积312平方米。现四周仍完好。华家妈祖像
惠来地处粤东沿海,海岸线长81公里,沿海村庄30多个,村民的祖先大部分是从福建莆田迁徙而来。沿海特点与莆田湄州岛紧密相连的亲缘关系,是妈祖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南宋庆元六年(1200)便有福建莆田移民在神泉港建妈祖庙奉祀妈祖至今,数百年来,妈祖文化通过妈祖信仰者运用庙宇奉祀妈祖这一特殊的传扬方式,让妈祖文化在惠来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玉华宝塔
“玉华宝塔”伫立于甘泉南边约200米处,建于清代,是一座七层八角形实心塔,是渔船归航的标志。远远望去,就像一支如椽大笔,在蓝蓝的天宇上写下瑰丽的诗篇。塔门留有清惠邑县令王玮撰写的对联:“泻影入沧溟,静浪恬波,早见鲸潜鲵伏;高标出云汉,扪星摘斗,伫看凤起蛟腾。”塔下新建八角形墩台,周围回栏绕筑,景地幽雅。海市蜃楼
沿玉华宝塔的水泥路向西,迂折朝南,再向西,便是西港码头。据说这里是看“蜃楼海市”的最佳地点。有书记载,神泉镇的蜃楼海市是我国三大蜃景之一,常于春夏之交出现在神泉港西南海面上。据说,2005年3月的一天下午,在西南方向的港面上出现一大片橙黄色的彩云,徐徐向东飘来。突然,一些彩云变成帆船,乘风朝这里驶来,那些帆船后来竞凑在一起,变成一座拱形的大桥,桥上有霓虹灯在闪烁,来往的车辆疏落有致。其后,幻景变化万千,异常美丽。南岸观月
西港码头南面是港湾,港弯过处是南岸。与大海亲密接触,赤着脚踏在软绵绵的沙滩上,脚底下传来了海的呼吸。掬一捧海水对泼,别有生趣;搂一缕海风入怀,豪情顿生。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日趋高雅,“南岸观月”遂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神泉的一新景观。烟墩望海
每年中秋之夜,神泉镇及周边乡镇的人们,男女老少相携坐轮渡,带着烟花红烛、水果饮品、鱿鱼脯、月饼等至南岸。有的在沙滩上围沙墙,点燃烟花烛火,品酒谈心;有的在海边戏水踏浪、拾贝壳、赏月观海,共享天伦之乐。青年男女在此约会,向“月娘”祈愿。中秋夜,成为神泉及周边乡镇年青人的“情人节”。看海的另一妙处在神泉西南高地的烟墩。登临这里,南眺大海,别具一番境界。只见烟波浩渺,翔鸥点点,船只随波起伏。渔船出海时,千帆竞发,如出征的军舰,浩浩荡荡;渔船入港时,如万马奔腾,又如铺天盖地的将士凯旋而归,景象非常壮观。登高眺海,使人眼界开阔,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这就是“烟墩望海”。海角甘泉
位于神泉镇区东南角,宋时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其时潮汕神童苏福为它题写独脚联“抉(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一时成为绝对,扩大了此泉影响,并被人们编造出许多神奇传说,使此泉演变为“神泉”。清乾隆间知县王玮在井旁建亭,将苏福独联刻在亭柱上,并树碑撰文。清代歌咏神泉诗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产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称。特色产品
曾经白萝卜是非常盛产的,而且由于地质,白萝卜也甚美味;绿豆饼;海产品等。相关传说
神泉来历
约800年前,惠来的著名古镇之一神泉还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而不像如今和周围连成整片陆地。然而在海边沙滩上居然发现有一口泉眼,任凭潮水涨落盐卤浸泡仍然甘甜非凡,成为海角的一大奇景,也惠泽一方渔民。公元1553年,这个原来叫做“神前”的地方正式更名为“神泉”,可谓“城以泉名”。这口以出水甘甜著称的泉眼依旧没有丝毫枯竭的迹象,泉壁砌石,护栏围着一泓神泉镇曾经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泉”,而600年的人文遗存更使这里别具风情。泉旁有亭,名为甘泉亭,原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979年为台风所毁,现立于泉边的甘泉亭为1980年修建。在一根亭柱上,记者又发现颇可玩味的一景——一副独脚联: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同行的人介绍说,相传此上联是惠来历史上著名的神童苏福所作,因为仄平镶嵌独特,又与神泉奇景巧妙结合,所抒发的情怀境界也相当高远,因此几百年来难觅可对之句,成为不折不扣的独脚联。乡间传言,当年郭沫若来此地也特意为之沉吟良久。郭沫若的这一经历使这个孤联之难对得到了一个相当权威的注解。神泉亭塔碑记
