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金鸭浮舟城隍庙
首页  > 陕西  > 安康  > 宁陕   »  金鸭浮舟城隍庙景点介绍

金鸭浮舟城隍庙

金鸭浮舟城隍庙
金鸭浮舟城隍庙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庙宇。城隍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位于210国道183公里,宁陕县县城以北5公里处,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四面环水,远远望去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它始建于乾隆50年,即178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陕南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设计独特的庙宇,在陕西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堪称一绝。潺潺南流的长安河至此分为东西两条水道,使城隍庙四周环水,妙趣横生。每当明月当空,左右两河,银波荡漾,相映生辉。故此,有“月镜双辉”的美名。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数百年来,多少次洪水袭击,城隍庙仍完好无损,这就引出了“金鸭浮舟”的美好传说。相传城隍庙底有一对金鸭栖身地下,水涨浮起,水落卧下,一直护佑着这块河心孤舟安然无恙,还有名家在此做诗云:“金鸭浮舟马蹄声,翠峰紫烟花弄影!”其实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实际是修建庙宇者充分考察了当地的地形特点,长安河水流到这里后,与左边山沟的小河水相撞,河水就分成两条,形成孤舟。城隍庙的基座是由巨石砌成,高出河面一米五左右。地形为南北两头逐渐缩尖,中断开阔而伸长,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33.5米,占地面积1068.47平方米。
中文名称
金鸭浮舟城隍庙
地理位置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
占地面积
1068.47平方米
开放时间
9:00——18:00
景点级别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城隍庙属佛道合一之庙宇,位于宁陕县城以北5公里的老城村境内,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潺潺南流的长安河至此分为东西两条水道,使城隍庙四周环水,妙趣横生。每当明月当空,左右两河,银波荡漾,相映生辉。故此,又有“月镜双辉”的美名。老城城隍庙的基座是由巨石砌成,高出河面一米五左右。地形为南北两头逐渐缩尖,中断开阔而伸长,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33.5米,占地约10亩,呈标准的船形版块。北端是一道后山门,门内两边各有一棵盘龙古松,人称船头桅杆。南端是城隍庙的前山门,座北朝南。距前山门约10米是一座戏楼,座南朝北。戏楼前有约200平方米的戏场。再向北,便是城隍庙的庙门,门外台阶下左右两尊石狮威坐两旁。从前山门到庙门两侧围墙上并排镶嵌着历代古石碑。进入庙门,左侧塑有一马童牵红马一匹,右侧塑有无尚手拿雨伞,土地神嘴上涂有鸭片。再向北进,便是过殿,过殿东西神台上八方土地神像一威然打坐。过殿后便是“月镜双辉”东西两排厢房,厢房相向而座,之间各设花坛一座,鲜花古柏,四季宜人。站在出过殿的卵石人行道上,抬头仰望,迎面伫立的便是城隍庙的核心部位—大殿。进大殿要上五步石梯,台阶上东侧刀枪剑戟,仪仗祭品整齐有序地插立在木质兵器架上。两侧古匾高悬,令人肃然起敬。进大殿,巍峨生动,金光四射的城隍神像便映入眼帘。判官、小鬼边站立,高约两米。大殿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十殿阎君”惩治各种恶人罪孽的刑罚壁画,画面色彩鲜亮,栩栩如生,各种刑罚令人毛骨簌然城隍座像的背面便是操蛇之神。出了大殿后门,便是“寝宫”。寝宫左有鲁班殿,右有雷神殿。寝宫后面又是花园,一年四季培育着各种花木幼苗。苗圃以北便是东西厢房直到北端的古松和槽门。庙内建筑全是雕梁画栋;阁扇门窗无不精美可观;墙头檐下处处有浮雕壁画,令人赞叹不已。这座古建筑群是前人留给后世的最珍贵文化瑰宝。

