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堡古城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城西南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西北距明长城约5公里。
原为夯筑土城,万历三十六年
(1608)用砖包砌,清乾隆十五年
(1750)、三十三年
(1768)两度重修,后多次修茸。该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南墙均长311米,南北墙均431米,残高6.5—9.1米,基宽7.52米。城墙上部建有1米高的女儿墙,间有垛口、嘹望洞。北城头修有三官楼,东南角建有魁星楼。另东、南、西墙各辟一券门,并筑有瓮城。
- 中文名称
- 高家堡古城
- 地理位置
-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秃尾河东岸
- 开放时间
- 全天
- 门票价格
- 无门票
- 著名景点
- 城隍庙
- 著名景点
- 中兴楼
财神庙 - 所属国家
- 中国
- 所属城市
- 陕西省榆林市
- 建议游玩时长
- 2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
- 四季皆可
交通信息
自驾:西安出发走包茂高速到达榆林后转入榆林至神木高速,在锦界互通立交转神佳米高速,在高家堡收费站下车。
班车:从神木县出发乘坐到花石崖,凉水井或大河塔的班车,在高家堡下车,车票21元。
主要景点
高家堡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400余米,南北长300余米,城墙上部建有女墙,间有垛口,瞭望洞,数十米处必有马面突出,俗语戏称“城小拐角大”,实际纯为军事防御所需。北城无门,外百余米处横建小城垣,东西贯通,长千余米,高近3米许,兼有防洪御寇之功用。城内有城隍庙,道光县志说该庙“神极灵应,相传前代每有边警,先期钟鼓自鸣”。民间传康熙驾幸高家堡时感其灵异,敇封“灵应侯”。因此,“城小神灵大”又成当地美谈。现除魁星楼,女墙、垛口、瞭望洞被破坏外,其余的均保存完好。另东、南、西墙均筑有瓮城。
城内现存中兴楼和财神庙,城内街道以中心楼为轴心,向东西辐射为东西街,向南北辐射为南街和北巷。东、西、南街各通巷道。巷道内民居的修筑具有北方古城特有的建筑风格。
城内中兴楼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字洞分街,二层重檐十字歇山顶回廊翘角楼阁,南伸两翼,券窑举阁,石阶勾连。楼建玉皇阁、日月洞、观音殿、老爷殿,骑街四洞三批三碹,分嵌石额,东书中兴楼、南书镇中央、西书幽陵瞻、北书半接天。顶楼北壁砖雕明人法书玉皇阁三字,笔力遒劲。旧时楼上匾额楹联极多,四面额匾皆为集古法字精雕而成,有“紫气东来”、“夕阳西照”、“北极呈祥”、“南官毓秀”等巨匾,异彩纷呈。东西两壁分嵌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琉璃画。以中兴楼为南北中轴线,北城墙突一方墩,洞门石额榜书“映北辰”,上建二层重檐歇山顶三官殿一座。城内侧近建白衣殿一座;侧东建财神庙一座,并戏台、配殿、券棚等。南城门内侧石洞骑街,上建戏楼一座。东南城墩建魁星楼一座,下窑上阁,木雕神像,有机关可使神像腾挪。东二道巷建地藏庵一座,前庵后殿,殿脊佛塔,地狱诸神俱有本位。城东北处建城隍庙一座,重门三进,前庭后宫,泥塑、木雕神像及彩绘壁画均极精妙,匾额楹联尤为丰富。道光县志说该庙“神极灵应,相传前代每有边警,先期钟鼓自鸣”。民传康熙驾幸高家堡时感其灵异,敕封“灵应侯”,晋秩“三品正堂”,赐着冕旒衮服,十六抬黄轿,半副仪仗执事。因此,“城小神灵大”又成当地美谈。城隍庙对南临街处建戏楼、木牌坊各一座,侧建五道庙一座。西街建上帝庙一座,殿阁宏伟,庭院深广,民国间改办为学校。西门处建大兴寺(俗称西门寺)一座,计有天王殿、韦陀阁、弥勒龛、钟鼓楼、禅堂、祖师殿、伽蓝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大雄宝殿横窑起脊,侧开三门,环廊抱厦,顶建藏式法相轮白塔一座。该寺戒规森严,僧众多精于修为,亦不乏高僧大德,明清两代享有盛名。
雕梁画甍,翘角飞檐,联制书绘,古朴典雅,素以“三十六营堡之冠”称雄延绥镇边塞。计有石雕牌坊6座,木雕牌坊3座,碑庐2座。分别为:东街城隍庙木坊,南北向,四柱三间,建构精巧,气势巍峨。东街木坊,南北骑街,四柱三间,系明季建筑,古意苍拙。东二道巷口康氏贞节石坊,南北骑街,四柱三间,雕刻精妙。南街宋氏贞节石坊,东西向,四柱三间,构砌、书事俱佳。西街明舍余郑维叙妻闫氏贞节石坊,南北骑街,四柱三间。西街上帝庙石坊,东西骑路,四柱三间。南门外弥勒寺木坊,南北向,四柱三间。东门外老爷庙石坊,东西向,四柱三间,前有石狮一对,依山雄峙,气度恢宏。灰窑山“王氏佳城”石坊,东西向,二柱擎顶,临渊望河,构造峻朗,刻绘挺拔。东门外大小碑庐各一座,分别为“父子忠烈坊”和“田公节义坊”,侧立“光禄大夫”、“龙虎将军”巨碑,均系明代建构。