亭中有立石,走近细观,是《神泉亭塔碑记》,井、联、碑、亭由此联成一体。有记载明言“到惠必到神,到神必观泉,观泉必赏联”。关于神童苏福,李文升告诉我们,他是神泉镇人,生于明洪武四年,在他13岁那年的春天,当地府县以神童举荐他以征士的名义遥涉江河赶往南京陛见朱元璋。朱元璋因觉得他年纪太小,不便在京深造,便赐金与粮遣返,嘱咐其长大后再为朝廷出力。苏福便踏上了归程。当地人对苏福路上的遭遇有许多传说,最连贯的一种是说苏福途经浙江濮州驿时,因为当地爆发痢疾瘟疫,而苏福又恰恰掌握了治疗痢疾的良方,便滞留当地为百姓医治,大有成效。自己却因为劳累过度而染病,医不自治,不幸命丧他乡。朱元璋听到苏福去世的消息,扼腕不已,颁旨厚葬。惠来知县便在惠来马东山山腰为苏福营造了衣冠冢,这一堆小小的黄土至今犹在。隋唐时代
就有中原及福建等移民在此繁衍生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神童苏福就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诞生。神童8岁时,就以其灵异的思维和匠心独运的超凡想像,写下了著名的《三十夜月诗》而震动朝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赏识,钦定为神童,传为佳话。神泉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有神童的麒麟彩笔闪烁着耀眼的光环,使这个美丽的港城散发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辉映的独特魅力。人们常说:“到惠必到神,到神必到泉。”神泉镇东南角有“海角甘泉”,古时近海滩。宋代,人们在这海滩边发现了一个淡水泉眼,泉水甘洌,取之不竭,且能去暑祛邪,胜于药石,真是神奇极了!明代时,人们把它砌成了泉井。后泉井旁建甘泉亭,亭中立一石碑,清乾隆年间惠邑县令王玮撰碑记,记载神童苏福引众在此汲水等事,其中有句云:“故泉以人显,城以泉称也。”这大概可以知道“神泉”城名的来历。石碑左侧一亭柱留有神童苏福的独脚联:“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神童的独脚联,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才子名士、文臣武将撰写下联。虽有佳对,但因上联乃神童所撰写,故至今仍没有人将所撰下联刻于亭柱,让神童的上联永远成为神泉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行政规划
1949年5月惠来县全境解放,设立神泉区;1952年5月,镇境划设为第六区(驻神泉镇);1958年9月取消乡建制,并入红旗公社(即今惠城镇),同年12月,撤消惠来县建制,红旗公社并入普宁县;1961年3月,恢复惠来县建制,设置神泉人民公社;1983年11月,实行政社分设,置区建乡,神泉公社改为神泉区;1986年11月,撤区建镇,改称神泉镇;现辖2个居民委员会,19个行政村,下辖自然村28个。南华社区
在惠来县城南面7.5公里处,神泉镇区西南部。人口0.84万。因居委会设于玉华塔南面,故称南华。范围:铺仔头至沙田,1-5号公路。主要街道有公园街、玉华街等。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手工业和商贸。有拉链厂、建材厂等街道集体企业12家,个体企业6家。北门社区
在惠来县城南面7公里处。人口0.62万。以居委会设于神泉城北门而命名。范围:水上公社、西门头、西门直巷、司神路、上泉路。居民多从事工商业。有制冰、渔网具、锯木等街道集体企业8家,个体企业6家。澳角村
