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武庙,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宇。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清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兵燹,清同治元年(1862年),再度重修。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并列为
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
整个庙宇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内设有戏台、雨亭、前殿、正殿和后殿、两侧还有东西厢房。坐落在印山南麓文庙的左侧。
- 中文名称
- 恭城武庙
- 地理位置
- 恭城县城西的印山麓
- 占地面积
- 2100平方米
- 景点级别
-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别 称
- 关帝庙
- 祭祀
- 关羽
- 始建时间
- 公元1603年(明朝万历三十一年)
地图
恭城武庙地理位置
武庙位于恭城县城西的印山麓,右侧是文庙。恭城武庙是迄今为止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关帝庙。
武庙与文庙相距110米,创造了文,武庙不能并存的中国唯一奇迹。
背景历史
恭城武庙,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庙宇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内设有戏台、雨亭、前殿、正殿和后殿、两侧还有东西厢房。坐落在印山南麓文庙的左侧。两庙在建庙基地的选址上颇有考究,分占同一山的两个山脊,相隔50m,既毗邻又互为对应。有趣的是文庙南偏东6度,武庙南偏东45度,如果延长各自的中轴线,交汇点分别离武庙100m、文庙110m。印山一山分二脊,一东一西,一左一右。左为文庙,右为武庙,文武两庙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名字由来
恭城武庙,又称关帝庙,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宇。
关羽(?-220年),姓关名羽,字云长。因与吴国作战而亡,被追谥为壮缪侯,当地人于玉泉山立祠祭祀。但一直到唐代,在民间的影响并不很大。北宋末年,才封为公(一说封为真君)。但由于关羽集忠、勇、仁、义于一身:他对国以忠,作战以勇,处世以仁,待人以义,几乎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全部美德。所以,影响越来越大。最后被尊为关圣帝君,俗称关帝。佛道二教也竞相将关羽罗为本门神祇。佛教以其为护法伽蓝,道教则以其为雷首山泽中之老龙转世,尊为真君。明清以后,关羽俨然成为人神之首,与文圣孔子齐肩而成为“武圣”。在民间,各行各业对关羽的顶礼膜拜,又甚于孔子。自明清以来,关羽已经成为保家卫国的武神、战神,各行各业的行业神,保佑世人中举升官的魁星,庇佑商贾发财的财神,除灾治病、驱邪辟恶、诛讨叛逆的正义之神与福神。现在,关羽的影响已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籍,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奉祀和敬仰。
据有关碑刻记载,远在明朝万历,恭城武庙已经修建。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恭城武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清朝末叶,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但在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恭城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且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历史简介
该庙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曾先后进行三次重修,现逐步修葺,恢复原状原貌。武庙与文庙相距110米,创造了文,武庙不能并存的中国唯一奇迹。
武庙占地2130多平方米,建有戏台、雨亭、头门、正殿、后殿及两厢配殿,主要采用木构架和砖墙混合承重工式结构。该庙不设正门,由两边开门而入,据说这是为了不让外面的气流直接冲射进来影响庙内的强大气场。两门上分别写有“忠君爱国”“济世安民”八个大字,意为关公为人的准则。武庙建筑分戏台、正殿、协天宫、后殿及东西两厢配殿。整座建筑重檐歇山,翼角飞翘,脊山花饰泥塑,龙凤呈祥,明暗八仙,人物花鸟,栩栩如生。黄绿琉璃瓦顶与文庙的芒辉溶为一体,形成了印山下金碧辉煌的光波海洋。恭城武庙是迄今为止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关帝庙,人称“广西庙宇之冠”现是桂林大旅游区中的独特景观之一。
文化底蕴