该镇二水绕城,四山环护,风物灵秀,景色如画,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道光县志以八景胜况予以概述,即兴武横云,幽陵积雪、石洞风清、巉岩烟淡、平沙落雁、尾水浮鱼、南堤春柳、西峪秋葭。民间流传的景观则有千洞万佛、长城吊古、兴武晨钟、飞霞叠翠、西寺凌云、秃尾关渡、龙泉渴饮、宝塔濡墨、平沙落雁、天鹅翔集等。另有人说该地“北有古长城,东有女王城,南有永兴川,西有六月景,中间座落的像是杏花村”。
历史沿革
据传说,高家堡城明正统以前在镇东塬上,即志书所载弥川县治所。明正统四年(1439),陕西巡抚陈镒择秃尾河与永利河交汇处的永兴川开阔地的高家庄构筑堡城,以庄名堡,移民实边。时属葭州领辖。成化巡抚余子俊、万历巡抚涂宗浚、清乾隆葭州知州祖德宏都有修葺。乾隆二十七年(1762)拨归神木,复经知县方万年续建。城周三里零三十八步,砖石包砌,东南西三门各建瓮城、箭楼,分别镌刻耸观、永兴、安澜石额。环城女墙整饬,垛口齿列,数十米处必有马面突出,俗语戏称“城小拐角大”,实际纯为军事防御所需而置。北城无门,外百余米处横建小城垣,东西贯通,长千余米,高近3米许,兼有防洪御寇之功用。城中央建中兴楼骑街分野,十字街与棋盘巷互相钩连,石板墁街,字号林立,垂柳掩映。明代建有楼铺15座,烟廛千户。四合院飞檐踞兽,廊腰漫回。其建构具有浓郁的京城风格,时人雅号“小北京”。著名的四合院有东街韩氏院,东头道巷扇门院,东二道巷张氏院,同心巷张氏院、刘氏院、杭氏楼院、李氏楼院,北巷李氏院,西街韩氏院等。其建筑格局有“丹凤亮翅”、“八卦扶鸾”、“太极两仪”等称谓。所用砖、瓦、木、石雕绘极尽工巧,遗韵至今不逊。衙署建筑屡多废置,明清两代先后有都指挥署、参将署、都司署、阜益仓署、驿正站署等官邸。2004年,高家堡古城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升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兵防要塞
锁长城边维,进捣河套,据屏河东,左右犄角榆神,纵横咽塞秦中,一直为军事重镇。明季先后委派副将、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参将、游击戍防,驻守兵丁1600余人,马骡驼1100余匹。当时,河套蒙人每多侵扰,烽火相望,战衅频仍,阵亡于役的游击以上将佐即有10余人之多。清入关,蒙汉一统,边患稍息,遂次第改置游击、守备、都司坐镇,兵员减至几百人。民国间,国民党以整团军队及补训营、自卫队盘踞,拥兵将佐有陕北保安副司令、榆林城防副司令等。1947年,解放军许光达部挥师围城,鏖战三天两夜,解放该镇。现南城外有明清校场、演武厅遗址,城内有都司衙门、阜益仓、驿正站遗址等。明延绥兵备副使刘余泽至堡巡防并观战阵操练后曾赋诗盛赞说:“战气高张虎豹符,汉坛敌忾卖夷俘。只今震叠皇灵远,试问单于近塞无。”又说,“雕弓玉剑紫金装,舍矢争穿百步杨,佩甲能驰玉骢马,英风妒杀羽林郎”。
商贸重镇
高家堡自古即为商贸集散重镇,北通河套,南接河东,物资畅阜,商事如流,人称“旱码头”。当地民众农商并举,长于营谋,旧谚说:“若要富,买卖带庄户”。明清至民国间,该地商事以盐碱、皮毛、铜铁制具、茶叶、烟土为重。明末清初的盐碱业极度兴盛,有“十六家盐行半座城”之说。《延绥揽胜》说该地盐碱皮毛生意利息畅旺,年营业额有60多万元银币之巨。同时,各地边商在此购买茶烟、布匹、日用百货赴蒙古各旗贩卖,数量之巨,难以估计。据一些古庙碑刻所录,明清间有各色商事字号百余家、当铺4家、钱庄1处。清末,巨商宋宪宇已开始发行银票,名叫“帖子”;韩士恭创办瑶镇碱厂,首开陕西化工企业先河。其时,以“杭(营边宿富杭荣)、韩、彭(儒商彭鹤年)、宋”为代表的老“四大家族”形成,财势纵横,称雄塞上。民国间,新“四大家族”刘(大荣)、寇(瑞生)、亢(万里)、张(子英,国民党二十二军伊东游击纵队代司令,驻堡兼商)崛起,农商兼营重实业,如日中天。刘、寇、亢创办的马莲河“三盛长”碱厂,生意之隆,冠甲一方。解放后,该厂成为陕西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文教卫生
