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铜锣庙
首页  > 福建  > 泉州  > 安溪   »  铜锣庙景点介绍

铜锣庙

铜锣庙
铜锣庙 崇奉关帝,是我国民间信仰的传统习俗,宋代由北方传至闽南。湖上乡中部的铜锣庙就是供奉关帝及其两部将关平、周仓的庙宇之一。 湖上乡盛富村有一山峰,名为铜锣寨,以寨顶宽广平坦,酷似铜锣而得名。铜锣寨巍峨耸立,峰顶宽广平夷,苍松翠柏长青,百花四时争艳。居高远眺,但见炊烟袅袅,白云悠悠;极目无尽处,隐约百重山。
中文名称
铜锣庙
地理标志
铜锣寨

基本信息

铜锣寨周围几十公里间,分有八个社里,散居着畲族、汉族人民,他们和睦相处,世代友好。寨顶敲锣,八方可闻;引吭高歌,四邻村落皆能听清。然而,很难想象的是,历史上此地曾是匪盗出没、鸡犬不宁的乡野山寨。 明代中叶,地处偏僻山区的铜锣八社,匪盗频发,他们成群结党洗劫村落,民不聊生,多少人家被迫远走他乡。社里群众都盼望着团结起来,联合拒匪。这时,一个民间传说成为人们联合的藉口。相传,一天夜间,常乐里举口乡(今剑斗镇举口村)一崇奉关帝公的香炉飞往铜锣寨,群众认为这是关帝显圣而自寻胜地。乡民乃倡议以铜锣寨为据点,联合周围社里,结成盟社,共同抵御匪患。此举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周围各社群众的一致响应,八社村民遂在铜锣寨寨顶香炉处建庙宇,取名铜锣庙,崇奉关帝,祈求神明庇佑。同时,八社村民于庙中盟订,约定不分社里大小,一社有难,八社支援,以锣为号,共御外患。自此,一有强盗、匪徒入侵,则以铜锣庙鸣锣为号,闻者云集呼应,携带枪械,迅猛扑向匪徒,枪声喊声威震八方。由是,远近匪徒闻风丧胆,不敢来犯。由此,关圣大帝更成为铜锣八社畲、汉两族群众共同崇拜的“保护神”。 铜锣古庙自建以来,历经多次修葺,“文化大革命”被拆毁,现存建筑为1981年铜锣寨邻近八社群众,自筹资金,按原地基、原庙貌重建。整座庙宇坐南向北,四合院式,中殿有六根圆柱,正殿庄严肃穆,现保存有诸多明清文物。有形态逼真的明代周仓雕像等,而最为珍贵的应首推正殿悬挂的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书赠的匾额“铜锣古地”。古匾传递的是李光地与铜锣庙的一段流传广泛、悉为人知的故事:

其他信息

李光地14岁时,全家12人曾被山寨王林日胜劫至永春船头岩附近的“帽顶寨”。传说其伯父李日燝在万分焦虑中,虔诚地向关帝祈求庇佑。是夜,关帝向李光地托梦,叙述解救之法。次日,当山寨王林日胜勒索不到钱财,于盛怒之下欲用浓烟将光地熏死时,光地想起前夜关帝托梦之事,立即按梦中指点行事,急撒尿湿衣掩鼻,俯伏于地,从而幸免一死。后来,李光地及其家人在铜锣八社28猛士的救助下平安脱险。获救后的李家自此以后定期到铜锣庙叩拜酬谢,从不间断。李光地入朝为官后,仍念念不忘神恩,特书题“铜锣古地”匾额赠铜锣庙,以谢神明救命之恩。铜锣庙庙堂中现还悬挂着的李光地裔孙李维翰、李学箕为感念帝恩而书赠的两副嵌金木板浮雕对联,就是一个证明。特辑录于下: 廿八将攻巢,累月鸱张制胜,端资帝力; 十二人陷贼,全家虎口得生,实赖神功。 破船头,平帽顶,完眷增餐,我祖先沾圣泽; 抚八社,镇一方,御灾捍患,比闾共沐恩波。  铜锣庙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一直香火不绝,且传播海外,金碧辉煌的天龙宫就是安溪铜锣庙在马来西亚的分炉。  古刹铜锣庙是铜锣八社人民的光辉历史见证,是当地畲、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象征,是安溪县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95年7月14日,铜锣庙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