文庙建在左边,把武庙建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传统观念里,左为东、为阳,东方主生,为尊,故为文庙,以示崇文;右为西、为阴,西方和杀,为卑,故为武庙,以示抑武。而文庙与武庙之相依相傍,又表示阴阳相合,文武相成。既崇文,又尚武,先文后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恭城文武两庙一东一西同处一地,这在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恭城武庙的古戏台是过去节日演戏酬神的地方,台基由青石砌成,正中镶有《渭水访贤》、《魁星点斗》、《三顾茅芦》石刻三幅台顶置斗八藻井,正中绘太极图饰,意味阴阳相济,脊上彩绘泥塑内涵丰富,栩栩如生,四条金柱直通顶层承托屋顶荷载,四角冀角挽天,造型奇巧,气势雄伟,建筑之精,令人叫绝。头前有辟邪石狮一对,左雄右雌,灵气十足。门内塑有牵马将军两尊,传说是关羽和姜维的座骑,左祀财神范,右祭土地句龙,墙上镶满历代修庙碑记石刻,颇有研究价值。正殿名曰“协天宫”,布局结构,脊上人物花草泥塑均为传统工艺,浪漫夸张。窗棂格扇镂空雕花,图案精美,巧夺天工。殿内的关羽塑像分为座像和行像,最里边的是座像,行像的两旁塑有关平、周仓、王甫、赵磊四将为辅。所有泥塑形象逼真,威严肃穆。神翕案花繁多,八仙雀替及前后风檐镂雕细致,琉璃瓦泛翠流金,整座殿堂装修华丽,叹为观止。后殿供奉观音,妈祖诸位女神,善男信女们常在此拜祭“以佑后人”。
建筑风格
庙宇结构
恭城武庙除台基砌石外,上部为全木结构。台基石刻有人物浮雕,台上有雕花的门窗格扇和神龛,四根金柱直通顶层,承受顶层荷载,檐柱到下檐。重檐从中间升起,台正中有藻井,形似倒挂大钟,井壁木板油漆光可鉴人。戏台板底曾安放36口水缸,当台上敲锣打鼓时,声音由水缸从不同角度向上反射,集中在藻井中产生共鸣,可扩大音响,使声传十里之遥。戏台红墙黄瓦,泛翠流金;屋面重檐歇山,飞檐高翘,脊山上龙凤呈祥、明暗八仙等人物花鸟泥塑,形态逼真。前殿和后殿更是雕梁画栋、飞檐挽天,气势之雄,建筑之精,令人叫绝。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是主体建筑。中轴线北端的主庙,是一个单元甚多而又层层展开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主庙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而又庄严肃穆,身临其境,不能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中轴线南端的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这两座气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等。这些附属建筑,与主庙一样,无不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但却又有着主庙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们对关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强对关公的崇拜与敬仰。
恭城武庙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一方,更增庄严肃穆的气氛。
布局规划
恭城武庙为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有抱厦,有转角、补间双生昂五铺作斗拱,昂嘴雕云纹。青石鼓形柱础,柱和横额之间嵌木雕龙凤去板,施彩绘。
后门有小卷棚,有转角、补间单昂三铺作斗拱,柱额之间嵌木雕花卉板。后门两旁各开六角菱形小窗一个。正脊砖雕游龙,脊中间插“穿天戟”三根,脊的两端有大吻。斜脊砖雕跑兽。整个建筑造型宏伟别致。前殿两旁修建东西配房各五间,均为硬山式。后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前有回廊,梁枋之间嵌有燕尾木雕,施彩绘。山门为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中间开门。有转角、补间单昂三铺作斗拱。门上悬挂“关帝庙”牌匾。门外有大、小石狮各一对。山门两旁建钟、鼓二楼,均为歇山顶、砖木结构。有柱头和补间三铺作斗拱,施彩绘。东楼悬钟,西楼置鼓。内外墙壁现存彩绘壁画十余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画工十分精致。庙门额嵌一方石刻横匾,碗口粗的“关帝庙”三个大凸字,遒劲醒目,大门侧倾用磨光条石镌刻一幅寓意深长的楹联:“先武穆而功深汉水,后文宣而圣道配尼山。”庙前地坪雄踞一对精工雕刻的花岗岩石狮,是道光年间信士捐资建造的。后殿为拜祭关帝的处所,殿中关公雕像,高约2米,赤面黑须,仪态威严勇武,左右待从为关平、周仓立塑。左厢仍保存道光年间重修碑记。武庙自建庙以来香火鼎盛,香烟长年缭绕不绝,朝拜香客甚众。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期,朝拜许愿游人、香客多达上万人,在当地已形成庙会,热闹非凡。
其他相关
2013年5月7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4)的《国宝档案》节目中播出了
《走基层—广西恭城武庙大戏台》的节目,介绍了恭城武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