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女石遗址,是秦至西汉前期行宫遗址,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的止锚湾海滨,西距山海关15千米 ,因姜女石遗址的中轴线正对海中被称为姜女石(又称“姜女坟”)的三块礁石而得名 ,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
姜女石遗址出土大量的瓦件、砖、井圈、柱础、排水管等建筑构件 ,有夔纹大瓦当、变形夔纹半瓦当和巨型空心砖,并发现高台多级建筑,以及地下版筑夯基 。姜女石遗址绥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弘扬绥中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1988年1月13日,姜女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中文名称
- 姜女石遗址
- 地理位置
-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的止锚湾海滨
- 占地面积
- 15万平方米
- 门票价格
- 30元/人次
- 保护级别
- 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编 号
- 208
- 分类号
- 28
- 所处时代
- 秦汉
历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人前往海中求取长生不老之法之处、渤海之滨的碣石而修筑行宫(姜女石遗址) 。
1982年4月,文物普查时,姜女石遗址被发现 。
1984年,辽宁省省文化厅、辽宁省省博物馆联合对姜女石遗址进行勘探发掘 。
1993年—1995年,考古工作者对姜女石遗址进行发掘,发掘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 。
2013年—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姜女石遗址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在姜女石遗址海域发现一处水下人工建筑 。
遗址特点
建筑规模姜女石遗址范围南北长4千米,东西沿海岸3.5千米,与南面海中姜女石相距400余米,包括六处大型宫殿遗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头、瓦子地、金丝屯、红石砬子和周家南山等处 ,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姜女石遗址海域的水下人工建筑,是花岗岩所打造的平台 ,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60米,建筑呈四边形,一些石块经过了加工修整,有人工干预痕迹,且石块在较大范围之内呈现出有规律的走向与分布 。
建筑布局姜女石遗址主要包括石碑地、止锚湾和黑山头三处秦汉行宫建筑遗址,三处建筑南面海中各自对应一处海蚀柱,依次为姜女石、红石砬子和龙门礁 。姜女石遗址利用海滨自然景观,前临渤海,海中有耸立的碣石;后靠燕山,山上有长城,以石碑地(碣石宫)为主体建筑,以止锚湾和黑山头为左右两翼,建筑格局为“一宫两阙” ,衬以瓦子地、周家、金丝屯等众多的附属建筑,四周建有宫墙,呈合抱之势,正对海中碣石(门),形成一处完整壮观的建筑群体,南端中心为一座多级的夯土高台,高8米,台基坐北面南向海,东西两侧及背面有夯土建筑基址。石碑地高大的夯土台和密集的建筑遗址,正对着海中的姜女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高出海面24米,根基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11米、东西宽8米左右,黑色。在这个海蚀柱海底的北侧,堆放着一些大型的白色河光石,这类河光石不见于附近海域,可能是古人有意放置 。
文物遗存
姜女石遗址出土大量的瓦件、砖、井圈、柱础、排水管等建筑构件,有夔纹大瓦当、变形夔纹半瓦当和巨型空心砖,并发现高台多级建筑,以及地下版筑夯基 。秦、汉两个时期的建筑瓦件在陶质、陶色、形制、规格、纹饰及制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不同风格 。
板瓦秦代板瓦,瓦胎以青灰色为主,质地坚硬,火候很高,夹有少量细砂,色泽表里一致。另有少量为黄褐色,硬度较小,亦夹细砂。板瓦形状基本一致,平面近梯形,前端宽厚,后端较窄薄,断面弧形。两端口沿有的平齐,有的略外侈。规格大致可分大、中、小三种,大型者长70厘米—72厘米、宽45厘米—50厘米、厚1.5厘米一2厘米,属长方形瓦;中型者长60厘米—68厘米、宽40厘米—55厘米、厚约2厘米,体近长方形;小型瓦长约55厘米、宽45厘米—50厘米、厚约1.5厘米,体近方形。绝大多数板瓦两面均施纹,仅少数反面(沟面)为素面。纹饰主要由直、斜行粗、细绳纹与麻点、菱格等纹样组合而成,种类繁杂。
汉代板瓦,瓦胎主要呈浅灰色和黄褐色,两者所占比例相当。陶质疏松,火候较低。瓦体呈弧形。较大的一件残长60厘米,宽度不详,胎厚一般为1厘米左右。瓦正面纹饰为直、斜行粗、细绳纹,组合情况略与秦代板瓦相同;反面则以菱格纹、方格纹为主,有少量饰绳纹及素面者 。
