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烽燧遗址
烽燧也叫烟墩或烽火台,是古代军事观察、通讯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顶或川地转折处。古代凡边陲、要隘、道路等处,均设置烽燧,屯兵戍守,传递军情,形成独立而又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如有敌情,夜间放火曰烽,白天掺加狼粪煨烟曰燧(俗称狼烟),故曰烽燧。燃烟举火和放炮的数目,根据来敌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线数小时便知敌情消息。
皋兰县地处黄河北岸,历史上为金城外围屏障,县境内烽燧遗址较多,且纵横交错,大同小异,目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为明代。皋兰烽燧大多建在高山地带,黄土夯筑,呈覆钵形,周围并挖有防御性壕沟。烽燧附近往往有戍卒、守望者遗弃的碗、砂锅等生活用具的残片。
皋兰县烽燧大体分为以下几路。北路自兰州河北盐场堡起,经邵家塘到长川后又分道设置,蔡家河、鹿角岘、悬帽塔达靖远为一路;长川、水阜、王家沟、山字墩、五墩、正路至永泰为一路;长川、文山、东湾、土龙川、王家湾、麻石面、狼家沟为一路。另外,沿黄河自砂井驿经老爷庙、东岭子、寄马桩、薛家墩、赵楼沟墩为一路;北圪挞墩、糜不老墩达榆中为一路。县境内计有烽遂50多处,多为明代建筑。其中西岔镇8处,黑石川乡3处,石洞乡10处,水阜乡12处,忠和镇8处,中心乡5处,什川镇4处。
皋兰县最早的烽燧为糜不老墩烽燧。建于汉代,位于什川镇接官亭村大阴岔山顶,东北距榆中县哈岘乡东湾村约7公里,西北距接官亭村约5公里。烽燧东与榆中县东湾、西与什川镇北圪挞、北与榆中县鹿谷子沟烽燧遥相互应。烽燧黄土夯筑而成,呈覆斗形,外围有屏障,呈长方形,长40米,宽30米,障之残高0.5米与2米之间,底部宽1.5米。烽燧距障之北端10米,墩高10米,顶部5米见方,底部10米见方,夯层厚约0.15米。
现保留最完整的烽燧有高岭子烽燧和烟洞沟烽燧。
高岭子烽燧
位于水阜乡水阜村臭蒿沟垴,东北距水阜村7公里,西距小圈沟1.5公里,南距忠和镇野马沟3公里。始建于唐末时期。此烽燧北接水阜乡诸烽燧,南连野马沟烽燧,东望蔡家河烽燧,西见烟洞沟烽燧。烽燧建于高岭子山顶,黄土夯筑而成,形如覆斗,高7米,顶部3米见方,底部周长约10米见方。墩之周围有平整的圆形台阶三级,各平台宽约3米,级差约2.5米,一级平台周长约160米,二级平台周长约193米,三级平台周长约333米。
高岭子烽燧是县境内现存最壮观的一座,今烽燧南部原貌犹存,北部因年久而成陡坡。现为县级文物保护遗址。
烟洞沟烽燧
位于忠和镇丰登村(又名烟洞沟)东北的高山上,东南距牟家沟1.5公里,西距丰登村200米,北距236站150米,为明代所建。此墩东与野马沟、东南与赵楼沟、西南与大墩沟三烽燧相接。现为县级文物保护遗址。
烟洞沟烽燧建在高山之上,近处有两级平台。第一级平台周长200米,宽3米,与第二级平台差5米,第一级平台盘旋而上为第二级平台。此台周长130米,南面较宽,面积约70平方米,可能是昔日戍卒的住宅。烽燧由黄土夯筑而成,呈覆斗形,高10米,顶部3米见方,底部约为10米见方,夯层厚约0.15米。
- 额尔古纳 1黑山头城址
- 海拉尔区 2哈克遗址
- 海拉尔区 3呼伦贝尔大草原
- 陈巴尔虎旗 4浩特陶海城址
- 陈巴尔虎旗 5呼伦贝尔草原
- 满洲里 6蘑菇山北遗址
- 鄂温克族自治旗 7巴彦乌拉城址
- 鄂温克族自治旗 8辉河水坝遗址
- 扎兰屯 9金刚寺
- 鄂温克族自治旗 10红花尔基森林公园
- 满洲里 11中俄互市贸易旅游区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12中国达斡尔民族园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13尼尔基水利枢纽
- 额尔古纳 14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
- 陈巴尔虎旗 15金帐汗蒙古部落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16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 陈巴尔虎旗 17呼和诺尔草原
- 牙克石 18绰源国家森林公园
- 扎兰屯 19秀水山庄
- 满洲里 20俄罗斯套娃广场
- 海拉尔区 21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
- 满洲里 22国门景区
- 海拉尔区 23海拉尔农业发展园区
- 鄂温克族自治旗 24白音呼硕草原
- 扎兰屯 25吊桥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