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禄王墓,又称苏禄国恭定王墓、苏禄东王墓, 是明朝初年国王陵墓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坐落在山东省德州市城区北部的北营村, 安葬着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刺和他的王妃及两位王子,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君主陵墓之一(另一座是位于南京的浡泥国王墓),也是中国唯一的驻有外国王室后裔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
苏禄王墓南侧有御碑、石人、石马、石羊、石虎、望柱等附属文物。明清以来,由于战乱、水患,除王墓、石人、石马及墓碑外,其他建筑荡然无存。自1965至1986年,国家和山东省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加固东王墓及妃子、王子墓,复建祠庙、牌坊,加固御碑楼,归置石象生,修筑围墙,绿化环境,修设下水道及排水沟。
1956年,苏禄国东王墓列为首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成立了德州市文博馆负责对苏禄王墓的保护、管理、研究工作。1988年1月13日,苏禄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 苏禄王墓
- 所属年代
- 明
- 地理位置
- 山东省德州市
- 保护级别
-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 国务院
- 主要景点
- 东王墓、御碑亭、北营清真寺等
- 修建时间
- 永乐十五年(1417年)
- 别 称
- 苏禄国恭定王墓、苏禄东王墓
历史沿革
墓地修建
苏禄国东王墓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墓基坐北朝南,是一个占地约五亩的高台。高台上的基体为圆形土丘,土丘下部围以石砌的护墙,墓前有明永乐十五年立的墓碑。
明朝时期
明宣宗宣德年间(1425-1435年) ,在东王墓西南敕造清真寺一座,于温、安二姓各选掌教一人,负责宗教事务,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长率领温、安全体诵经祭墓,成为定例。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由北营村苏禄王的后裔和附近的穆斯林群众,共同捐资兴建了“北营清真寺”。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廷颁发“札符”任命温守孝为清真寺的掌教。
近代以来
鸦片战争后,随着清王朝的内忧外患。清廷长期不对南运河德州段的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进行维护和疏通,致使南运河连年泛滥、水患无尽,每次水患都惠及苏禄王墓和附属清真寺。
民国六年六月(1917年7月),德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南运河再次决口。大水过后,苏禄王墓前的大殿、配殿、清真寺及民房等建筑,均荡然无存了。御碑楼倒塌、御碑陷入泥潭,华表、翁仲、石兽等东倒西歪,王墓周围一片狼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德州沦陷。日军在高大的王陵宝顶上修筑碉堡,抗战胜利后旋被拆除。
建国以后
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苏禄王墓险遭破坏,因明朝在安葬苏禄王时,宝顶下方的墓土用三合土异常坚固,王陵地宫未遭破坏。
1980年,国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关部门拨款,对已流散破损的翁仲、华表、石兽做了整形复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神道两侧。
1985年,德州市政府重建了地表建筑。祠庙内有陵恩殿、东西配殿和陵恩门,并增添了回廊,新建一座牌楼,由大书法家启功和谢稚柳书曰“芳名远播“”聪慧永传”。在东王墓前重新复制了“故苏禄国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设置了石供桌、石香炉。
1997年,德州市政府投资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扩建工程,御碑楼维修工程,修仿古围墙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绿化工程初具规模。
建筑特点
苏禄王墓占地80余亩。苏禄王墓是一处以王陵、享堂、御碑亭、牌坊、神道和清真寺、碑廊为主的陵园式古建筑群。周围有护陵松柏,神道入口为新制汉白玉石牌楼一座,神道两侧有六方石望柱一对,石像生六对,分别为一对石虎、一对石狮、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一对马倌、一位文臣和一位武官。永乐帝朱棣御笔撰写的神道碑在神道南端东侧。王妃葛木宁及东王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之墓在王墓东南侧。
文物遗存
墓道
苏禄王墓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着翁仲、石狮、石虎、石马、石羊和华表等祭祀石像。
御碑亭
苏禄王墓的东南方向约100米处建有御碑亭一座,碑文系永乐皇帝朱棣在东王巴都葛·叭哒剌殒没第二年(永乐十六年,1418年)亲撰的御文,碑额题有《御制苏禄国东王碑》笺书两行。原有御碑亭早已倾圮,而后的御碑楼是民国年间冯玉祥麾下的师长、东王后裔16代孙安树德捐资修建。
东王墓