筒瓦秦代筒瓦,陶质、陶色均与同期板瓦一致。扣尾长度一般为5厘米一6厘米,形状则有平直、内敛、微翘之分。筒瓦前端大部分平直,有少量口沿略外侈;部分由器身近前端至口沿逐渐变薄,个别则存在一突然变薄的棱坎。有的筒瓦器身前端正中带有瓦钉孔,直径1厘米左右。所见筒瓦的规格大致有两种,一种长70厘米、宽19厘米、厚1厘米—1.5厘米,其数量较少;另一种长55厘米—62厘米、宽17厘米—20厘米、厚1厘米—1. 6厘米,此类占绝大多数。在筒瓦瓦身正反面多有纹饰,仅少数正、反面均素面,个别标本的扣尾部也见施纹。纹饰系由直、斜行粗、细绳纹与麻点、布纹组合而成。
汉代筒瓦,陶质、陶色均同于汉代板瓦,扣尾形状亦有平直、微翘、内敛之分,其中内敛的占大多数。瓦长度不详,宽约16厘米 、厚约1.5厘米 、扣尾长约2.5厘米。瓦身纹饰组合较简单,正面多饰绳纹加凸棱纹,反面以布纹为主,只有少数为素面。制法上仍是以泥条套接,只是在切割时内切、外切兼用,切痕深达胎厚的二分之一左右。另还见有树纹瓦当。石碑地遗址所出土的秦代瓦当中,加贝卷云纹圆瓦当、半瓦当占总数的80%以上。根据其当面边轮形制,这类瓦当又可分为三种。高边轮型瓦当边轮突出,高于副线圈和云纹线条。高边轮、高副线圈型瓦当边轮与副线圈平齐,均高于云纹线条低边轮型瓦当边轮、副线圈、云纹线条皆平齐 。
瓦当秦代瓦当,其陶质、陶色、火候等与秦代板瓦相同,按当头形状可分为大半圆形、半圆形和圆形三种。大半圆瓦当身长67.6厘米、宽50.5厘米,当面高38.5厘米—39厘米、最大径51.8厘米、底宽45厘米—46厘米、厚1.5—2.5厘米。半瓦当的当面直径一般为20厘米,高约10厘米。圆瓦当的当面直径为17厘米—22厘米。所出瓦当的当面纹样已发现8种。高浮雕夔龙纹见于大半圆形瓦当,数量较少。加贝卷云纹在圆瓦当、半瓦当上均有使用,数量众多。变夔纹只见于半瓦当,数量较少。三环形卷云纹只见于圆瓦当,数量较少。无乳突变形云纹只见于圆瓦当,数量较少。卷云加心形菱格纹只见于圆瓦当,数量较少。另还见有树纹瓦当。石碑地遗址所出土的秦代瓦当中,加贝卷云纹圆瓦当、半瓦当占总数的80%以上。
汉代瓦当,石碑地遗址出土的汉代瓦当数量不多,均为圆形“千秋万岁"瓦当,当面直径18厘米—21厘米。制法与秦代瓦当相似。根据其形制变化可分为两种。高边轮型副线圈有单、双之分,中心有乳突。外圈内有单线或双线界格将当面分成四个格,四格内有“千秋万岁"字样,皆阳文,字体在篆隶之间。文字有的从右至左、自上而下排列。有的则从右往左、自上而下交叉排列,并且在字体的左右空间填以变体云纹。低边轮型双副线圈,无中心乳突。副线圈内有双线界格将当面分成四格,四格内有“千秋万岁"字样,为篆体阳文。文字从上至下、从右往左排列 。
研究价值
姜女石遗址是秦代三大工程之一 ,是绥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弘扬绥中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姜女石遗址出土的“千秋万岁瓦当”等秦代皇家专用的建筑构件,为姜女石遗址就是秦始皇东巡时的行宫提供了实物资料 。姜女石遗址周边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和研究,有助于探讨秦汉帝国的海洋观念和当时的“海上神山”信仰传统。姜女石遗址海域水下建筑的发现,为海中甬道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同时,姜女石项目将水下考古与陆地考古结合起来,并开展考古学、历史学、海洋地理、岩相分析、遥感影像等多学科合作,这种工作模式对于水下考古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姜女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2年,《姜女石遗址保护规划》通过辽宁省文物局论证评审 。
2017年12月,绥中县文物局为姜女石遗址树立保护标志碑4通 。
历史文化
姜女石姜女石,即姜女坟,传说中孟姜女投海自尽之地,其实是一种天然的海蚀柱 ,为秦汉时的碣石(门) ,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时,秦始皇派人前往海中求取长生不老之法之处、渤海之滨的碣石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三郡乌桓回师途中,曾有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句 。
姜女石耸立在姜女石遗址内的南面海域,为一组自然礁石 。碣石近海而立,站在不同的角度观赏此石有不同的效果。在黑山头观此石,其仿佛是一只褐色的公鸡屹立海面,扬颈啼鸣;在墙子里正面观此石,其又宛若一位少妇携着一双儿女望海盼夫 。这组碣石是一种天然的海蚀柱,推测原为一对,后来西侧海蚀柱倒塌。其中耸立着的一块碣石,高出海面20余米,南北长11米,东西宽8米,呈黑色。姜女石遗址与姜女石之间原有石甬道相通,其中甬道所铺石块在“文革”期间多被百姓拆除,作为“石灰石”出卖,零星的剩余石块则被海水冲走 。甬道是秦始皇所修建用于祭祀的海中通道,花岗岩平台则是码头或是某种航海标志 。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姜女石遗址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的止锚湾海滨,西距山海关15千米 ,临近渤海 。
姜女石遗址门票姜女石遗址门票基准价格:旺季(每年4月1日—10月31日)30元/人次;淡季(每年11月1日—次年3月31日)门票价格下浮幅度由景区自行确定;对旅行社等团体购票实行的价格优惠率最高不得超过门票价格的20%,对儿童、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特殊游览群体的门票优惠政策,按省、市、县有关规定执行 。
交通葫芦岛市——新华大街——海辰路——G1京哈高速——东戴河大街——姜女石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