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2420.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连片大面积的热带森林。
- 中文名
- 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 总面积
- 2420.2平方公里
- 植被类型
- 8个
- 高等植物
- 3500多种
简介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2420.2平方公里,它的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种群,以及整个森林生态都是无价之宝,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连片大面积的热带森林,深受国内外瞩目。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特殊,是欧亚大陆至中南半岛、南亚热带向北热带的过渡地区,它的北面有高原,南面有南亚热带,形成独特的南亚季风气候,加上复杂的地形和不同的地热条件,又形成了多种气候,交错分布着多种类型森林。整个西双版纳有8个植被类型,11个亚型,高等植物有3500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99种。州内现有五片自然保护区,范围达2400平方公里,在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地名: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搞,其中勐养在景洪县,曼搞在勐海县,其余都在荔腊县。勐腊地区由于幸免于第四纪冰川袭击,保存下古生代和中生代繁盛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30多种,它们被称为一亿年前的植物化石。在此,可欣赏到原生状态的森林景观。勐养是离景洪最近的自然保护区,当天可以来回。在路边的勐养镇,可以见到两棵造型绝妙的榕树,榕树的一条气根伸展出去,好像大象卷曲的鼻子,其他的气根居然配合默契,构成了大象的身子和腿,更为奇特的是,勐养三岔河地区恰好是野象出没的地方。科研人员为了观测野象在勐腊保护区的纵深地段,于数十米高的树上架起数百米长的铁索链,让人可在“空中”走动,便于追踪观测到野生动物的活动而不至于受到伤害。
保护目标
保护特有的热带季节性雨林
西双版纳自然护区热量高,降水充足,东部多山多河谷,形成了局部湿润环境,热带雨林有较集中的分布。保护区内的热带雨林属季节性雨林类型,基本上保持了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例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以热带植物区系为主要组成种类的有龙脑香科、玉蕊科、红树科、露兜科以及其它一些科的热带属,但优势种不明显,植物种类多,个体数量少。保护区内森林以高大乔木为主体,茂密而多层次;木质藤本植物丰富,附生、半附生植物常见;老茎生花和绞杀植物普通出现。树木冬芽为裸芽,树皮色浅而薄。保护区在最干旱的3-4月间出现些热带雨林向季雨林过渡的生态特征,例如高大乔木旱季换叶,上层林冠有短期的旱季季相变化等。
一.热带季节性雨林主要有
1.千果榄仁、绒毛番龙眼林干果榄仁、绒毛番龙眼林,是滇南热带地区典型的季节性雨林之一。现有森林皆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这种森林过去曾称为沟谷雨林,是季节性雨林中较湿润的一个类型。
2.望天树林
望天树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望天树林也是保护区特有的珍贵森林类型,分布范围只有2平方公里左右,林内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望天树林高大挺拔,树冠稀疏散生,互不连接。它是我70年代初在西双版纳发现的一种龙脑香科树,是东南亚龙脑香科树种中分布最北、海拔最高的一种,天然分布区有很大局限,应是重点保护的森林类型。
3.版纳青梅林
版纳青梅林是保护区新近发现的热带森林类型,呈小面积分布。 版纳青梅林具有较典型的热带雨林特征,树冠常绿而茂密,参差不齐组成树种繁多,林分层次结构复杂。林下灌木多为耐阴湿种类,林内藤本、附生、茎花植物较多。版纳青梅林为稀有珍贵的森林类型,其发现和望天树林一样,对我国热带雨林的区系、发生和发展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已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划入核心保护区。
此外,勐腊区曼东有-小片羯布罗香林,已栽植近90年,尚存94株,近年来加强了保护。虽为人工林,林下现已藤萝缠绕,有一定的层次和空间镶嵌,已具较浓厚的雨林色彩。
