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慈恩塔
首页  > 湖南  > 岳阳   »  慈恩塔景点介绍

慈恩塔

慈恩塔
在我国台湾省、湖南省及福建省均有慈恩塔。
中文名称
慈恩塔
地理位置
台湾省日月潭
海    拔
1000公尺
完    工
1971年

台湾省南投县慈恩塔

简介

慈恩塔位于台湾省南投县鱼池乡青龙山顶,于“”1971 年元月完工,塔顶高度达海拔1000公尺,为日月潭最高点,从慈恩塔最高层的塔顶瞭望,可看见日月潭拉鲁岛(光华岛)、玄奘寺与慈恩塔皆同在一条中轴线上,采中国宝塔式建筑,共分九层。塔顶两层之建筑,为王太夫人灵堂,环境清幽,并设有石桌、石椅可供人休憩。

由来

建於1971年的慈恩塔,是蒋中正为感念母恩伟大而建,入口处的「慈恩塔」匾额为其亲书,而蒋母王采玉的灵位则奉於塔前宫殿式建筑内。矗立潭边海拔954公尺的慈恩塔,楼高九层的宝塔高度恰为1000公尺,登高可左顾月潭、右览日潭,湖潭风光尽收眼底,向为日月潭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建盖慈恩塔时之初,所有建材均利用船运,再以流笼载到沙巴兰山上,工程堪称艰难。塔前花木扶疏、草坪宽广,环境相当清幽,附近还有长约700公尺的登山步道,是享受森林浴及观星的好地方。

建筑特点

慈恩塔位于海拔954米的沙巴兰山上,当初建塔时,所有建料均利用船运过月潭水面,再用流笼送上山,工程相当艰巨,塔高仅46米,塔顶正好为海拔1000米。建成后,塔高耸入天,俨然成为日月潭著名的地标建筑。慈恩塔入口大门处之“慈恩塔”匾额为蒋介石亲题,塔内有一口巨大的镇塔铜钟,该塔建成后即悬挂至今。蒋母王太夫人灵位则奉于塔前之宫殿式别墅,而塔所在的山顶,空地与草坪面积十分广大,并种了梅、柏等花木,还有石桌、石椅供游人小憩。

福建省宁化县慈恩塔

简介

慈恩塔是宁化古塔,亦称水南塔,具体始建何年失考,大约是在北宋,古塔文革被拆,现重建。

历史

慈恩古塔是昔日宁化城区八大胜景之首.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争相结伴前往郊外仓庙踏青,登高远眺,只见炊烟与飞鹰,彩霞同黄花斗艳,慈恩塔屹立城区中央,凌空高耸,巍峨壮观.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景画,令人心旷神怡.宁化建县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唐宋时期,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作为佛教标志的塔建筑也广为应用,不公佛门净地建塔,都市红尘也建塔,甚至许多地方用来作州县标志,故有"无塔不成州县"之说.慈恩塔始建功立业于后唐同光年间(923—926),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塔为青砖结构,八角七层,高二十平方米,每层四向开设拱门,外表装饰古朴典型

发展

慈恩塔是罕见的古塔,是文明古城的标志,亦是唐宋时期客家先民辗转南迁,把繁盛的中原文化带入闽、粤、赣边区的历史见证。它虽饱经风霜剥蚀,雷电袭击,仍古貌苍苍,屹然如故。作为名塔它已载入北京历史博物馆《古今图书集成》。新中国成立后,古塔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58年,经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千年古塔惨遭厄运。1970年,宁化且革命委员会受命以破“四旧”和“备战防空”之名实施拆毁。近年来,随着客家学研究的深入,宁化在石壁上已撩开她神秘的面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认同。到宁化寻根谒祖、观光旅游的海内外客家人士络绎不绝。他们在朝圣祭祖、饱览祖地自然和人文风光之后,对千年古塔不复存在深感遗憾。为了适应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增添一道现客家传统文化相适应的旅游景点,又符合现代人观光旅游需要的宝塔,工程实施将依靠民间自发自愿集资来完成。

湖南省岳阳市慈恩塔

简介

慈恩塔屹立于洞庭湖东畔的岳阳市西南隅,该塔建于唐开元年间(731-741)。现存塔为宋代重建,砖石结构,七级八角实心。塔高39米,塔尖铁相轮重约2吨。从第二层起,每层有小佛龛。该塔为湖南现存最早的古塔建筑之一。

传说

慈恩塔的由来有不少传说,这里仅选其一。据说古时有一少女,父亲不幸抱病身亡。因家中贫困,流荡岳阳,无力安葬老父,少女只好“卖身葬父”。她的孝心感动了一位举人,举人便出资安葬了老人,并且带女子与自家的女儿作伴,后来此女子嫁了好人家,富贵无比。为答谢举人的恩情,特建成石塔,让后代铭记此恩此德。所以,这塔也就名为“慈恩塔”了。

相关信息

慈恩寺

慈恩寺中国佛教寺院。位于陕西西安南郊。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而扩建为大慈恩寺。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此寺为上座并主持翻经院,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玄奘奏请于寺内建贮存佛经的大雁塔。此寺为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

