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南部近岸及海岛四周海域,地理位置为东经 109°20′50″~109°40′30″,北纬18°10′30″~18°15′30″范围内。主要保护对象为:造礁珊瑚、非造礁珊瑚、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礁珊瑚的建造者为珊瑚虫,珊瑚虫属热带海洋腔肠动物。
- 中文名称
-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 海南省三亚市南部
- 气候类型
- 热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 85平方公里
- 景点级别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设立时间
- 1990年
设立背景
在70年代和80年代,珊瑚礁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采挖珊瑚礁制作工艺品,甚至用珊瑚礁烧制石灰,使这一带的珊瑚礁资源大量减少,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受损害。1989年,科学家提议将这片珊瑚礁海域划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南部近岸及海岛四周海域,地理位置为东经109°20′50″~109°40′30″,北纬18°10′30″~18°15′30″范围内。接壤鹿回头半岛和大、小东海沿岸海域(包括小洲岛);西濒传奇美丽的东、西瑁岛四周海域。保护区自东向西由亚龙湾片区、鹿回头半岛--榆林角片区和东、西瑁岛片区三部分组成,保护总面积85平方公里。地貌
该区地貌中部与东、西部有明显差异,东、西部属典型的海岛地貌;中部岬角、海湾多,属半岛陆域地貌。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造礁珊瑚、非造礁珊瑚、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礁珊瑚的建造者为珊瑚虫,珊瑚虫属热带海洋腔肠动物。117种(包括5个亚种)造礁珊瑚,分别属于13科、33属和2亚属。还有在成礁建造中有积极意义的苍珊瑚、笙珊瑚、多孔螅和多种非造礁珊瑚--软珊瑚、柳珊瑚和与珊瑚礁生态系统共栖和密切依赖的其他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管理机构
保护区主管部门是国家海洋局、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本保护区的保护、建设与管理。管理处下设三个珊瑚礁保护站,并设有一处供公众生态教育的珊瑚标本展览馆及配有一批执法管理、宣教、科研设施及装备。科研项目
- 江汉区 1中山公园
- 武汉 2磨山
- 江岸区 3吉庆街
- 武昌区 4武汉东湖海洋世界
- 武昌区 5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 黄陂区 6木兰天池
- 汉阳区 7古琴台
- 江岸区 8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 黄陂区 9大余湾
- 江汉区 10武汉江汉关大楼
- 黄陂区 11盘龙城遗址
- 江夏区 12湖泗瓷窑址群
- 武昌区 13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 江汉区 14武汉中山公园
- 武汉 15九峰国家森林公园
- 黄陂区 16云雾山
- 蔡甸区 17武汉九真山
- 黄陂区 18木兰山
- 汉阳区 19月湖
- 武昌区 20湖北省博物馆
- 江汉区 21武汉"二七"纪念馆
- 武昌区 22武汉长江大桥
- 黄陂区 23木兰湖
- 黄陂区 24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 江夏区 25槐山矶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