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白鹤梁水下石铭
首页  > 重庆  > 涪陵   »  白鹤梁水下石铭景点介绍

白鹤梁水下石铭

白鹤梁水下石铭
“白鹤梁”之所以得其名,是因为传说唐时尔朱真人曾在此修炼,后来得道,乘白鹤而去。白鹤梁外型也酷似一条卧于滚滚江流上的大鱼,因而当地人又叫它“石鱼”。它平常年份一般浸没于江水中,仅冬春枯水期水位最低时才能露出水面。所以石鱼出水的机会较少,或三五年一见,或十余年一见。由于民间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每逢石鱼出水,人们奔走相告,观者络绎不绝。于是有人便把石鱼出水的日期、尺度以及记述出水情景的诗文等等,留刻在石梁上面。
中文名
白鹤梁水下石铭
约1600米
16米
性    质
巨型石梁
发展历史在涪陵城下,乌江与长江汇合处的上游约1公里的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巨型石梁。因其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5段,3万余字,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水位情况,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石梁上有石鱼14尾,最大的长达2.8米,小的有30厘米。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远远超过了各国大河中类似的水文石刻。同时,白鹤梁上还布满了历代文人墨客的众多碑铭,纵横交错,琳琅满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王士祯等人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赵体并存。因而白鹤梁被国家文物部门认定为“国宝级”文物和三峡库区一号保护文物。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得到世界公认。为了保护好白鹤梁,1993年国家文物局就委托有关部门进行保护方案设计,10年间几经波折,先后有3套方案被专家否决。2002年10月,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葛修润院士提出的“无压力容器保护方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等15个单位的评审。这个方案就是在白鹤梁中段题刻最为集中的地方,用钢筋水泥建一个掩体,由两道玻璃斜坡廊道连接到地面陈列室。水下博物馆内配有照明设备,游客可由斜坡廊道进到水下,通过玻璃窗口观赏题刻。水下博物馆可以阻隔江水对石刻的冲刷,但要将江水净化后再泵进掩体内,并以很小的流速循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