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鹿龄寺
首页  > 陕西  > 汉中  > 西乡塘区   »  鹿龄寺景点介绍

鹿龄寺

鹿龄寺
鹿龄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城西,距离县城中心2公里,中国伊斯兰教卡迪林耶派三大圣地之一。
中文名称
鹿龄寺
地理位置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城西
所属教派
卡迪林耶派
始建时间
清康熙末年

地理位置

清真寺历史该寺始建于清康熙末年,先是甘肃河州(今临夏市)人祁静一(卡迪林耶派支系大拱北门宦创始人)于康熙二十一年来西乡,在滴水涯、玄阳洞等地修真传教,并建茅庵作为静室。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祁静一归真后,众徒建香亭,葬其遗体于亭内。鹿龄寺前有大照壁一面,题款为“道光岁次已酋林绥月重建”。寺门牌楼上高悬楷书“鹿龄寺”大牌匾一方,光彩夺目。鹿龄寺规模宏敞,建筑瑰丽。全寺殿宇和四周围墙均为青砖结构,砖墙上多有雕刻图案和题诗,清雅秀丽,并饰以浮雕、空雕、石雕等,为寺增色生辉。同治元年(1862)庵亭毁于兵事。同治七年,卡迪林耶派教徒妥云清重修香亭,命名为悠久亭,并建客厅,当家住宅等50余间及三棂牌楼一座,后经多次增修,规模宏敞,建筑瑰丽。现存殿堂房舍106间。并保存有古桂、古柏、银杏、白皮松等珍稀树种11株,还保存有仿周、商、春秋、战国和汉代铜礼器及字画多件,如明代蓝瑛山水真迹,康熙御书真迹等,都是文物中的珍品。

建筑特色

鹿龄寺由仙根寺、静室寺及鹿龄寺三大部分组成,其古建筑,图案多姿,雕艺精巧,饰以浮雕,工艺精湛,甚为罕见。青砖结构,宏伟壮观,院内石鹿一对,造形准确,精刻细雕,为寺名之象征。整个建筑结构,美观大方,风格凝重严谨,将伊斯兰清真寺和中国古建特色融为一体,既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祁静一与鹿龄寺

