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牛头河
首页  > 甘肃  > 天水  > 清水河   »  牛头河景点介绍

牛头河

牛头河
牛头河全长84.6千米,流域面积184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34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1.38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15万吨,平均含沙量37.4千克每立方米。河道平均比降7.64‰。牛头河干流呈左拐湾马蹄形,所以主要支流均来自右岸,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有汤峪河、樊河、后川河、白驼河、稠泥河。
中文名称
牛头河
外文名称
Tauren river
气候类型
副热带气候
占地面积
1846平方公里
年降水量
517~662毫米

现状

牛头河流域地处副热带气候区,属陇中南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8.8摄氏度,最高气温3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24.6摄氏度,年降水量517~662毫米,无霜期168天。牛头河流域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北祁连加里东地槽的东延部位,属陇山山地向梁峁沟壑过度地带。土壤有褐土、黑垆土、黄绵土、潮土和红土五个土类,11个亚类,28个土属,41个土种。流域上游山峦重叠,沟道纵横,多为灌丛材区,植被良好;中游为河谷地段,土地平坦肥沃,引、提灌溉条件较好;下游为深山峡谷,水力资源较为丰富,落差大、河床地质条件好,适宜于小水电开发。牛头河流域有人口20.42万人,耕地面积4万公顷,地区生产总值6.13亿元。建有自流灌渠20条,灌溉面积3670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经济作物有胡麻、葵花、大麻、蔬菜。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有柴胡、半夏、蒲公英、沙参、甘草等140多种。野生动物有50多种,较为珍贵的有林麝、斑羚、水獭、红腹锦鸡等。牛头河上目前已建小水电站4座,装机容量940千瓦,规划再建6座,总装机容量4000千瓦。

名胜

牛头河牛头河流域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厚,据记载及民间传说,轩辕黄帝诞生于牛头河上游山门镇轩辕谷,因之而称清水县为“轩辕故里”。牛头河中游的永清堡遗址,属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一部分,距今5000年左右,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向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的概况,是清水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牛头河上游支流柳林河之上的秦亭镇为秦人的发祥地,从秦非子到秦庄公,秦人先后有五位首领以此为根据地,致力农牧,在同西戎的对峙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位列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的汤浴温泉为集游览、健身、理疗、运动于一体的天然乐园。文物遗址主要有魏鲁姬造像碑,赵充国陵园、砖雕彩绘宋墓群等。

支流

牛头河自发源地关山西侧的芦子滩向东北流动,到山门镇左折九十度流向西北方向。山门镇相传是轩辕黄帝故里,轩辕黄帝诞生于白河村的轩辕谷,有“轩王爷睡觉石”、“戏台”、“晒台”等遗迹。牛头河西北流经白沙乡到暖湾村有汤峪河自右岸来汇。汤峪河古名温谷水,发源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闫家店乡陇坡,西南流汇入牛头河,全长35.6千米,流域面积186平方千米。汤峪河上建有柳林水库。牛头河继续西北流至清水县城,有樊河自右岸来汇。樊河古名清水,发源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部的道保石梁,西南流经过恭门乡和清水县新城乡直达清水县城北注入牛头河,全长52千米,流域面积249平方千米。今清水县城北集翅坡以上新城梁诸山,西周初是古邽戎居地,故称邽山至今。牛头河过清水县城东流至红堡镇,在红堡镇东侧有后川河、红堡镇西侧有白驼河均从右岸来汇。后川河古名秦水,发源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北部的张棉驿卧虎山,流经刘堡乡、张川镇、胡川乡、清水县黄门镇,于红堡镇嘴头村汇入牛头河。后川河上建有西李沟水库。白驼河发源于县东部白驼镇玉屏梁,流经贾川乡,于红堡镇西城注入牛头河,全长21千米,流域面积135平方千米。牛头河过红堡镇折向西南流,至高家新庄右纳稠泥河。稠泥河发源于白驼镇卢家窑,流经贾川,于高家新庄注入牛头河,全长23千米,流域面积151平方千米。稠泥河上建有贾川水库。牛头河接纳稠泥河后折向正南流动,于麦积区社棠镇沙湾里注入渭河。

风光

牛头河两岸自然景观令人目不暇接,所谓古洞悬石、击鼓深潭、青岩暮雨、汤浴温泉、红崖晚照、霞涧悬珠、月台云影、宝盖朝岚、清泉烟柳、高岭飞泉、牛卧悬崖、驼眠白石、玉屏拱翠、庞公仙境、五龙胜景、八狼遗迹等象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美丽的家园。庞公仙境 位于清水县红堡乡境内小泉峡口,相传湖广襄阳人庞蕴参禅问道于马祖:“何日得道?”马祖回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却得道”。庞公大悟,周游天下,行至牛河口,方知已到西江,他便于江畔小华山结庐隐居,临终把挖出的聚宝盆洒入峡谷,盆内金银珠宝顿时变成五彩斑斓的玉翠,这些玉翠被后人采集加工,称之为庞公玉。

大桥

陇海线宝天段下行线牛头河大桥建成于1934年,为21孔10米钢筋混凝土板型梁桥,全长232米,曾历经12次大修。由于技术等级低,列车限速每小时45公里,既制约了刚建成不久的宝兰二线列车运行速度,也与青藏线铁路等级不匹配,无法满足铁路大提速和重载列车运行的需要。2006年4月30日,铁道部做出决定:用两个月时间在牛头河大桥新建一座大桥,作为青藏铁路的重要附属工程,“七一”建成通车。牛头河大桥是连接陕西、甘肃两省铁路大动脉的咽喉所在。新建的牛头河大桥设计为拆除既有大桥,在原址重建7孔32米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全长245.11米,加上大桥两边的线路全长2600米,铺设无缝钢轨,开通后列车时速达到140公里。要在拆除旧桥的基础上再造一座新桥,并确保陇海大动脉运输畅通,无异于在运输繁忙、每天通行120多趟列车的宝兰铁路干线上实施“动脉搭桥”大手术,其难度之大,在铁路桥梁建设史上亦属罕见,按照常规施工最少需要半年时间。

济宁牛头河

简介

明洪武元年(1368年),黄河决曹州双河口,东流入鱼台。适逢大将徐达北征,为军用需要,乃开塌场口(今南阳镇南调嘴村附近)引黄入泗,并开挖自塌场口至济宁西耐牢陂(今任城区安居北)长90里的运河。在耐牢陂口建永通闸,上经芒生闸通南旺,东经永通闸达济宁,下经塌场口通谷亭,后谓之旧运河。明宣德八年(1433年)、成化十一年(1475年)两次疏浚更名永通河。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挖成通航后,牛头河不再通航,大旱时引黄济运。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浚牛头河,引水入微山湖济运。清咸丰八年(1858年),济宁知州卢朝安主持重浚牛头河83里,以泄坡水。

船闸

牛头河先后建永通闸、永通下闸、广运上闸、广运闸共4座。永通闸 位于济宁西20里耐牢陂口(今任城区安居镇北),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二月开工,三月二十日告成。金门宽一丈六尺五寸,高一丈二尺一寸。1964年该闸改建为小型泄水闸,排除上游坡水。永通下闸 亦称明镜闸,北距永通闸2里。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漕运总兵陈锐主持兴建。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挖成通航后,弃而不用。广运上闸 北距永通下闸80里,位于南阳北吉家浅(今南阳镇管闸村附近),明弘治四年(1491年)建。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挖成通航后,弃而不用。广运闸 北距广运上闸8里,位于南阳闸西里许(今南阳镇柳沟村附近),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漕运总兵陈锐主持兴建。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挖成通航后,弃而不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