澳角村位于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揭阳市惠来县。 在惠来县城南面8公里处,神泉港东南1公里的岬角地带。是揭阳市的第一大渔村。人口约2万。宋代、蔡、许、蒋等姓居民在此定居,村落依山临海,系岬角地带,地形似凤凰,故名凤山;后有黄姓人迁入,因村前澳内有一巨礁,形若香橼(橼潮音黄)故又名香黄澳;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以地处澳湾岬角,改称今名。聚落依山临海呈复合状分布,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和部分瓦木结构古式平房。以渔为主,海鲜特产有对虾、石斑、鱿鱼、龙虾等。有渔产品加工业230家,制冰厂10家,渔网具手工业10家,渔船数百艘。有中学1所,小学2所,医疗站1个,市场2座等公共场所设施。有公路通葵和公路。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村北海边高地筑营盘驻军,1938年日军入侵,营盘被毁、遗址尚存。曾任国民党海军中将司令的林兴林是该村人。蔗埔村
在惠来县城东南6.2公里处。由蔗埔、英四内、尖埔3年自然村组成,以村委会驻地命名。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附近溪洋村吴姓居民来此广阔的山埔(坡地)看守甘蔗,后在此定居创村,取名大蔗埔。1980年地名普查时简称蔗埔。聚落呈长方形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人口0.11万。以农为主。有耕地849亩,主种水稻、番薯、花生。山地820亩,植松柏、木麻黄和果树,有小学1所。司神公路从村东经过。神渔村
在惠来县城南面8.1公里处。神泉镇区西南侧。人口0.35万。1964年由神泉大队析为居民、农业、渔业3部分,称神泉渔业大队。1986年设为神渔村民委员会。聚落呈复合状分布,建筑为砖瓦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以渔为主。海产有赤蟹、虾、鱿鱼等。有晒鱼干场50个,渔产品加工厂、冷冻厂、渔网厂、修配厂近20家。有公路接惠神、司神公路。神农村
在惠来县城南面7.8公里处,神泉镇区西南侧。人口0.26万。1964年由神泉大队析为居民、农业、渔业3部分,称神泉农业大队,1986年设为神农村民委员会。聚落呈复合状分布,建筑为砖瓦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1638亩,主种水稻、番薯及豆类。山地1670亩,均已绿化。有20%的劳动力从事商贸和服务业。有医疗站1所。有公路接惠神、司神公路。溪东村
在惠来县城南面偏东10.3公里处。人口0.24万。明末,谢姓居民到此创村,后有张、林、黄诸姓相继迁入,因村落在溪的东侧,故名溪东,溪也因村而得名溪东溪。聚落沿溪东溪呈长块状分布,建筑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以农为主,兼营渔业。有大耕地1522亩,主种水稻、番薯、花生。山地1100亩,营造薪炭林,间植荔枝。海产有金龙鱼、蓬螺等。村西的溪东溪出海处盛产鳗鱼苗。有小学1所。有简易公路通镇区。前湖村
在惠来县城东南8.1公里处。人口0.18万。宋末,有邱、周2姓居民在此定居,后又有肖、高等姓居民到此聚居。因村三面高山,村前低洼湖,故称前湖。聚落呈长方形分布,建筑为砖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1607亩,主种水稻、番薯、花生。山地10000亩,造林9000亩,间种果树300亩。村东南、东北有圆山岭、黄溪蓝、水吼3座水库。有小学1所。属革命老区。有简易公路接惠前公路。文昌村
在惠来县城南面5.9公里处。人口0.38万。明初,邓姓居民到今村北侧约300米处的后山头居住,不久,南移至今村址,并相继有余、林、周、许等姓人迁入聚居,因聚落在文昌山南侧,故称文昌,又因村民多以晒盐为生,劳苦贫困,而民风淳朴,因而以谐音亦称忙情,流传有忙清忙不富之谚。聚落于文昌山南侧呈长方形分布,建筑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以盐业为主,兼营农业。有盐田2000亩,是惠来县历史修久的产盐基地之一。耕地790亩,主种水稻、番薯。山地650亩,植相思、马尾松。有电讯器村预制厂1个,小学1所。惠神公路从村东侧经过。而今农田荒废,盐业凋零。大量青少年外出务工,村里多剩下从事建筑业的中老年人,及小孩。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要远远大于男性,多从事工厂工作。图田村