苏禄王墓呈圆形,攒尖顶,高4米,直径16米,坐北朝南,下部围以0.8米高的石砌护墙,坐落在南北长37.7米、东西宽30米的石砌高台上。墓前立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墓碑,上刻楷书“苏禄国恭定王墓”7字。
碑前设石供桌、条几、香炉,两侧各有一花坛。墓台上植龙柏、侧柏、水杉、冬青等 800余株。墓前祠庙有正殿五楹,正中悬东王画像,东西配殿各三楹,大门三间,周围配以长廊。大门内立“苏禄国东王墓简介”碑。墓道两侧依次排列石翁仲、石兽、石马、华表;南端立牌坊一座,上题“芳名远播” 4字。
享堂
享堂是祠庙的主体建筑,占地130多平方米,18根大红柱气势雄伟。古朴典雅的祠庙大门外,一对新雕刻的石狮雄踞左右。1985-1987年,德州行署、德州市政府各拨款25000元(共计50000元),在苏禄王墓南侧重建了祠庙。祠庙内有享殿、东西配殿和大门,并增建回廊。享殿是祠庙的主体建筑,根据史料记载名称为 “祾恩殿”,建筑风格为作单檐歇山式样,而东西配殿为硬山式样,屋面铺覆灰筒瓦,角脊装饰有脊兽,屋顶四面飞翘,由彩绘斗拱承托,二支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端 。
北营清真寺
北营清真寺位于苏禄国东王墓大殿外的路西。因地处北营村,且是墓地守护者北营村穆斯林的 “麦斯吉德”(阿拉伯语,意为叩拜真主的地方)处,按照中国穆斯林的习惯,被称为“北营清真寺”。
文物保护
拨款修复
1979年,国家文物局直接拨专款5000元到苏禄王墓。这次拨款主要用于重新砌固东王墓及王妃王子墓青石护坡高台,防止封土因雨水冲刷流失。修复后的东王墓有两层长方形墓基,第一层长77米,宽50米,高1.2米;第二层长37.7米,宽30米,高0.8米,位于中间的东王墓冢,高4.8米,直径16.4米,墓基与东王墓冢四周皆以青石为护坡,四周栽种了龙柏、侧柏和冬青等绿植。
1980年6月,菲律宾时任驻中国大使纳西索·雷耶斯等赴德州市瞻仰苏禄王墓,德州行署拨款20000元,德州市政 府拨款10000元,修建开通了青年路直向北营村的公路。同时将北营村设在清真寺礼拜堂内的小工厂迁出,并对礼拜堂进行了简单的修补。同年山东省文化厅拨款10000元,在苏禄王墓园区内东王墓台上和王妃王子墓周围铺设了排水沟,避免雨水侵蚀,封土松动;为了防止御制苏禄国东王碑受到人为的损坏,为御碑楼安装了铁花棂门,以加强对御碑的保护。
1982年,山东省政府拨款50000元,用于拆除苏禄王墓周边的77间民房与平整地面,将东王墓与 王妃王子墓联成一个整体,形成现有苏禄文化博物馆的基本布局。后期,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拨款73000元,对东王墓清真寺内的礼拜堂进行了修葺,并在清真寺院内新建了仿古式北房四间和清真寺大门。
2014年底御碑楼因返碱严重、墙面开裂,经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山东省文物局批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落架维修,2015年初维修完毕投入使用 。
保护机制
195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把苏禄王墓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德州市文博馆正式成立,负责苏禄王墓保护与管理,隶属于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政府专门为苏禄王墓设立的文物保护机构,开始发挥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文物保护作用 。
1988年1月13日,苏禄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德州地改市后,为保证苏禄王墓保护工作正常开展,德州市文博馆由德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德州市苏禄王墓管理处,编制10人,设正、副主任各一名。
2003年4-6月,首次规范建立健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禄王墓的记录档案。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实地勘测形成的《正卷》、《副卷》、《备考卷》均通过了山东省文物局专家组的验收,并分别报送国家、省文物局和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存档 。
意义价值
外交价值
明成祖对苏禄东王后事、留华守墓人员的生活及苏禄政权交接的妥善处理,深得苏禄方的认可、赞赏与感激,为明王朝与苏禄关系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永乐十九年 (1421年)四月,苏禄东王的母亲遣王叔叭都加苏哩入华朝贡,对明成祖给予苏禄东王生前、死后的礼遇表示感激;同时慰问留华守墓的苏禄人员。明仁宗时,苏禄再次入华朝贡,答谢明王朝对苏禄王及其留华后裔的礼遇,明仁宗厚赐苏禄使节。 明代中国与苏禄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这成为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典范,为以后中菲关系的继续发展,铺垫了良好的路基。
清朝时期,中国与苏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苏禄王多次遣使入华朝贡,寻访苏禄东王守墓后裔, 双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苏禄使团入华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奉国王母汉末母拉律林之命寻访明代永乐年间留华守墓的苏禄王后裔。
旅游价值