唐慈恩塔院

中国唐朝佛教学者玄奘,曾是闻名世界的一代宗师。他的墓冢就在现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的杜陵原的兴教寺中。初建的兴教寺规模比较大,从今寺内所存的“兴教寺四至碑”上可看到如下的记载;“当差其寺地四至,东至韦村,西至江坡,南至官渠,北至原楞。”即与今兴教寺周围地名相同。可以判断出当初的规模。碑上还有“寺地粮照旧”、“苫渠地十亩持徵课用,寺内常住置地三顷……”这也说明,当时寺院出租的地是相当多的。该寺因此得名并在唐代八大寺庙中最负盛名。唐中宗曾谥号玄奘为“大遍觉法师”,此后,院中唐式的方塔便称大遍觉塔。在以后的岁月里,还有唐肃宗拜谒慈恩塔院,并提写了“兴教”二字,自此,兴教寺的称谓便流传至今。名列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教寺西院为慈恩塔院,古柏环绕,梵呗袅袅。在慈恩塔院里,矗立有三座墓塔,中间最高的一座便是玄奘灵塔,塔高Z3米,分5层,平面为典型的唐朝方形,底层每边各为5米。塔的立面是仿木结构,整个灵塔的建筑外形端庄秀美,灵塔历经千年洗礼,仍能完整保持原样,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幸事,因为它已经成为最古老的仿木结构砖塔。在塔底层北立面墙壁上刻着唐文宗的《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内容是玄奘的生平,首层南面是拱形券洞,供奉有玄奘塑像。在玄奘塔旁边的两座塔是玄奘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建筑形式与玄奘塔比较相像。为三层的砖塔,高七米左右,在两座塔身南面,有砖刻匾额“基师塔”和“测师塔”的字样。窥基墓塔建的早些,圆测塔是宋代时仿照窥基塔所建。在三座塔以北是刹殿,殿内现保存有残缺的《玄奘负笈图》画像,玄奘正疾步在取经的旅途上,背负着装有佛经的行囊,行笈上方悬有供夜间行走时用的油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玄奘为取经,不远万里、长途跋涉的感人形象。《玄奘负笈图》原作可追溯到宋代,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外,殿内还有玄奘两位弟子的线刻像与像赞。兴教寺建成后约百年期间,“塔无主,寺无僧,游者伤目。”(《塔铭序》)即公元769年以后寺院逐渐衰败。历史上对兴教寺曾有多次的维修,第一次是唐穆宗长庆中(821),由和尚法讳昙景主持修葺。接着在唐大和二年(828),僧义林维护玄奘塔,第三次是在宋元丰四年(1081)。知京兆龙图吕公途经兴教寺,登上少陵原,望见终南秀色,嘱寺主僧晏静加盖玉峰轩。由万年县令陈政举作《玉峰轩记》。随后,宋元明清时多有修缮。清同治年间,时逢兵乱,寺内除三塔外,全部建筑毁于兵火。时至民国十年(1921),兴教寺已没有寺院围墙、而且无任何建筑遗存,远处望去只剩下三座烟迹斑驳的孤塔兀立在荒岭上。在长安自古有樊川八大寺,还有华严寺、香积寺等,兴教寺居八寺之首。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的记载。清同治年寺内大殿僧舍焚毁殆尽,所幸三座灵塔尚存。民国时又重修。在1934年立的《重修慈恩塔院记》碑中载:由于“中枢议建西安为陪都”的原因,西安很有可能成为抗战期间的陪都,重修兴教寺被提上日程,在《长安县志》中就有蒋介石曾来兴教寺的记录,当时的主导思想是恢复古代遗迹,向世人弘倡华夏文化和民族尚武精神,如周陵代表周文化,茂陵是汉代文化的象征。而重修兴教寺,是为了让佛教匡扶危难之中的社会意识。于是在民国二十八年至民国三十一年,全部修葺工程告竣。兴教寺的国际声誉也迎来了许多外国朝觐者。尤其是东南亚和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游客特别多。1953年春,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到这千年古刹参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兴教寺没有遭到运动的冲击。自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实,人们的信仰更加自由。兴教寺也再放出辉煌的光芒。在住持释常明法师的带领下,慈恩塔院重新加固了塔南护坡,以及南院的大殿与藏经楼,往日寺院的土墙被砌成新砖墙;又建了卧佛殿、万年宝鼎、千斤铜钟和钟鼓楼。目前,寺院已投资350万人民币。其规模不断扩大,已有大雄宝殿、法 慈恩塔堂、东西廊房、卧佛殿、会客厅、东院藏经楼、法物流通处、库房与客房、钟楼、鼓楼上下各、小汽车房,总计多达100间,使这千年的名寺又回到千年前那般盛况。综上所述,从兴教寺的兴衰史里,我们可以感悟到玄奘大师译经传道,平凡中蕴涵着菩提心和成佛之心,并以此心去普度苍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玄奘大师怀菩提心,不仅培养了众多的弟子,而关键是没有一味贪求成佛之心。在《金刚经》中载,当佛陀修忍辱波罗蜜时,心中想着忍辱仙人,甚至歌利王用刀摧残他的身体,由于他对一切心无执著、而无瞋心,对世人也无执著。忍辱救施已达到六波罗蜜的彼岸,是谓进入精进和禅定的境界。古老的慈恩塔院里蕴藏着大师的精神,将永远萦绕在万千世界中。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