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郡故城

朔方郡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及市西南磴口县,总占地面积2250万平方米 。朔方郡故城主要有临戎古城遗址,面积900万平方米;三封古城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窳浑古城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沃野镇古城遗址,面积约35万平方米;临河古城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 。朔方郡故城地表散布绳纹砖瓦,绳纹、波浪纹、方格纹陶罐、瓮、盆残片及“五铢”铜钱 。朔方郡故城见证了秦汉时期民族的历史和相互交流的进程,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草原文明,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5月25日,朔方郡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中文名称
- 朔方郡故城
- 地理位置
- 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巴彦淖尔市
- 占地面积
- 2250万平方米
- 开放时间
- 全天
- 门票价格
- 免费
- 保护级别
- 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编 号
- Ⅰ-35
- 所处年代
- 汉
历史沿革
周朝(西周),西伯姬昌派大将南仲修筑朔方城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朔方郡,下设窳浑县(窳浑古城遗址)、临河县(临河古城遗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朔方郡下设临戎县(临戎古城遗址)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朔方郡下设三封县(三封古城遗址)和沃野镇(沃野镇故城) 。遗址特点
朔方郡遗址群分布于河套平原西南部,主要有临戎古城遗址、三封古城遗址、窳浑古城遗址3座故城,巴彦淖尔市区内的沃野镇故城和八一城址,总占地面积2250万平方米 。文物遗存
临戎故城在磴口北约25公里处的补隆淖乡河拐子村,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墙分别长637.5米、620米,南、北墙均长45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基宽约10米,残高0.5-2米。南墙中部开门,城中部有长方形建筑基址,西北部有冶铁址,其上遍布残铁器、炼、渣、炭灰。地表散布绳纹砖瓦,绳纹、波浪纹、方格纹陶罐、瓮、盆残片及“五铢”铜钱。窳浑县故城在磴口西北约45公里的沙金套海苏木土城子村,东西长250米,南北宽约200米,用土夯筑,城墙残高0.5-1.5 米,基宽9-13米。南墙中部开门,宽20米,外筑瓮城。城外西部有居住址、窑址。采集到绳纹砖瓦,灰陶绳纹罐、盆,铜弩机残片及“五铢”钱等 。研究价值
朔方郡故城是汉代边疆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址对研究汉代军事、政治、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朔方郡故城见证了秦汉时期民族的历史和相互交流的进程,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草原文明,满足全区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自治区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大团结,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朔方郡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启动朔方郡故城保护工作,对朔方郡故城进行了野外数据采集,并编制保护方案 。历史文化
战国时期,赵国的势力已到达巴彦淖尔地区,乌拉山的山前地带当时归属九原。秦时蒙恬略取河南地(鄂尔多斯高原西北方),在狼山北修筑长城,后套平原始属九原郡辖地。秦亡后,河南地为匈奴楼烦、白羊王占领。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郡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击败盘踞河南地的楼烦、白羊王,夺取河南地。汉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立朔方郡(朔方郡故城),使苏建发10余万人修筑朔方城,并修缮了秦时蒙恬所筑的障塞;同年夏,又“募民徙朔方10万口”。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山东水灾,又徙山东贫民于关中及朔方以南、新秦中70余万口。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设田官,命边塞士兵60万屯田戍边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朔方郡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巴彦淖尔市 。朔方郡故城开放时间朔方郡故城开放时间为全天。门票朔方郡故城门票免费。- 正蓝旗 1元上都遗址
- 二连浩特 2“伊林”驿站
- 东乌珠穆沁旗 3金斯太洞穴遗址
- 多伦 4汇宗寺
- 多伦 5大渡口生态旅游区
- 正蓝旗 6小扎格斯台淖尔
- 多伦 7诺尔古建筑群
- 二连浩特 8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 正蓝旗 9忽必烈夏宫
- 正蓝旗 10乌和尔沁敖包森林公园
- 多伦 11榆木川景区
- 多伦 12多伦文化公园
- 锡林浩特 13贝子庙
- 多伦 14姑娘湖旅游区
- 多伦 15多伦湖
- 多伦 16西山湾景区
- 锡林浩特 17平顶山
- 多伦 18山西会馆
- 锡林浩特 19锅盔山
- 多伦 20南沙梁景区
- 多伦 21滦源殿、西山湾
- 正蓝旗 22白音查干敖包
- 太仆寺旗 23御马苑旅游区
- 正蓝旗 24高格斯台风景区
- 正蓝旗 25金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