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发动机厂遗址
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旧址位于贵州省大方县羊场坝镇乌鸦洞。
原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政府是计划将这个厂建在天生桥下的,但由于防空的原因,后来就改建在了同是乌鸦洞的更靠里面的隐蔽的深洞里。由此,厂房和出口也在天生桥的另一方了。
这个上世纪40年代的老工厂的遗址,竟然在这深山老林里会有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工厂。虽然这个在解放后依然在使用与运作的工厂于80年代初已经迁到贵阳,留下的遗址规模仍然是可观的。厂区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分生活区和生产区。从现321国道线北侧的大门进去,古树参天,数幢西式建筑分列道路两旁,这便是生产厂区。
最具有战时特色的是生产区的精工车间设在厂区道路终端最为瞩目的乌鸦洞内,共三层,底层990平方米,为各类仓库;中层800平方米,为机工车间;上层700多平方米,为总装配车间。洞口有石砌护墙,上边还有成排的机枪的射口,看见当年的守备森严。洞内设有通风设备,使洞内空气流通。洞内的厂房结构严谨、紧凑,里面保留的是文革中的大型标语,构成历史的另一个画面。
各类办公楼和辅助工场林立在洞外山丘上,虽然年久失修,却错落有致,保持着当年的姿态。
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的1939年,面对十分严峻的抗日形势,-航空委员会决定兴办我国航空工业,筹建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最初选址在昆明,筹备期间就被日军狂轰滥炸于襁褓之中。后决定选址于贵州省大定县(今大方县)羊场坝的乌鸦洞中。
由于缺乏建厂资金,国民政府一方面向全国大量发行“航空彩票”,一方面借蒋介石50大寿之机,在全国大举“献机祝寿”,共筹集了344万美元。这就是所谓“蒋介石用自己的生日寿金搞三线建设”的由来。其实,还不是用全国人民的血汗钱买自己的好名声嘛?
工厂建成后,由蒋经国出任名誉厂长。第一任厂长是清华留美高材生李柏龄;第二任厂长王士倬是清华大学教授、钱学森的导师,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就是由他主持设计建成的;第三任厂长为顾光复。生产厂长、总工程师汪福清,系1942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博士,回国后参与航空发动机厂建设、试造工作,为我国第一批1000马力航空发动机制造做出了杰出贡献。1949年解放后任贵阳矿山机械厂总工程师。1956年被评为一级工程师(最高级),是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1983年后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在这里还有许多工作过并为后来促进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技术人才。
1942年底开始投入生产,1943年开始装配,到1944年装配试车,完成第一批发动机3台。
1943年3月20日,蒋介石曾到该厂视察,并于天生桥下5万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内与1700多名职工一起聚餐。当年蒋介石住过的建筑,如今原貌仍然保持完好。不过蒋介石当年的那些题词石刻都已经被磕掉,留下的只是痕迹了。
到1947年初,30台航空发动机终于完工。由航委会随机抽取一台装在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上,由昆明直飞南京,证明发动机性能良好。至此,大定厂已完成了我国自制第一批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任务。后航委会因无法支持该厂再生产航空发动机,该厂利用其技术优势,立即转入民产,成为西南最大的汽车发动机配件生产基地,所生产出的优质配件誉满大西南。
1965年初,根据国家“三线”建设部署,南京金城机械厂、株洲331厂、西安430厂以及部分院校的700余人利用贵州大方县羊场坝原“航发厂”厂址创建国营金江机械厂,隶属于贵州航空工业管理局,归口中国航空工业部。成为当时航空军机配套液压泵、马达的重点生产厂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国营金江机械厂从大方迁至贵阳市并筹建民品分厂。至此,大方县这个当年重要的工厂就成为了遗址。
还好的是,这片遗址保存了下来,并且上世纪90年代已经列为贵州省第三批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待条件成熟向国家申请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有说已经联系下资金的来源,准备在这里进行保护性的开发。
- 阿城 1亚沟石刻
- 南岗区 2龙塔
- 南岗区 3哈尔滨文庙
- 阿城 4金国都城上京会宁府遗址
- 巴彦 5王脖子山遗址群
- 南岗区 6颐园街一号
- 依兰 7依兰土城子遗址
- 尚志 8八里湾森林公园
- 松北区 9太阳岛公园
- 尚志 10红豆杉景区
- 宾县 11二龙山旅游风景区
- 尚志 12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 松北区 13哈尔滨极地馆
- 五常 14龙凤国家森林公园
- 五常 15龙凤山
- 道外区 16哈尔滨游乐园
- 南岗区 17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 阿城 18森工平山旅游区
- 松北区 19东北虎林园
- 呼兰区 20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景区
- 南岗区 21黑龙江电视塔旅游区
- 道里区 22索菲亚广场
- 松北区 23黑龙江科学技术馆
- 阿城 24横头山国家森林公园
- 阿城 25哈尔滨金源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