城隍巡查

宁陕解放前,城隍庙的城隍神像有两尊。一是泥塑不动的坐城隍;一是木雕坐轿的行城隍。每逢古历四月初八庙会,善男信女身着古装,组成仪仗队,手挥各类兵器,走在最前,中间便是八抬大轿的行城隍,最后是鼓乐笙管,吹吹打打,浩浩荡荡,甚是威严热闹。这支庞大的游行队伍从城隍庙出发,经过老城街,直到关口街穿城而过,人称“城隍巡查”。在关口街城隍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都要唱大戏,表演各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节目,其庆典盛大非同凡响。宁陕解放后,一个破除封建迷信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茶,势不可档。1952年先摧毁了关口下街“关帝庙”的神像,关口后街“龙王庙”的神像和关口车站下边“娘娘庙”的神像。自然老城城隍庙也难逃厄运,正是在那个时候老城城隍庙毁于一旦,神像被砸碎,壁画被涂抹,甚至石礅、砖瓦门窗都被人搬走,归为己有,1958年“大跃进时期,先是在城隍庙院内筑起铁楼炉炼铁,后是将大殿改称酿酒作坊,地面挖成大坑作发酵地窖,整个大殿、寝宫成了原料、木材等杂物堆机场地,厢房成为工人宿舍,烟熏火燎,将城隍庙糟踏成乌烟瘴气,面目全非,狼狈景象,目不忍睹。1962年,老城乡政府将城隍庙又改建成乡政府驻地,大殿隔成单间办公室,寝宫成为库房,厢房成为干部宿舍,直至九十年代初,老城乡政府才新建高楼,搬出城隍庙。

文物保护

1989年,宁陕县文化馆在全国文物普查后建立了文物组,且省文物局拨给专款两万元抢救老城城隍庙。由当时文物组的许择选、邓人祠负责城隍庙的抢救修缮工作。当时大殿后墙倾斜裂缝,寝宫西山墙塌陷穿洞,后东西厢房两道山墙均有宽近尺的墙体裂缝,房屋危在旦夕。经过两年的抢险维修和排水工程的完成,城隍庙基本上呈现出健康状况。1990年5月,宁陕县文物管理所在城隍庙挂牌成立后,群众对城隍庙的修复呼声很高,纷纷捐资、捐物,县政府也高度重视。1992年起分别由当时的文管所所长张家明、张诗海负责继续维修,开发和利用城隍庙,每年都向省文物局争取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对山门、戏楼、大殿、寝宫、围墙及护坎都进行了全面翻新,并完成了塑像、壁画和彩绘等工程,使老城城隍庙恢复了大部分原貌,并焕然一新,令人神往,成为宁陕县文化文物,旅游观光的新靓点。1994年由县文教局和当时的城关区联合负责主办,由县文化馆、文管所具体承办,成功地推出了解放后首次“四月初八”庙会之后,一年一度的城隍庙庙会连年举办,成为商业贸易、物资交流、文化传播及经济发展的重要舞台和阵地,正式发挥了古建群开发利用的巨大作用。

传说典故

一般来说,城隍庙都建在城市中心地带。而在秦岭腹地的宁陕县的老县城,至今保存完好的城隍庙,却建在了城外。宁陕县老城的城隍庙之所以建在城外,有着三个版本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

清朝嘉靖年间,这里原有一对金鸭子常戏水面。一个贪心的喇嘛发现后,便起了歹心,费尽心机想把两只金鸭子偷走。一日,喇嘛又发现这对金鸭子嬉戏长安河中,便不顾一切跳入水中去捕捉,当喇嘛手按之时,这对金鸭“扑愣”一声展翅飞走了。一只飞进关口的关帝庙,一只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子仍飞回这小岛上。到了乾隆五十年,百姓就选准这块风水宝地建起城隍庙,以保老城的安宁太平。

第二种传说

相传本县江口回族镇有个女子婆婆病了,长年卧床不起,她很想吃盐,那个女子就步行到县城买盐,过河时被河水冲走了,最后给水冲到了长安河的沙坝上,女子好久没有回去,女子的男人就去县城寻找女子,最终在城外的河中心的沙坝上发现了已经死去的老婆,男子见到老婆已经死去,就哭得死去活来,最后晕了过去。在男子晕睡的时候,城隍老爷给男子托梦,告诉他女子并没有死,只要喝一点热的姜汤就能活过来。男子就依照城隍老爷托梦所言,在临近的百姓家里熬得姜汤,给老婆喂下去,果然没多久,女子竟然神奇般地活了过来。城隍老爷显灵的消息不胫而走,最后,当地人就把城隍庙修建在长安河的沙坝上。

