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浩门古城
首页  > 青海  > 海北  > 门源回族自治   »  浩门古城景点介绍

浩门古城

浩门古城
浩门古城位于门源县城东南三华里处。古城高踞浩门河北岸的一块台地上,南沿高崖,北倚高梁,东西皆为深沟,居高临下,气势磅礴。东、西临古城东路与古城西路,北今为房舍建筑物,距东关街二百米,习称古城。城北背依巍巍祁连山,山势嶙峋,状如舒展臣经。山峰白雪皑皑,阳光反映出万缕银丝。山色雪光,映衬着这座历史的古城。
中文名
浩门古城
位    于
门源县城东南三华里处
原    名
达南城
始    建
宋神宗熙宁年间

古城概况

城墙距浩门河北岸约一华里,高出河床80余米,呈长方形,东西260米,南北240米,底宽4.5米,顶宽4米。仅开南门一座,门宽18米,东西均为封闭城墙,都掘有护城壕,并以深壕为堑。城内曾有东西南丁字形三条大街、巷道里开,井然有序。有瓮城呈半圆形。目前城内无任何建筑物。旧时房舍早已荡然无存,唯破碎瓦片俯拾即是。城门又隔河相对翠松蔚然的青山,与城呈现为照壁之形,名为照壁山,其形如桃,桃峰直刺云天,横断成壁,壁面遍呈云杉,间有灌木丛里,常年碧翠,景色十分壮观,每逢夏秋,丛间野花竞艳,清香扑鼻,野生樱桃、酸瓶、莓果随意可摘。微风起时,松涛作响,波声各奏,朝晚霞光与山林翠色相映成趣,景致优美。沿南城墙脚,有清泉数处,泉水突涌,清澈明净,其味甘美,饮之可口。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墙西北角竖有青海省人民政府的石刻保护标志。

历史沿革

根据《西宁府新志、地理、山川》及《大通县志、建置沿革》记载,浩门古城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1所)所筑,原名达南城,崇宁二年改为大通城。据史册记载,此城建筑后210年间,金夏兽交替占领过此城,元代沿用,明代洪武八年修复此城,屯兵戌守。北廓外,南北设九条街道,当时内地商贸往来不绝,生意兴隆,街市繁荣,居民殷实富庶,安居乐业。明朝天启年间古城失陷于蒙古人。蒙古族人欲攻此城长达十年,但因守防严密,没法正面攻取,最后,他们想了一个办法,终于智取成功了。

民间传说

事情发生在几百年前的一个正月十五日,据说,这一天,从冷龙湾达坂过来一个由300多蒙古人组成的商队,他们各牵骆驼一峰,每峰骆驼上驮有两只木箱,下午来到城北茶马市。当地人见是蒙古商人,并没放在心上。该城居民有正月十五晚上放河灯的习俗,这天天一黑,城内军民便大开城门,拥到河边,争先恐后地将点燃的河灯放入河中漂流,看谁的河灯最好看,漂流的时间最长。就在这个时候,那300余名蒙古人牵了骆驼,勾结内奸闯进城内,卸下驮在骆驼上的木箱,木箱打开,原来每个木箱里藏有两个人持武器的人,这些人从木箱中跳出,和外面的300余人相联合,1000余人突开杀戒,顿时,城内一片慌乱,守兵来不及应战,结果,火光冲天,血流满街,全城陷落了。历史过去几个世纪,现在站在古城遗址前,似乎仍然能听到古时候战马嘶鸣和兵刃相击的清脆声响。

油菜花海

进入七月,门源县百里油菜花盛开如海,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使古城看上去像是坐落在花海中一样。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