被列为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的还有困满、龙帕、龙门等地以滇楠、龙果等为标志的山地雨林。南沙河中段和关坪河附近以鸡毛松为标志的山地雨林,以及勐仑区以四数木、闭花木为标志的石灰山季雨林,以及勐远附近石灰山地的蓖齿苏铁原始群落。勐腊南贡山的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等。这些皆为保护区特有的类型,对我国热区森林植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绿色的物种资源库
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之一,是保护遗传种质的多样性。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约1300属,占全国属的40.8%;3500余种,占全国种的13%。新中国建立以后,有关人士对采自西双版纳的标本进行研究,新发现的种类竟占全国新发现植物种类的80%,其丰富程度在我国植物区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据考察,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有孑遗植物(即第三纪时期的植物)30余种,如鸡毛松、天料木等;珍稀植物约134种,如大果杜英、县洪地胆、宽唇姜等等。这些种类大部分为我国所特有,在自然保护上应受到格外重视。
此外保护区内已知可利用的资源植物约1500余种,其中用材树种16种,竹子及可编织的藤类25种,油料植物136种,芳香油野生资源62种,鞣料植物39种,树脂、树胶类32种,纤维类植物90多种,野生水果和花卉134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药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治疗心血管药、麻醉药、抗癌药、浸提血竭的原料植物不断被发掘和筛选出来。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已知药用植物部139科、782种,占全国已知药用植物总数的14.2%。
保护珍稀的动物种群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天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气候类型、不同的地貌形态和森林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成为我国珍稀动物的集萃区,在全国璀璨的自然保护区行列里格外引人注目。
西汉版纳自然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典型的热带区系成分。例如象科、长臀猿科、懒猴科等皆以本区为北界。整个保护区有哺乳动物102种,鸟类427种,两栖动物88种,爬行动物63种,鱼类100种。
哺乳动物共102种,占全国哺乳类总数的四分之一。我国绝大部分灵猫类和灵长类动物几乎都集中分布在本保护区。亚洲象除南滚河保护区外,这里已是我国最后的残存分布区。据调查,全区有亚洲象170头,印度野牛500头左右。世界上有长臂猿7种,这里特有的白颊猿,目前仅在勐腊和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可见,已不足70只。已知鸟类427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0.2%。按区系属东洋界的鸟类316种。我国南方鸟类在华南区的分布以本保护区最为集中。这里大多数鸟类羽毛娇艳绚丽,多大型多彩的热带鸟类。
两栖动物共38种,爬行动物有60种。两栖动物中多疣棘蛙是新种,爬行动物中扁壳地龟是我国属的新记录。两栖动物中主要的珍稀特有种有双带色螈,属引螈目,本目我国仅此-种;黑蹼树蛙四肢趾蹼发达,可在林中滑翔,故又名"飞蛙",全国仅发现于本保护区和海南,以林中害虫为食;平胸龟,我国仅此-种,个体数量少,属濒危种;裸耳飞蜥,又名"飞",是中生代小型飞行蜥蜴孑遗种,能在林中滑翔,我国仅发现在本保护区;巨蜥,我国仅此一种,属濒危种,为国家保护动物,产于本区的巨晰体型大,身长可达2m;金花蟒,蛇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目前捕杀严重,种群岌岌可危,属国家保护动物;其它还有两栖类的滇南臭蛙、刘氏扁蛙、以及爬行类中眼镜蛇等,均属保护区的珍稀种。
西双版纳鱼类有100种,特有率高,在全国独一无二,如双孔鱼科、粒鲇科、刀鲇科都是仅分布于本保护区的特有科。保护区内鱼类以鲤科占绝对比优势,占总属数的1/2强。从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组成的显著特点看,西双版纳确实无愧于鱼类基因库之称。鱼类的珍稀种较多,双孔鱼在我国仅-属一种;中国结鱼,全国仅分布于澜沧江及其大小支流,以本区最为集中,是西双版纳主要经济鱼类;花颊野鲮国内仅分布于西双版纳;叉尾鲇,是较大型鱼类,有长达2m的个体,是西双版纳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