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义帝陵
首页  > 湖南  > 郴州  > 北湖区   »  义帝陵景点介绍

义帝陵

义帝陵
义帝陵是秦末义帝之陵墓,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它是郴州历史的最早见证,经历了郴州历史演变的风风雨雨,已成为郴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区中心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义帝陵
门票价格
免费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湖南省郴州市

义帝陵简介

介绍

义帝姓熊名心,是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据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群雄纷争。为寻一“马首是瞻”,各路起义军在薜县会盟,共同拥立在民间牧羊的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秦灭,项羽分封诸王,并佯尊熊心为义帝。次年,又假借“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之名“使徙义帝长沙郴县”(《史记·项羽本纪》320页),并派九江王英布弑义帝于郴城穷泉旁,郴人怜之,遂葬于城邑西南边后山。汉王刘邦曾派王陵、周勃、樊哙三人来郴发丧,并以项羽“大逆不道,弑君不臣”之名,缟素三军,会盟诸侯,共伐项羽,引发“楚汉之争”。

自汉以来

虽经兵燹(xian3)荒年,王朝更迭,义帝陵一直被保存下来,并有过多次修葺。现陵内存有“义帝新碑”一块,高2.65米,宽1.18米,厚0.21米。北面刻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碑额书“义帝新碑”四字,南面刻有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重修义帝庙记》。陵右旧有义帝祠,元至正年间移建陵前,清乾隆十二年重修,祠内绘有义帝像。民国7年(1918年),陵曾被驻郴湘军总司令谭延闿盗掘,得陶杯十余个 ,随复原状,并加修葺,重树华表石柱二,上书:“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

新中国成立后

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先后于1956年、1959年两次公布义帝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镇人委拔专款重修,砌以砖围,保持原冢高度。1963年12月,竖立保护标志碑。文革期间(1966年),地区煤炭局在陵园内新建办公、宿舍用房,将陵冢铲平、义帝新碑保护亭拆毁,在陵地上新建平房。1981年,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修复义帝陵的决定。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次资助予以公布。1988年,地区煤炭局拆除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当年,原县级郴州市拔专款10万元修复义帝陵,沿汉制复堆半圆形陵冢,高5.2米,底直径8.5米,封土堆底座有0.6米高的麻石围箍。陵四周甬道宽1米,麻石享堂坪长10米,宽2米。陵前立2.35米高、1.18米宽汉白玉碑,上有隶书“义帝之墓”四字。紧靠碑前安放有一块1.7米长,0.5米高、0.6米宽的汉白玉供桌。四周用麻石砌护坡、台阶,台阶共9级,阶下复原竖立一对6.4米高、20吨重的大理石华表,其底座为1.2×1.2米正方形。神道长16.7米、宽3米。陵前20米处两侧,新建汉白玉双层六边形护碑亭2座,高7.8米,基宽每边2.6米,存放义帝新碑原刻和复制的新碑。工程于1989年完工。

现在

义帝陵现占地3539平方米,其东西两侧分别是郴州市最繁华的街道——文化路和国庆路。义帝陵现状是由湖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主持的《义帝陵抢修工程》按照历史形成布局的,以墓冢和神道为南北轴线,两边依次对称布置华表、护碑亭。现状用地以围墙划分界限范围,东西入口分别位于文化路、和平路上。根据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并结合文物保护范围要求,把现状地块以围墙和规划红线划分界限范围,围墙内为文物保护区,规划红线范围内、围墙外为环境协调区。义帝陵以南,文化路以西,国庆路以东和步行街以北的地块,在重新规划时考虑一条视线通廊,以使义帝陵的南北轴线得到延续至南塔,其中建筑风格也需与义帝陵的风貌协调。这样义帝陵的整体规模将达到历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南北向的轴线也将显现,将重现历史情景中的义帝陵与南塔对照的古城风貌。2005年,郴州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尽快建设好义帝陵并对外开放的议案》,一期工程从2005年12月1日动工,于2006年9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义帝陵原来未对外开放,但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接待了来自日本、香港、澳门及内地的游客数百批次,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日本友好汉诗协会理事长棚桥篁峰先生还曾赋诗一首以表心迹。郴州市民也对义帝仰慕有加,常有人烧香谟拜、祈福祷告。

义帝祠

具体

为祭祀义帝的场所。高10.1米,正面宽18.4米。屋脊四向各置5只瑞兽。祠内设义帝青铜像、楚汉风云壁画。

对联

前后各有一副对联:“眼前突兀,乾坤花雨一抔土;架上翻飞,楚汉风云两卷书。”“史志郁芳香,徙郴名著谢司马;祠堂森翠柏,望帝春归啼杜鹃。”

义帝铜像

像高3.8米,青铜浇铸。展现义帝正直英武、诚信仁厚的帝王形象。《楚汉风云》壁画反映了义帝、刘邦、项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刘邦、项羽对待义帝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不同结局。

含义

《拥立怀王》《守信如约》一幅场景两层涵义。一则表现熊心在项梁、项羽、刘邦等各路诸侯的拥护下,由民间牧人成为新楚怀王,登上秦末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二则表现楚怀王熊心在制定灭秦大略时,为激发将士斗志,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承诺,并在项羽意图改变时坚持“如约”。《受命入关》《吊孝发兵》《天下归汉》表现了刘邦听从义帝调遣成功地夺取函谷关,占领咸阳,推翻秦朝;在听到义帝被害后缟素全军、会盟诸侯讨伐项羽;经过三年楚汉战争,打败项羽,最终建立汉王朝的场面。《破釜沉舟》《弑帝于郴》《四面楚歌》表现了对灭秦具有决定意义的巨鹿之战中,项羽亲率楚军主力破釜沉舟,战胜秦军主力;在义帝坚守承诺,难为已用之时,项羽强行让义帝迁都,并暗令九江王英布将义帝杀害于郴县;弑帝之后,项羽尽失人心,被刘邦率各路诸侯讨伐,最终落入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

