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寺塔

延庆寺塔位于松阳县城西郊2公里处,西北靠上方山,东北依云龙山,东南面是开阔的田园。宋咸平二年(999)动工兴建,五年(1002)年建成,相传塔藏舍利。塔高38.32米,楼阁式砖木结构,六面七级,中空,可登塔顶;斗拱瓦镏作双卷头,山檐舒展平缓,铁质塔刹相轮为卷草图案,曲线流畅;塔壁朱画飞天,依稀可认。额榜“延庆寺塔”为沙孟海先生手书。延庆寺塔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为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 延庆寺塔
- 地理位置
- 松阳县城西2公里
- 景点级别
- 国家级文保单位
- 兴建时间
- 宋咸平二年(999)
- 建成时间
- 宋咸平五年(1002)
- 建筑风格
- 唐风宋塔
- 建筑结构
- 楼阁式砖木结构
内部景观
踏上松古平原,感受着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气息,品味着宋代沈晦的“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赞叹,不知不觉间已出城一二公里。一路稻花飘香,秋风送爽,阡陌交错,竹木扶疏,正所谓小桥流水人家,好一派田园风光。松阳城西苍翠的云龙山麓,在碧野之畔,青山之脚,白墙红檐围绕着一座千年古塔,幽幽散发着久远的历史之音。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延庆寺塔。延庆寺塔不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值得后人研究。延庆寺塔与1165年竣工的杭州六和塔相比,要早一百六十三年。现存塔体砖铭还有“醇化五年(公元994年)六月中”的字样,足以证明此塔属北宋原物,系唐风宋塔,而杭州六和塔乃宋风宋塔。延庆寺塔从塔身构造到木构出檐都没有发现后人修缮的痕迹,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据《松阳县志》记载,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行达禅师奉旨西行,到中印度,得《大经论》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归。行达禅师历十寒暑,得大经纶八部、舍利子49粒,受到朝廷嘉赐,为此发愿建塔,以藏舍利。经多方筹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动工,到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建成。延庆寺塔初名“云龙”,因塔址在云龙山下延庆寺前,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改称延庆塔。步入塔院,一条鹅卵石大道延伸至塔底,两边树木葱郁,鲜花怒放。前面就是那座阁楼式砖木结构的斜塔,此高38.32米,六面七级,中空,每层设有平座回廊;斗拱瓦镏作双卷头,出檐舒展平缓,颇具唐风,铁质塔刹相轮为卷草图案,曲线流畅。塔身阁檐匾上的“延庆寺塔”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气度不凡,为古塔平添了几分雄姿。延庆寺塔经历了一千余年的风雨洗礼,眼下,塔身出现倾斜,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缮古塔时,延庆寺塔塔身已倾斜2°12″,偏心距一米多,人们将其称为东方比萨斜塔。这样一来,古塔反而增添了另一种魅力,令人觉得不登此塔就枉为此行了民间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住在石笋附近的一位后生,带兵反对朝廷的残暴统治,被朝廷镇压了。后来后生被吕洞宾点化成仙。皇帝惧怕会有更多的人起来造反,便下旨在此附近建塔镇之。那塔就是延庆寺塔,那后生被人们尊称为“皇王”,就是寺中皇帝模样的仙人。“延庆寺塔镇皇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虽不可信,却耐人寻味——民众的“造反”是用塔就能镇住的吗?塔院白墙红檐,古色古香。步入塔院山门,门厅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它象一部厚重的大书,记载着延庆寺塔的历史。名称由来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行达禅师奉旨赴印度取经,历十寒暑,得大经伦八部,舍利子(佛牙或佛骨)四十九粒,受到朝廷嘉奖。行达为此发愿建塔,以藏舍利。经多方筹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动工,至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建成。因位于松阳县城西面五里的云龙山麓,故初号云龙寺,后以塔后延庆寺改名延庆寺塔。- 江汉区 1中山公园
- 武汉 2磨山
- 江岸区 3吉庆街
- 武昌区 4武汉东湖海洋世界
- 武昌区 5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 黄陂区 6木兰天池
- 江汉区 7武汉江汉关大楼
- 江岸区 8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 江夏区 9湖泗瓷窑址群
- 武昌区 10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 黄陂区 11盘龙城遗址
- 汉阳区 12古琴台
- 黄陂区 13大余湾
- 黄陂区 14云雾山
- 蔡甸区 15武汉九真山
- 黄陂区 16木兰山
- 武汉 17九峰国家森林公园
- 汉阳区 18月湖
- 江汉区 19武汉中山公园
- 武昌区 20武汉长江大桥
- 黄陂区 21木兰湖
- 江夏区 22槐山矶驳岸
- 黄陂区 23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 武昌区 24湖北省博物馆
- 江夏区 25明楚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