早在古苏禄王时期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随从东王带入中国领王,东王逝世后建立了一所伊斯兰教清真寺至今保存完善。苏禄王的后裔们与周边的中国人相处非常融洽,在宗教信仰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经验的同时,德州本地人对怀有异国风情的伊斯兰教怀有不同程度的喜爱和认可,接受地域性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菲文化典型的地域性文化产业将成为博物馆市场潜力的新突破口,也是一种发展遗址文化机制的可行性创新。国家和政府有效的提高德州该地遗址的人文生长的环境,提高苏禄王墓文化的品牌效益和社会认识度,对发展城市经济和市场经济提供硬实力。苏禄王墓博物馆也重点划分了旅游景点区域和传统特色旅游的产品带动了市场经济,丰富了市场经济和旅游经济内涵式的发展,加上中菲文化交流空间的拓宽与探索,使博物馆文化满足社会大众的也理期望。遗化文化推动了博物馆事业蓬勃向上发展,更挖掘了市场经济的潜力和发途。
文化活动
祭拜活动
1980年,菲律宾共和国驻华大使纳西索·雷耶斯博士同使馆人员专程来德瞻仰王墓,并会见了东王后裔。同年,在此拍摄了王墓纪录片。
1995年,菲律宾苏禄东王后裔苏丹王太子伊示买基兰兰到德州拜祭苏禄东王墓。
1986年,中菲两国合拍大型传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将这段历史搬上了银幕,王墓逐渐成为中外知名的旅游观光点。
1999年,菲律宾苏禄东王后裔苏丹王再次到德州拜祭苏禄东王墓,并参加了德州经贸洽谈联谊会。
2007年,菲律宾苏禄省副省长安娜傻依都利亚、苏禄苏丹依百拉吟巴金率领菲律宾苏禄访华团一行同德州北营苏禄东王后裔合影留念。
2013年,菲律宾苏禄东王后裔梅裹安姆·唐劳·基拉姆公主一行9人赴德州拜祭祖先。
2017年9月13日,“纪念苏禄东王首次赴华600周年”仪式在山东德州苏禄王御园举行。苏禄东王(长子)后裔扶格达尔-基拉姆(译音)苏丹家族一行二十余人到达中国,先后祭拜了苏禄东王墓、王妃及王子墓。来自全国各地,因灾乱不得不离开德州的东王后裔,亦回到德州祭拜祖先,到者数百余人。
纪念文字
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悼文:“贤德芳名流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虽死犹生”。
顾炎武《过苏禄东王墓》: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清朝诗人冯廷槐写道:“生为朝贵客,死作邵先贤”。
历史事件
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甲申朔,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东王巴都葛叭哈刺、西王和峒王,率领家眷、官员共三百四十多人组成的友好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受到永乐帝的隆重接待,历时27天。 三位国王在京访问结束,永乐十五年(1417年)九月乙丑(13日),到达德州以北的安陵时(今北营),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突患急症,不幸病逝。明朝廷极为重视此事,命以“王礼”厚葬之,专门派员赴德州,为东王举行隆重葬礼。 明朝廷在德州城北十二连城九江营的西南部择址建陵,拟谥号“恭定”。 为东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为其在德州城北十二连城九江营的西南部择址建陵,整个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
苏禄东王下葬后,其长子都马含随西王、峒王等人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己丑,明朝政府派人护送王妃葛木宁回国,由于对东王的眷恋,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 从此再未离开,与两位王子长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苏禄王墓东南方,有3个比王墓略小的封土堆,便是王妃和二位王子的坟墓。
清兵入关后,清政府继承明朝法统,对苏禄王的后裔仍然给予特殊照顾。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苏丹母汉末母拉律林委派旅居苏禄的中国商人龚廷彩为苏禄访华使团使,附马阿石丹为副使,携带“国书”和礼品,到中国进行访问。雍正九年(1731年),苏禄国王苏老丹来中国访问,在途经德州时瞻拜东王墓。
根据留居德州的东王八代孙温崇凯、安汝奇提出的“本国远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国籍的请求,清政府礼部同意守墓人等子孙,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 同时规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东省先圣先贤子孙之例……嫡裔承袭。”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发给永久执照。 从此苏禄国东王的两支后裔,温、安两姓就以华籍苏禄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人数不多,但也生齿日繁,聚村而居。
道光三年(1823年),大运河决口,使德州城北成为一片汪洋,北支河以南几个村庄的农户,其中也包括北营村的村民,都到北支河南岸的大堤上避难。大水过后,不少村民到外地落户,而大部苏禄国东王的后裔们,因祖坟所在不忍远离,故大水过后,又重新回到北营村,在祖坟两侧重建了家园,仍守护着自己的祖坟。
旅游信息
门票信息门票免费
开放信息周二到周日9:00-16:30(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交通信息乘德州市1路、4路、19路、23路、27路公共汽车在共青团路、北陵桥下车。或坐出租车即可到达。
苏禄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