义帝之墓

陵冢为半圆形,高5.2米,底直径8.5米,封土堆底座有0.6米高的麻石围箍。陵四周甬道宽1米,麻石享堂坪长10米,宽2米。陵前立2.35米高汉白玉碑,上有隶书“义帝之墓”四字。紧靠碑前安放一块1.7米长,0.5米高、0.6米宽的汉白玉供桌。四周用麻石砌护坡、台阶,台阶共9级,阶下复原竖一对6.4米、20吨重的大理石华表,上有繁体联刻:“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

义帝陵神道

神道长16.7米、宽3米,麻石铺就。两边摆放3对镇墓石兽,由北向南过来依次为辟邪、独角兽、石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项羽迁义帝所筑也。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

东大门牌坊

“义帝陵”三个大字系原郴州地委书记、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题写。四根柱子正反各有两幅对联,正面对联为:“帝子曰归,摘天上白云作心香长奉;义旗是举,镌山间青碣成华表高擎。”“郴水溯源,古郡曾居帝子;国殇在此,新祠好读离骚。”背面对联为:“有人逐鹿,一弑一尊,当年项暴刘则善;无路穷泉,速生速死,此日民贱君尤轻。”“酹酒招魂,自有三侯来岭北;别姬看剑,更无匹马渡江东。”

护碑亭

共2座,建于陵前20米处两侧,为汉白玉双层六边形,高7.8米,基宽每边2.6米,分别存放义帝新碑原刻和复制碑。原刻北面刻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碑额书“义帝新碑”四字,南面刻有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重修义帝庙记》。义帝新碑原刻和复制碑原刻北面刻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碑额书“义帝新碑”四字,南面刻有元至正五年(1345)的《重修义帝庙记》。

重修义帝庙记

(元)陈元明白蛇剑断,山鬼献壁,天下已无秦矣。无秦者,天理也,人心也。秦为不道,毒痛四海,人心思得义主,若大旱之望云霓,何虎噬之秦未竟,而蜂起者特崤函之戍卒、大泽之群盗耳。安能为天下之义主哉?夫除暴之谓义,虐我之谓仇。义者人心之所同归,仇者天下之所共诛。自怀王入秦不返,楚之犬马皆有愤色。人之言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当时之人,痛入骨髓。有能因人心之痛而发之,犹水流就下,沛然莫之御矣。故范增以奇计说项梁复立楚后以从民望,于是怀王立而响应。想其国造草昧,南面雍容,乃能遣宽大长者约,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德音英厉,真义主也。奈何阳尊阴弑,是亡秦之续耳。天下乌得而不仇之?是以新城三老,陈顺逆之说,率三军为之缟素,而关中全壁,遂税驾于山东之隆准矣。嗟夫,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天理之在人心,庸可泯哉!故随何陈此义而下九江,郦生陈此义而下全齐。羽之败,不待其走死垓下,顺逆之名既正。胜负之势遂分,吁!可畏也哉!义陵在郡之西,祠改创于宁之咸淳年间,到今百有余年矣,岁月云驶,陵谷迁变,朽败杞倾,所有者仅风雨之余耳!谁肯一顾而葺之?至正甲申冬,通议大夫脱颖溥化畴野公来监是郡,公务之余,因谒庙升陵,感慨不已!谓“君臣之义,不可以不明;古帝之祠,不可以不理。”即召匠计财,因其旧制,腐者易之,故者新之。凡其构木、石饷、工匠,皆公捐已 为之,无取于官,无需于民。趋事赴功者,皆不令而集。既而祠宇峥嵘,金壁昭然,直栏古础,增美于前。于是耆者喜其新,稚者骇其丽,而帝之灵,亦可以慰矣。属余记之。余嘻!首义立楚后者,以义结人心,羽谋弑逆,而群臣寂无谏者,亚父诸人与闻 ?何审于始而昧于终也?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以其倡尊王之义。安有身被弑君之名而自立为西楚霸王者?羽之罪,遂无所容于天地间矣!拔山力尽,四面而登歌,方且诳之曰:“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吁!知咎天而不知罪之逆天,犹斩将旗,以奋其匹夫之勇,果何求于败亡哉?宜乎不逆霸而怀王宙祀于郴矣!余因有所感,痛惜夫首谋立楚后,不能以义而终,深羡夫畴野公能明大义以正人心,使君臣之分昭然,而乱臣贼子知所畏惮,其有功于世教, 小补哉!遂铭之曰:君臣有义,人之大伦;乾坤大矣,帝赐尊?灞水龙兴,中原鹿逐;重瞳之子,乃逞其欲。入关负约,构怨遂深;哀哀义帝,竟殒于郴。福善祸滛,天道孔迩;垓下溃围,莫救其死。楚祠古木,维义之陵;千秋万岁,乃洁明禋。监郡贤侯,修举废坠;植立纲常,彝伦攸叙。郴山矗矗,郴水洋洋;风悲日曛,山高水长。乱臣贼子,靡有不败,我作此铭,将以垂戒。至正乙酉八月吉日,赐进士出身将士郎天临路长沙县丞陈元明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