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城遗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又称为萧城、驻马城、歇马城、盔安城,是宋代遗址。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察队来进行勘探发掘,古城址遗迹有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及万人坑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历史见证。
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 萧城遗址
- 地理位置
-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
- 材 质
- 土
- 俗 称
- 萧城、驻马城、歇马城、盔安城
- 批准单位
- 国务院
- 批准时间
- 2013年
- 批 次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所属时代
- 宋
- 编 号
- 7-0259-1-259
历史沿革
据记载,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雄才大略的萧太后摄政,挥兵南指,牧马中原,为了和兵临澶渊的宋军对峙,在故道边筑土成以屯大兵。相传此城是辽兵用头盔装土,一夜夯成,故俗称“盔安城”。城内挖出七十二眼“饮马井”,筑起东西两座点将台。但在交战中,辽军先锋大将,萧太后之弟萧挞被宋军用“床子弩”射死,锐气大挫。萧太后见取胜无望,便和宋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约定两国君主“兄弟相称”,永不再战,最后结束了宋辽之间的长期战争,辽军班师,萧城遂废。
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书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歇马城在县东南七里,相传宋景德初,契丹军至澶渊,其母萧太后尝引军驻此城,因以名。又县有萧城,相传亦契丹萧后所筑。“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考察队来萧城,进行了两个月的勘探发掘,取得了一批成果。专家们评价:“萧城遗址”“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
文物遗存
虽历经千年沧桑,仍保存有比较明显的城墙轮廓,夯层仍然清晰可辨,是现存不多的辽代城池,城中还有多处历史古迹,因而有着很高的考古与研究价值。萧城南与黄河故道毗邻,北距旧馆陶县城(现北陶镇)二点五公里,西临彰卫河,东与清渊故城(现清镇)相望。
古城址遗迹尚存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及萧太后杀降斩俘的“万人坑”遗址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重要历史见证。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萧城呈正方形,周长为10华里,总面积169万平方米;城墙土筑夯砸,每层厚十三公分,四角和城门有箭楼及城门楼。“萧城晓烟”为旧时馆陶县八景之一。
遗址保护
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城遗址跻身其中,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强这处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冠县也作出新规划,整个规划面积近200万平米,主要建设内容:契丹古风区,包括契丹马场、点将台、兵车道等景点修建;萧城城墙区,包括城墙、四门、护城壕、烽火台等景点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