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壁画墓群

辽阳汉壁画墓群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北部的棒台子、三道壕、北园一带。 墓群于二十世纪初发现,是东汉末年和汉魏之际的石室壁画墓,墓主都是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的显贵。五十年代,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组织对墓群进行发掘,清理了几座墓葬。墓全部以石板构筑而成。大型墓由前室、后室、回廊、左右耳室和数目不等的回廊中的小室组成,全墓的平面略呈方形,长宽大都在7米左右。小型墓由前、后室和左、右耳室组成,长宽一般在4~5米左右。各墓的随葬品早年已被盗掘一空。墓内的壁画直接绘于墓室的石壁上,内容以表现墓主经历和生活的题材为主,分布的情况和规律是:墓门的两侧是门卒和门犬;前室多绘场面巨大的百戏和乐舞;后室和回廊绘有墓主的车骑出行图;后回廊一般绘乐舞百戏、门阙、宅院以及属吏;耳室和小室则绘墓主的宴饮和庖厨图;各室的顶部绘有流云纹图。壁画构图严谨,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是了解当时辽东地区贵族豪门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珍贵实物材料。
- 中文名称
- 辽阳壁画墓群
- 出土地点
- 辽宁省中部辽阳市北郊太子河两岸
- 所属年代
- 中国东汉魏晋时期,辽阳东汉魏晋
- 大 墓
- 长、宽7米左右
- 小 墓
- 长、宽为3~4米
简 介
新中国建立前后曾发现多座墓葬,墓顶封土高大,墓室平面呈方形,用石板构筑,左右有耳室和回廊,墓内壁画直接绘在石壁上,内容以表现墓主人经历和生活为主。多见的有出行图、庖厨图、乐舞图、杂技图等,色彩鲜艳,有的画面上有墨书题字。中国东汉魏晋时期石室壁画墓群,分布在辽宁省辽阳市北郊太子河两岸的棒台子、北园、三道壕、小青堆子、东台子、南台子等处。辽阳东汉魏晋时为辽东郡治所,汉魏之际公孙氏曾割据于此50年,其中一批大型多室墓,墓主应属公孙氏政权望族。20世纪初发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作过调查,50年代对部分墓葬进行清理发掘。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 构
壁画墓均有高大的封土。墓室为石板构筑,白灰勾缝,平面略呈方形,大墓长、宽7米左右,小墓长、宽为3~4米。一般由墓门、前室、棺室、前廊(或回廊)、左右耳室组成,棺室2~6个不等,棺室间石板上有窗式空洞。东汉墓设石棺,左右耳室大小相当,魏晋墓设尸床,耳室大小不同。葬 品
随葬器物有井、灶、罐、盘、楼等陶明器,铜带勾、铜镜、金指环、银顶针、铁剪刀、骨簪、骨尺等生活用具以及半两、五铢、货泉等铜钱。墓门两侧、前廊(或回廊)、耳室及墓室顶部绘有壁画。内容以表现墓主的经历和生活的题材为主,有门卒门犬、百戏乐舞、车骑仪仗、宴饮庖厨、楼阁宅院、武库仓廪等,墓室顶部多绘有日月流云。棒台子墓的车骑仪仗图,全队有175人,127匹马,10辆车,场面宏大。壁画直接描绘在石板上,采用墨线勾勒后,平涂朱色。辽阳壁画墓早年多次被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画家对墓中的重要壁画进行了临摹,将被盗墓室封闭保护。1961年后,辽宁省文博部门对墓群进行多次复查,并采取复原措施,划定保护范围,成立文物保护组织,对壁画采取科学方法进行保护。- 振兴区 1鸭绿江断桥
- 凤城 2东山大石盖墓
- 东港 3大孤山
- 凤城 4凤凰山山城
- 东港 5后洼遗址
- 凤城 6丹东大梨树村生态旅游区
- 振安区 7丹东五龙山
- 东港 8前阳洞穴遗址
- 振兴区 9抗美援朝纪念馆
- 宽甸满族自治 10丹东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
- 凤城 11玉龙湖
- 宽甸满族自治 12虎山长城
- 宽甸满族自治 13丹东天华山
- 凤城 14青城子溥仪行宫
- 凤城 15丹东凤凰山
- 宽甸满族自治 16丹东黄椅山火山森林公园
- 元宝区 17鸭绿江
- 凤城 18魁星楼、孔庙牌坊
- 元宝区 19黑沟水库
- 宽甸满族自治 20天桥沟
- 凤城 21凤凰山古建筑群
- 凤城 22刘家堡西汉遗址
- 宽甸满族自治 23青山沟
- 凤城 24王珉贞烈士墓
- 凤城 25边条沟柳条边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