在惠来县城西南9公里处。人口0.29万。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周姓一支从福建莆田县迁来此定居。背海面溪,四面环水,形似小岛,可耕地土质为海滩涂地,故名涂田,后雅称图田。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以渔为主,兼营农业。海产有赤蟹、对虾、马鲛等。耕地908亩,主种薯、豆。林地4000亩,其中防风固沙林2000亩。1926年成立图田农协会,次年组织赤卫队,1928年3月参加彭湃领导的攻打惠来县城的武装斗争,1929年秋建立惠来县苏维埃政府图田交通站,1938年秋建立惠来县苏维埃政府图田交通站,1938年建立中共图田支部,成立青抗会。属革命老区。有小学1所、医疗站1个。有简易公路。图上村
在惠来县城南面偏西9.1公里处。人口0.18万。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周多宪从潮阳洒港迁来此定居,村地背海面溪,四面环水,村落在涂田(今称图田)村东面1公里处,故名涂上村。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以农为主,兼浅海捕捞。有耕地881亩,主种薯、豆。林地525亩,其中防风固沙林300亩。海产主要有苗虾、西施贝等。属革命老区。有小学1所。有简易公路。角林村
在惠来县城东南3.8公里处。人口0.18万。宋代,杨姓村民创村,因周围林木荆藤茂密,丛簇互拥,当地土语谓之帕、篮,故称村名为杨帕篮,及后周围建起后吴、城仔、新乡、刘厝等村,诸村连成一片,村中有两巨石,形似羊角,遂重新命村名为羊角林,1980年地名普查时简称角林。三面丘陵,南为文昌山,西侧临雷岭河,村落在窝地中凸起的低丘之上。聚落依雷岭河东侧呈长方形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1130亩,种植水稻、番薯、花生。山地1430亩,主植马尾松、相思、木麻黄和荔枝、桃、李等果树。有小学1所、医疗站1个。村北有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所建的三长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改建为石壁庵。华家村
在惠来县城南面10.5公里处,濒南海。全村887人。宋时已有渔民在此海边搭寮守渔船,后游、张等姓居民在伯公山坑下西面避风搭寮定居,称下坑,继之谢、吴、胡、许等姓居民相继迁入聚居,遂成村落,改称下家,后雅称今名。聚落临南海呈长方形分布。建筑多为泥瓦木结构平房,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以渔业为主,兼农业。耕地80亩,主种稻、薯。山地及沙滩460亩,均已造林。有小学1所。有司神公路从村前经过。芦园村
芦园村在惠来县城南面11.8公里处。由芦园、溪东港、东坑仔3个自然村组成,以村委会驻地命名。宋代已有渔民在此搭寮捕鱼。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庄、谢、王、黄、杨等姓居民相继迁入,遂成村落。地处海边丘陵之凹部,环村东、西、北3面有鸡笼山、看仔石、桶弓石3个高地,形同炉沿上的3个垫角,故称炉园,1950年改为今名。人口0.53万。渔农并举。海鲜特产有紫菜、龙虾、鱿鱼等,远销港澳等地。还有养殖鱼虾池120亩。耕地2020亩,主种水稻、番薯及豆类。山地586亩,植木麻黄、相思等。有小学1所、医疗站1个。是革命老区。有公路通镇区。金东村
在惠来县城南面7.1公里处。人口0.17万。原村建在龙江、盐岭、雷岭3河出神泉港之交汇处,古为沙洲,因周围遍生胶绽村(海底红树林),故称胶绽洲,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金姓居民选择与陆地相连的沙洲西侧创村,取名新乡仔(已废),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许姓居民到此创村,因村落在金姓居住的村庄东侧,故名金东洲,1980年地名普查时,简称金东。聚落呈方块状分布,建筑为三合土结构古式平房。…桃美村