第三种传说

相传老县城内有一户人家,男子外出赶考,男子走后他的媳妇与男子的妹妹不合,男子的妹妹经常欺负嫂子。有一次,男子媳妇在给妹妹缝被子时,不小心把妹妹掉落在床上的戒指缝到了被子里,男子的妹妹怀疑是嫂子偷了她的戒指,就打了二斤香油去城里的城隍庙许愿,让城隍老爷惩罚其嫂子。过了不久,男子的老婆去城隍庙许愿保佑男子高中、平安。她在出庙门时给绊倒,摔断了腿。后来,男子中举回乡,得知老婆摔断了腿,又无意中发现了被子里的戒指,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当地的县令大人。县令听到这件事情后,非常生气,就把城内的城隍庙赶到了城外。

事实真相

民国十八年,倾盘大雨下个不停,山洪暴发,黑浪滔天,眼看要把城隍庙吞没了,当地官绅着了急,连忙筹办香火,笙箫鼓乐,吹吹打打,信徒跪地,祈求上苍保佑。县官让人给他打把红纸伞,双手高举县印祈祷,说也奇怪,一会儿功夫,洪水分两路汹涌而下,左边的洪水高出城隍庙一丈开外,把厚厚实实的城墙也冲跨了;但庙安然无损,人们说:这是金鸭子显灵多少年风雨交加,大水发作,一次次冲倒了城墙,却从未淹倒城隍庙,因而,金鸭子的流传也就越神乎其神了。到底城隍庙为什么建在城外呢?长期从事宁陕城隍庙研究的县文化局原副局长张家明有他的说法:一是原来老县城依山傍水而建,地势狭窄,受地理位置所限,城隍庙也只能建到城外;二是当时很多人认为城外沙洲风水好,所以选择把城隍庙建在了城外。2006年11月,宁陕中学高一学生蒋琦、易优蓝、齐笑冰,对城隍庙历经数次洪水而安然无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共同的好奇心使他们聚到一起。三人联手向学校申报了青少年科技创新选题,准备揭开“金鸭浮舟”之谜。选题很快得到学校的批准和支持,他们还特别聘请了一名县水利局的工程师担任指导老师。三名中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利用寒假和课余时间,历时4个月,先后20多次去5公里外的老县城城隍庙现场勘测、调查走访和测绘,查阅大量的水文资料后,在水利工程师的协助下绘制出了河道地形图。他们在勘测中发现,距城隍庙船头(北端)64.8米处有一块形态特殊的巨石。这块巨石高出水面1.46米,长7米,前端最宽处为4.5米,从西侧看酷似一头四肢没入水中的犀牛身躯,与巨石相邻的南侧数十米范围内,有十多个巨石组成的巨石群。这些巨石的共同特点是露出沙洲的部分虽不很大,但埋入沙中的部分非常巨大,这些巨石经历多次大水,位置从未挪动过,像生了根一样。通过测量、观察和分析,他们初步认为:以犀牛背为“龙头”的生根石群,相当于我国古代水利杰作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在分洪导流,保护城隍庙庙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印证这一结论,他们利用寒假和春节,聘请木工师傅协助制作1∶200城隍庙建筑群木质模型,依据河道地形图和现场观测结果,先后完成了1∶200黄泥、水泥和木质沙盘模型制作,并进行模拟冲水实验。实验结果:洪水不能冲毁城隍庙。随后完成的城隍庙址水利学分析中,他们认为,城隍庙前方和西侧河道为明显弯道,由于巨石群的分水作用,河道里四分之三的流量进入西河道;由于弯道的作用,河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西河道水面形成西高东低的倾斜面,河水流量越大,流速越急,倾斜现象越显著;洪水时,人们置身西岸,巨大离心力造成的水面西高东低现象,给人们留下城隍庙从水面上升了一段高度的视觉错觉;此外,洪水流速高的表流冲蚀凹岸(西河道西岸),而流速较低的底流将携带的泥沙石块移向凸岸(西河道东岸),形成了庙址西北地带的土石淤积,对城隍庙起到了加固和保护作用。得出的结论是:“金鸭浮舟”现象是激流经过弯道时产生的离心力造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宁陕县城隍庙的选址是地貌学、水利学、建筑学知识融会贯通而成的趋利避害的典范,对现代近水及河心建筑的选址具有重要参考作用,“金鸭浮舟”是近水建筑杰作。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