高家堡自古即有重文崇武之风,私塾公学,遍布城乡,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清中叶至清末,已知的中榜及第的有文武进士3人、文武举人5人、拔贡3人、中式监生15人、贡生3人、文武秀才及庠生70余人。名儒杨如柏、彭行之、黄琮、方镜堂、刘培英、杭锡龄,名将高崇礼、李映邦、李如元、张静波,名宦王安国、裴宜丞、李复初、高子尊,名书法家王兴、李秀、杭熙龄,边商韩士恭、寇瑞生等皆为当时闻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四年(1915)创立神木县第二高等小学校及女子学校,倡行新学,开授英文、地理、自然、算学等科目,校有清誉,人才济济。留美学子、博物馆学家韩寿萱,北大学子刘大智、李复初、王直卿、高子尊,上海大学学子刘文蔚,国家八大名医之一杭逢源,保定军校学子张少波,黄埔23期学子张志明、高登峰,抗日军政大学学子石鸣、杨和、刘磊、王晖,革命先驱史仙舟、刘文蔚、张秀山、李登瀛、王治歧、刘志健等皆为该校所培养。
高家堡医药之风昌盛,清末民初立有大小药铺医馆10余家,其中的仁寿堂、万和堂、太和堂较有名气。名医有杭鹏龄、杭澍堂、李秀、李如春、王佐、李建祯、郭允中、何成忠、韩体元、呼子安、王直卿、郭维一、杭继承等。
革命传统
高家堡人事雄豪,民多不畏强暴,敢于抗争。同治七年(1868)正月,回民起义军破城仇杀,群众奋起反抗,悲壮之情至今传颂。光绪末期,陕蒙边界纠葛连绵,绥蒙当局派员据占境北诸地。堡人裴兆星等人联络沿边各县士绅赴省进京,据理力争,终获胜诉。同盟会会员裴宜丞、方镜堂、刘培英等致身民主革命,引领时潮。宣统三年(1911),堡人马红红、高秀头、刘澍堂等人组立洪汉军举事,赶走都司袁顺安,夺印摄政,光复本境。民国二年(1913),当局借禁种罂粟之由,课罚奇酷,该堡民众及西沟神团信徒揭竿而起,杀死知县刘万清、榆林禁烟委员尤仲容等10多人。民国五年(1916)三月,卢占奎匪众攻陷堡城,群众殊死抵御,死伤惨烈。民国末期,抗捐抗税,揪斗贪官劣绅,响应北伐战争,反对封建礼教等运动此起彼伏,革命风化遍及城乡。
1927年,中共高家堡支部在“二高”小学成立,拥有党员10多人。在此前后,本籍共产党人刘文蔚、史仙舟、刘志健、王治歧等人分别参与了3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渭华暴动、神府苏区创立、山西平定兵变等重大事件。同时,高家堡支部亦先后配合南乡革命武装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为神府苏区及神府人民武装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一大批本籍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和贫苦农民投身革命洪流,沃血南北,死志不渝。保护和开发
综前所述,我们可以对高家堡这一历史文化名镇有个大致的了解,但即使是大致的了解也肯定会激起有识之士对她的保护意识和开发念头。据实所知,该镇的历史人文景观的现状是十分堪忧的,有的已被破坏,有的正在遭遇人为的和自然的双重肢解,如不及早采取有力的措施,用不了多久,这笔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便会烟消云散。真那样的话,我们必将愧对前人,愧对后人。为了保住日益颓败的风景,地方贤达也曾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地对部分景观做了些修补,但因资力不济,所做自然十分有限,加之热心者缺乏应有的文物常识,修补的同时难免发生二度破坏,粗俗滥造,随意歪曲等问题,所以,通过行政手段和社会专门力量重建历史文化名镇已是势在必行。
作为陕北四大名堡(另三堡为镇川堡、瓦窑堡和安边堡)之一的高家堡,集军事、商贸、文化、交通重镇于一体,其山川形势、城池架构、古建民宅、风土人情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其历史风貌、文化积淀的蕴藏和存留无疑也是首屈一指的。作为长城要塞的袖珍城堡,该镇具有北京、西安、平遥等古城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内涵,保护和开发的潜力与价值十分明显。这一特点已经引起外界注意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陕西电视台、万里长城考察组先后前来考察,赞赏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保护和挽救的动议也极其迫切。该镇正在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按照该项目要求的文化型、商贸型、军事型、堡塞型、寺庙型、古建型等八个类型来看,具备其中任何一款即有可能获得资格,而高家堡几乎同时兼具各类型条件,应该说获取“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是有足够资格的。由此也可以从另一侧面证明她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