祁静一,生于顺治13年(公元1656年9月19日),卒于康熙58年(公元1719年9月11日),经名希拉里,阿文道号卯俩纳"希拉弄迪尼(意为主道的新月),中文道号静一,回族,生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市)小西关,自幼丧父失母,与祖母相依为命,苦度光阴。祁静一从小就读于当地的清真寺小学,12岁入清真寺阿拉伯大学,习业于大教长马天龙(经名易司玛伊来)门下,攻读伊斯兰教经典兼学汉文诗书,熟悉阿拉伯文、波斯文。“秉赋聪明,过目成诵,师不能难”。年少时即以“明心见性,修已育人”为夙愿,对生命、圣谕恪遵不渝,讲经论道,令人悦服。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初的一天,远在圣城麦加阿里尕德忍耶堂执掌大印、传教授道的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圣裔华哲·阿卜杜拉浩然曰:“赤尼(指中国)有异才,吾将趋而造就之”。于是以“期颐”(逾百岁)之年远涉重洋,先行抵广州、次及三江两湖,再辗转陕甘。后驾临河州,寻访“希拉里”(祁的经名),在当地人的协助下见到了祁静一,华哲阿布董拉希大喜:“此吾心目中之人!”遂相约赴河州西郊江水河西岸沿头净地,口传尕德忍耶大道,指点清真之奥妙、启迪造化之玄机、示以修养之苦功,并再三盯嘱:“尕德忍耶教门的特点是‘单独的’,你必须抛家离乡,超尘脱俗,入山僻谷,慎独静修”。祁静一在穆圣的耳提面命下,受导师之秘传,蹈先知之遗迹,虔守师训,笃志清修,先后隐居潜修于陕西汉中、坝县(今留坝县)紫柏山、西乡县滴水崖各三年。到康熙二十三年秋,祁静一笃志清修,“出则箪食瓢饮,屡空晏如;入则僻谷绝尘,慎独静修”,前后静修六十三次(其中大静三十六次,小静二十七次),完全达到“天人无二、性命合一”、“人极大全,真一还真”之境界。华师对祁的静修之功颇为赞赏,欣然嘱托:“我已奉主命将伊斯兰教尕德忍耶大道根植于东土!你的功修全美已达圣品,从今后有你无我了。你要肩负起承前启后、脉脉相传,以彰明斯道之重任”,遂将“天人之奥、性命之微、理道之旨、静修之功”,尽传于祁,以让其传播和弘扬伊斯兰教尕德忍耶教理。此后,祁静一不负恩师重望,践行圣训,以阆中(史料记载中多以“川北保宁”称)为中心,经常往返于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传授尕德忍耶教理,导人自引,引人迁善。遵五时参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礼。不久信众日增,名震遐迩,竭诚谒见,风起云涌。他在殚精竭虑传教义,不遗余力育弟子的同时,还根据师授的教义和参悟的真蒂,先后提出了诸多大道哲理,如“道为教之精髓,教为道之肤表”、“身不修不能明心,心不明不能显性,性不显现是己私所遮蔽”;“教乘是上念,道乘是心念,志显是意念,三者之间缜密关联”、“常道如人之身,中道如人之心,至道如人之命”、“有身无形谓之木偶,有心无命谓之行尸”、“绝尘僻谷为入道之门,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身”、“读书得妙意理合天经三十部,功修践三乘道统古圣百千年”、“心恒存乎守已,身正方能化人”等等。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阴历三月二十五日,华哲·阿卜杜拉在阆中归真,正在陕西西乡县传教的祁静一闻讣后星夜赶回,与其师门弟子、时任川北镇总兵官左都督的马子云等遵嘱安葬于城东北蟠龙山之阳,并为其师建造墓庐,依山立亭,以祁的一部著述《久照亭》为墓庐命名,以表“清光之照,常风不已耳”。同时又以阿拉伯语“巴巴”(意为祖先、师祖)尊称,并亲植松柏于墓旁,至今仍枝繁叶茂,挺拔苍翠。祁静一与师门弟子、陕南教众还分别撰立了《先师碑记》、《师祖人文碑记》立于墓旁。三年后,祁静一亦息影于阆中,守护恩师墓庐,一边弘扬尕德忍耶教理,一边收纳信徒为弟子,其中,一位羌族弟子因其得益于祁的医道真传,曾出入皇宫,为康熙帝治过病,后被人称之为“官府太爷”。归真后也葬于巴巴寺。另一位名叫安定川(汉族,江苏人)的翰林,时任保宁知府,因受祁的感化,毅然辞去官职,挂冠从游,并在青川县河岩洞静修养性,归真后的墓庐称为“太爷拱北”。除《久照亭》之外,祁静一一生著述颇丰,大多为阐述弘扬尕德忍耶教理的文章。可惜,连同他众多的诗词、论著、书画后来均毁于兵燹。目前能见到的仅有一篇于康熙五十年前后写成的《遗训》,因其在陕西西乡一带被广泛传抄珍藏,方能流传于后世。现兹录于后:忆余自西而来,感为主之生成,于今二十七载矣!始而安榻寺中,南北社之雅家堪志,继而建庵城西,数十家之深情难忘,亲戚之所为者,无非至教,道末所图维者,亦是清真。可恋者碧山绿水,可慕者朴素淳风,人谓余观妙入微,则吾岂敢?余且思淡泊宁静,乃其所愿。叨蒙垂顾,莫酬分毫,虽浩浩之量,庶或见原;然区区之衷,多有抱愧。良夜思之,无由报人以德,我重思之,切愿赠人以言。先民有言:饶一着,添子孙之福寿,退一步,宽驹隙之易过,忍一言,免驷马之难追,息一怒,养身心之精神。善哉言乎,良可忆也。大凡非礼之加,唾面自乾者为贤,倘有横逆而来,存心忍耐者为贵。否泰皆有命,何必争长兢短,得丧总在天,不须论是说非。休掉三寸舌,只陷七尺躯。鹪鹩争巢于林,祗借一枝之栖,所占无多,鼹鼠竞饮于河,不过满腹之水,所求有限。来来往往,终属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独不见绿鬓末几,而白发早侵,又不见贺者才临,而吊者随至,想及于此,良可概也。夫今者,余年向衰,辞气渐觉颤动,鄙性事懒,容止殊多不恭。况躬届岩阱狭道,稍即偏倚,恐为所陷,且身驾汪洋扁舟,微起风波,必为所坠,聊具荒谈,奉恳诸亲,凡有公务,自度为高,若以私言,贻咎不少。开口神气散,所以因箴自警,舌动是非生,是故座右常铭。伏维鉴照,原宥是祷。康熙五十八年,祁静一归真于陕西省西乡县鹿龄寺,并始葬于此,后迁葬于河州八坊,其墓庐被后人尊称为“河州大拱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