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左宗棠故居
首页  > 湖南  > 湘潭  > 湘潭县   »  左宗棠故居景点介绍

左宗棠故居

左宗棠故居
左宗棠故居即桂在堂,俗称贵子堂,位于湘潭县排头乡紫山居村,距隐山东麓3公里。是方上望族周系舆与夫人王慈云(1789-1862年)的故居。也是清永绥厅训导周系蔚、户部左侍郎周系英(1765-1824年)的故居。桂在堂,满门文采,男女同辉,仅女诗人就有13位之多,形成湘潭历史上的第二个女诗人群。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左宗棠(1812—1885年)入赘周系舆家,娶周诒端(1812—1870年)为妻。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才举家迁回原籍——湘阴东乡柳家冲柳庄,左宗棠在桂在堂生活达13年之久。在桂在堂西屋辟一书斋。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亲为书斋撰联曰:“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在桂在堂得湖湘文化的影响,与夫人周诒端的襄助、配合,他一边读书,一边研究地理学、农学,旁及水利、田赋、荒政、盐政等,为后来抗击英、俄,收复新疆和战后治理西北地区打好了坚实的基础。道光十六年(1836年),左宗棠在夫人协助下,花3年多时间,在此绘出了全国各省地图,有人评价说:他“一生在军事上的成功,全靠他对于地理的精熟”。在桂在堂读书期间,左宗棠曾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去醴陵渌江书院讲学,并在书院会见路过的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陶澍称左宗棠为“奇才”,并和他订了忘年之交。后来左宗棠之所以能带兵征战,就全凭陶澍女婿胡林翼与曾国藩的大力推荐。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在桂在堂著《广区田制图说》,抄录《畿辅通志》、《西域图志》以及各直省通志,达数十巨册。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军在鸦片战争前线屡败,左宗棠写感事诗4首,抒发内心的愤懑。左宗棠在此,为王慈云之《慈云阁诗抄》刊印并作序题签。精心地将4个女儿哺育成人。所以说,隐山桂在堂是左宗棠的第二故居。更可以说,左宗棠卓尔不群,业绩辉煌,就起步于隐山桂在堂。2000年8月15日,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左宗棠故居”为名,将桂在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桂在堂,早年叫亭子屋场,建年待考。据光绪刊《湘潭县志•周系英传》推断应是周方沂初建,后陆续扩大,至周昭俊(千岩)时定型,为周氏世居,曾因家境衰落而一度变卖给王姓,后重新购回,并易名“桂在堂”。占地万余平方米,建筑多为两层房,青砖小瓦,但结构奇特,布局合理,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湘潭民宅中实属罕见。宅院由5栋房屋组成,既排列有序,形成整体,三进五开,又互不相连,各为一体,成“I

  I”形结构。居中三栋,是八卦中的首卦——乾卦。左右两侧各有一栋横屋相抱,横屋结构与正屋相似,为东楼与西楼,三者连为一体,有分有联。前栋大门居厅中,厅屋两边为门房,左门房旁边为厢房,右门房旁边为厨房。前栋后有一甬墀,甬墀内一边一棵桂花树,每年农历八月,香飘全院。有甬道入中栋,“桂在堂”镏金大字横匾高悬于中栋大门之上。中栋鼓壁大门前后对开,厅两边分别为放置器物的八方屋,开的八角门。再两边为厢房。中栋栋梁下藏有历书。后栋正中为厅屋,厅屋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全院有天井48座,均按八卦图形排列,两边横屋亦有甬墀、甬道和天井。宅前有池,池前有坪,入坪有墙,墙开三槽门。中槽门入正厅,左右槽门入左右横屋。这座大型古建筑,曲折逶迤,横竖交错,难辨方向,生人入内,必须有人引导。现存后栋与4幅壁画,一棵伞柱,保存完整。一块钦赐之青石碑刻,碑文曰:“皇清荣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周公干岩(周千岩系周系蔚、周系英祖父周昭俊之字号)府君之神道。”亦保存完好。清代时,凡来桂在堂的文官武将,见此石碑,都要落轿或下马叩拜。

  故居附近,左侧凤凰山有“周公干岩、周母王太夫人墓”,南端中万寺上首有龙湾桥,桥的上首过去有迎官亭,桥附近的小溪上首路边有白石如马,俗称“白马精”。

  • 相关推荐