在惠来县城南面偏东11.2公里处。人口0.12万。明初、篮、颜等姓居民到此创村、村落初在山顶,后逐渐移至山下,村前为黑色土壤,故名乌涂尾,后雅称今名。聚落为长方形分布,建筑为砖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817亩,主种水稻、番薯及豆类。山地450亩,植松柏、相思等。部分村民兼营竹筏浅海捕捞。有小学、医疗站各1所。有简易公路通镇区。石盘村
在惠来县城东南面9.1公里处。人口0.1万。明末,有罗、曾2姓居民在此定居,因村地平坦似盘,四周为黑色巨石,故名乌石盘,1965年简称今名。聚落处溪东溪西侧呈块状分布,建筑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670亩,主种水稻、番薯、花生。山地450亩,营造薪炭林,间植果树。有小学1所、医疗站1个。有简易公路通镇区。鳌头村
在惠来县城南面4.5公里处。人口0.17万。元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曾任惠州县令的王鳌安从潮阳汤头村迁徙于此创村,据说村址选在文昌山落脉处,以期冀子孙科举扬名,帮取名鳌头。聚落依文昌山呈弓状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1030亩,主种水稻、番薯、花生。山地560亩,植相思、马尾松、间种果树。有小学1所。属革命老区。村后文昌山上有明崇祉元年(公元1628年)所建的鳌头塔。惠神公路从村南侧经过。赤山村
在惠来县城东南5.8公里处,由新赤、老赤、石龟埔、拔仔围4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新赤村。新赤和老赤原统称赤山,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庄姓一支到此创村,后有张、陈、方、李、杨等姓居民相继来此聚居,因村地及四周山坡皆为赤红色土壤,故名赤山。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吴姓居民于村旁另创一村,称新赤山,先创之村称老赤山。聚落处惠神公路东侧呈椭圆形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人口0.1万。以农为主。有耕地815亩,主种水稻、番薯、花生。山地1790亩,植相思、松柏和果树。有小学1所、医疗站1年。司神公路从村前经过。横山村
在惠来县城东南7.6公里处,由横山、排埔、石湖3个自然村组成,以村委会驻地命名。宋明,吕、谢等姓居民在此定民,因村后是一条东西横贯的山丘,故名。及后詹、林、吴等姓居民在附近创立若干小村,这些村落后来都归入横山。聚落依丘陵呈长块状分布,建筑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人口0.25万。以农为主。有耕地2261亩,主种水稻、番薯及豆类。山地5500亩,为薪炭林,间植荔枝、桃、李等水果。有小学1所、医疗站1个。是革命老区。有公路接司神公路。曾任台湾宪兵司令的吴惠生是该村人。华埔
在惠来县城西南7.5公里处。人口0.19万。宋时,蔡姓居民创村,明范例武十三年(分元1380年),陈姓一支迁此聚居。因村落在低洼的沙埔(丘陵坡地)上,故名下埔,后雅称华埔。聚落呈长方形分布,建筑为三合土结构平房。农、渔、盐并举。耕地271亩,主种薯、豆。盐田1500亩。有小学1所、医疗站1个。- 高昌区 1葡萄沟
- 高昌区 2坎儿井民俗园
- 高昌区 3火焰山风光
- 鄯善 4火焰山景区
- 高昌区 5吐鲁番博物馆
- 高昌区 6大漠土艺馆
- 高昌区 7库木塔格沙漠
- 鄯善 8吐峪沟
- 鄯善 9洋海墓群
- 高昌区 10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高昌区 11阿斯塔纳古墓
- 鄯善 12吐峪沟石窟
- 高昌区 13苏公塔
- 鄯善 14鲁克沁历史文化旅游区
- 高昌区 15吐鲁番沙漠生态旅游风景区
- 高昌区 16高昌古城
- 鄯善 17库姆塔格沙漠
- 鄯善 18吐鲁番吐峪沟千佛洞
- 高昌区 19台藏塔遗址
- 鄯善 20吐峪沟麻扎村
- 鄯善 21鄯善影视文化旅游区
- 高昌区 22阿斯塔那古墓群
- 鄯善 23沙山公园
- 高昌区 24吐鲁番郡王府
- 高昌区 25沙漠植物风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